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寻迹丨深爱余杭的这位诗人,永远守护余杭

2024-11-28 来源:汇意旅游网

清嘉庆年间的教谕任昌运,在余杭任学官18年,为余杭教育耗尽心血。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先驱,也是一位对余杭饱含深情的诗人。他将自己的满腔热爱,化作了一首首描绘余杭风土人情的诗篇。最终,这位诗人选择将余杭作为自己永恒的归宿,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任昌运,字香杜,又字广文,浙江海盐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举,乾隆五十六年(1791)任余杭县教谕,直至嘉庆十三年(1808)。

任余杭教谕期间,任昌运大力建设学校设施。余杭古城的文庙大成殿、明伦堂都是在那时候重建的。他为改建后的学圃写下《学圃八咏》,包括《瓜棚》《豆架》《茶畦》《竹轩》《芋坡》《茭池》《菊篱》《朴巢》八首。通读这些诗,我们能看到任昌运并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是希望学生能够走出书斋,深入生活。这在当时学官中实属难能可贵。

任昌运赋诗内容多与余杭风土相关,多有所闻所经历的重要环境事件。诗法近乎白描,不但读之易懂,还令人颇感亲切。他曾作诗记录余杭民风之淳:

山城质朴古今稀,

风俗皆穿大布衣。

但看归田诸贵客,

不曾裟马爱轻肥。

乾隆五十七年(1792)五月,余杭发生大水,任昌运等官员亲自上塘指挥抗灾。洪水冲决瓦窑塘的危急时刻,他提出囊泥填堵决口方法,成功帮助余杭转危为安。嘉庆六年(1801)余杭修筑县城东门外的乌龙笕苕溪堤塘,任昌运挥笔写下《乌龙笕苕溪堤塘谣》,其中“万夫邪许敌万牛,畚 齐举截众流”的场面最是激动人心。他赞叹修复后的堤塘:“塘之成兮垂永久,涓吉日兮岁在西,不用镌石兮碑在口。”极富人世哲理。

嘉庆十三年,知县张吉安主修《余杭县志》,任昌运担任参阅,为修志作出贡献。

任昌运官余杭岁久,乐其风土,视余杭为第二故乡。他在余杭建造坟墓,希望死后也能继续守护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浙江巡抚阮元得知后,为任昌运题诗云:

吴山越水总清华,

又是江湖第几家。

一事知君真不俗,

自开生圹种梅花。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