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充血也称为脑中风,是老年患有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脑出血实质上是因为血管破裂从而引发脑充血。如果不加以改善治疗,那么对于患者的威胁是最大的。那么脑充血怎么办,如何预防脑充血,一起来看看吧!
脑充血怎么办
1、一般处理;保持安静、绝对卧床,应在当地进行抢救,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以免加重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适当给氧,以间歇吸用为宜;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氢氯噻嗪口服后2h起效,4~6h达高峰,作用持续6~12h。用法:口服,一日25~75mg,分1~2次服,隔日或每周服1~2次。本品有明显排钾作用,肝功能减退及痛风、糖尿病者慎用。
3、氨苯喋啶具有排钠留钾的利尿作用。口服后l~2h起效,4~6h达高峰,可持续16h以上。用法:口服,一次50~100mg,一日3~4次,饭后服。副作用是偶有恶心、皮疹及高氯血症和高血钾,服药后多出现淡蓝荧光尿。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有高血钾倾向者忌用。
4、乙酰唑胺,本品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其利尿作用不强。因其能抑制脑脉络丛的碳酸酐酶,当该酶活性受抑时,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生成减少,使需要大量及连续供应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机体机能均受影响,其中也抑制脑脊液的生成率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适用于脑脊液分泌过多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口服后30min起效,2h达作用高峰,可持续12h。用法:口服,一次0.25~0.5g,一日2~3次。久用可引起代谢性及低血钾症,需及时纠正酸中毒及加服钾盐。
脑充血症状有哪些
1、脑出血的症状之意识障碍
意识改变半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重症者可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意识模糊或昏迷:意识障碍是颅内出血最突出的症状,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位于皮质和基底节区外侧的少量出血,出现意识障碍较少,而位于基底节区内侧、丘脑和脑干的较大量出血,因出现脑水肿和影响网状系统,容易出现意识障碍。患者有意识障碍时,多伴有尿失禁或尿潴留。
2、脑出血的症状之呼吸功能变化
呼吸、血压和心率由于呼吸中枢受损、脑水肿等原因,可出现呼吸功能的变化,表现为过度换气、潮式呼吸和不规则呼吸等。大多数患者有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当出现心动过缓时,应警惕颅内压增高较严重。90%的患者血压升高,且升高的程度相当大。
3、脑出血的症状之呕吐
呕吐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喷射性呕吐,发生率在80%以上;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呕吐和头痛均加剧。
如果病人呕吐出咖啡色胃内容物,表示有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危重的预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呕吐者较少见,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引起呕吐。
4、脑出血的症状之失语
为优势半球大脑皮层言语中枢损害所致。根据损害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分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患者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不会说话,但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可用手势或点头等,回答问话;感觉性失语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但这种病人由于语言运动中枢完好,所以,能够说话,而且说起话来,快而流利,但与人对话则是所答非所问。
脑出血的预防方法
1、注意饮食。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品。
2、预防便秘。大便燥结,排便用力,不但腹压升高,血压和颅内压也同时上升,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溢血。要预防便秘,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青菜、芹菜、韭菜及水果等。适当的运动及早晨起床前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或用适且的药物如麻仁丸、蜂蜜口服,开塞露、甘油外用;可有效防治便秘。
3、防止劳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要过于劳累,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4、注意天气变化。寒天是脑中风好发季节,血管收缩,血压容易上升,要注意保暖,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还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适宜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5、经常动左手。日常生活中,尽多用左上肢及左下肢,尤其多用左手,可减轻大脑左半球的负担,又能锻炼大脑的右半球,以加强大脑右半球的协调机能。
脑出血的治疗偏方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脑出血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6、活血通络汤配方:川芎10g,桂枝10g,鸡血藤30g,葛根12g,羌活10g,归身10g,北芪60g,地龙 10g,三棱10g(炒),炒莪术10g,石菖蒲 10g,乌梢蛇10g,赤芍10g,甘草6g
结语:关于脑充血的问题,小编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其实脑充血一般还是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为主因此,请大家一定要预防这两种疾病,多加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可以多去医院进行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