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绝美的敦煌经卷,《老子道德经》卷,小楷书,书法不比《灵飞经》差,绝美小楷,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由于经卷较长,小编摘取其中14个片段,清晰图片14张,一起来欣赏被伯希和带到法国的这幅绝美经卷。想要全卷的书友可以留言或私信小编获取。
据卷末记载,此卷分为《老子道经上》和《老子德经下》两部分,其中道经三十七章,共两千一百八十四字,德经三十四章,共两千八百一十五字,字字端正漂亮,笔笔透出唐人法度,简直美呆了!
敦煌藏经洞于1900年6月22日被发现,发现时各种古代经卷、文书、佛画等文物堆积如山,极为震撼。藏经洞中的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乎想象。从公元 4 世纪到 11 世纪,跨越多个朝代,涵盖了佛教、道教、儒家等诸多宗教经典和文献,还有大量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资料。
然而,由于当时国力衰微,无力保全,引来了贪婪的掠夺者。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闻风而至,他们用各种手段,从王圆箓道士手中骗取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凭借其精通汉文的优势,于1908年在藏经洞中精挑细选,带走了 6000 余件写本,这些文物中,就包括这卷神秘而珍贵的《老子道德经》写经卷,它远渡重洋,被带至法国,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对于我们而言,这卷写经卷的流失终是一段难以释怀的伤痛。每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在看到这卷写经卷的相关资料时,心中都会涌起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它艺术价值的赞叹,也有对它漂泊命运的惋惜。
《老子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扛鼎之作,其蕴含的思想深邃而广博,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道” 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概念,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与本体 。老子开篇便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调了 “道” 的玄妙性与超越性,它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述,却又真实存在,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在老子看来,“道” 生万物,万物皆遵循 “道” 的规律运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生动地描绘了 “道” 的先在性与创生性。
这卷写经以小楷抄写,虽已残缺,但存留部分清晰可见,小楷书法绝美。
此卷小楷规整而不失灵动,具有典型的唐代写经体风格。唐代书法鼎盛,楷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欧体、颜体、柳体等各具特色。而这卷《老子道德经》写经卷的小楷,既汲取了唐代楷书严谨规整的结构特点,又融入了写经体独特的灵动韵味。与欧阳询楷书的险峻挺拔、颜真卿楷书的雄浑大气相比,它显得更为温婉秀丽,笔画之间的呼应连贯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和谐、优雅之感。
从整体章法布局来看,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拥挤,也不显得松散,整行字一气呵成,流畅自然。抄写者虽未刻意追求华丽的形式,但却通过自然流畅的书写,营造出一种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美感。
它并非出自某位书法大家之手,而是由不知名的抄经生书写而成。然而,正是这种民间书法的质朴与纯真,赋予了它别样的魅力。它没有名家书法的那种刻意雕琢的痕迹,却以其真实、自然的书写风格,展现了唐代书法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与深厚根基。
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传世经典,让墨香浸润心灵,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