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版]1_10章中级农业经济专业技术知识和实务重点考点浓缩

2022-03-25 来源:汇意旅游网
 WORD格式整理 第一章 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理论框架 知识点1:现代农业的内涵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原始农业:有目的的种植、养殖;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制工具为主。

(2)传统农业:技术状况长期不变;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变化小;人力资本稀缺。

(3)现代农业: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来装备、以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一体,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协调、高效、安全的农产农业生态系统。现代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为中心的三次革命。

注意:美国约翰梅尔按照农业的性质对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1)传统农业,农业技术基本上是停滞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的增加;(2)低资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的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和使用,且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3)高资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大大下降,资本积累已经足以支持非农业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人地比例逐渐下降,农场平均规模扩大;劳动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 2、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1)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渠道包括:引入农业新产品、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开辟新的农产品市场、开拓农业生产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农业企业的新组织形式

(2)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3)集约化经营的理念。集约化经营的三种模式分别是资本集约、技术集约和劳动力集约。我国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重点推行劳动集约,适度推进资金、技术集约。

(4)全球化理念:美国农业是典型的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农业。

(5)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土地经营形成规模、专业协作形成规模、联合发展形成规模。 (6)标准化的理念

3、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体系为支撑;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 知识点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结果高效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手段科技化:当今世界各国农业的竞争,本质是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 3、要素投入集约化: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4、服务社会化:农户、合作社、政府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 5、农民职业化: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

6、产业领域广、链条长:逐步形成绿色、蓝色、白色农业三组鼎立。 7、农业经营方式一体化:一体化经营的三种类型一是工商业公司直接经营农场;二是工商业公司与农场签订合同;三是农场之间建立合作社。8、农业功能多样化:生活休闲、缓解城市污染

9、资源配置市场化: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知识点3: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

1、生态农业: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2、有机农业:不用化肥、农药及其他合成的化学制品,成本高、产出率低,将会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存在;

3、立体高效农业:立体种养,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 4、高科技型农业:包括分子农业、太空农业、精准农业等; 5、观光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生产、消费融为一体,是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形式。 知识点4: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可以出多选)

1、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 2、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对农业资源的挤压);3、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贸易连年逆差)。 知识点5: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美国模式:人少地多是其主要特点,因此主要依靠农业机 专业知识分享

械化和农户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

2、日本模式:人多地少是其主要特征,因此主要依靠技术和资金实现农业现代化;

3、中间模式:资源禀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制约因素,主要以德英法为代表;

4、其他模式:以色列。

知识点6: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可以出多选) 1、具有较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2、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

3、具备良好的外部体制环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有较完善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第二节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考点】发展阶段

1、启动建设阶段:1953-1978年。开始于农业合作化。农业建设主要是农业的基础建设:大规模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以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推广为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特点:以水利化、机械化为建设重点,依靠集体的力量,自上而下,行政推动,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大规模农业基础建设。

2、探索发展阶段:1978-1992年。开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建设重视物质投入,优化农业结构,追求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基本建设出现弱化倾向。

中央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探索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多元化。出现了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3、全面推进阶段:1992—2015年

①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

②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③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和保护农业。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④坚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⑤坚持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

此阶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论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 【考点】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进展

(1)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一步改进; (2)农业产出增加、质量和结构优化 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 ②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③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第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 (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4)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5)农业经营体制稳定完善。 【考点】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

(1)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资源短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和最大制约因素。

(2)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小规模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面对的基本前提。只有在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集约农业,不可能盲从欧美等国规模化大农场的路子。 (3)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矛盾 (4)农业投入不足和要素大量外流的矛盾 (5)参与国际竞争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矛盾 (6)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第三节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考点】推进策略

1、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WORD格式整理 (1)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同步;(3)要转变资金向城市工业流动的偏向。 2、实施分阶段、分区域、重点突破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①分阶段的目标

技术目标:靠科学技术装备农业,达到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保护环境、发送和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目的。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经济目标:农林牧副渔的产值构成、商品率、人均产量、企业目标(投入产出率、劳动收入等)。农业现代化的直接价值取向。 生态目标: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率、土壤肥力、草原利用率等。 社会目标:农业人口供养数、人均农牧产品占有量、农林牧渔产出商品率、农村人口识字率、文盲率、科技人才拥有率等。 熟记:表格“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指标,2015年、年均增长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5.4; 粮食播种面积(亿亩)>16;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6; 科技进步贡献率(%)>55; 适宜农户没沼气普及率(%)>5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310 ②分区域的定位 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重点推进区域 粮食核心区、其他主要产品优势区

率先实现区域 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不拘小节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常委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 稳步发展区域 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 ③重点突破的选择

一是制定和实施农业高科技发展规划。二是农业科研的运行机制与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三是通过的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先进实用技术的扩展与传播。 (3)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现代农业 (4)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发展战略

(5)通过农业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考点】政策措施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保障措施。领先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①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②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③强化产销区之间的利益衔接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①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来实现养殖业的规模化

②通过实现区域布局和开展统一服务来实现种植业的规模化 ③建立建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五大体系:标准体系(以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品质规模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应急体系、监管体系 3、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①完善农技推广体制机制②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③培育多元化推广组织④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 4、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①细化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

②加快落实补助奖励机制的各项政策③做好技术保障和管理服务 5、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①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②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三个不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③加快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④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农业投资确有保障的条件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国家对农业的资金入,应优先解决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和资源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 第二章 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体制 第一节 农业企业概述 知识点1:农业企业的界定 农业企业是指在一定的地点,集合劳动力、土地、设备、资本和 专业知识分享

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事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动植物产品和相关服务,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的条件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

农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社会经济责任,向国家缴纳税金,向社会提供优质而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还要不断增加盈利,积累资金,发展自己,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企业成员的收入,提高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 知识点2:农业企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和作用 1)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劳动力:包括农户务农人员、企业中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员。 3)资本:生产性固定资产和货币资金

4)技术:传统农业中是非重要的生产要素,现代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5)制度:农业企业所选择的体制、机制和行为规范。大的方面来说包括管理体制,如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小的方面如企业的用人机制。它是一切企业中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

6)生态资源存量:生态资源存量非减性和稳定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水资源。 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 知识点3:农业企业的特征 1)盈利性:利润=商品价格-成本 2)独立性:企业经营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居首位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3)法人性:受国家法律保护和制约

4)拥有经营自主权,政府不能行使企业的职能5)经营的分散性 6)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7)生产条件艰苦,自然风险大 8)从事第一产业相关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活动。 第二节 农业企业的分类与企业组织形式 知识点1:农业企业分类

1、按资产所有制形式划分: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农企)、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联营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是指所有权属于国家的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指所有权属于集体的企业如乡镇企业。

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做大后,企业制度转型,自营“家族式”管理转变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2、按产出形态划分:产品生产型、劳务和服务型企业

3、按生产经营范围和内容划分:专门提供农产品的专业化企业和综合性企业;农产品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企业;农业服务型企业。 4、按生产要素结合形态划分:劳动密集型(香囊)、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5、按地域空间划分:地区型农业企业和跨地区农业企业 6、按经营形态划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

7、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划分:独资、合伙、合作、公司制企业 知识点2:企业组织形式 1、独资企业:个人出资、归个人所有和经营,通常也称为个体企业。不具有法人的主体资格。2、合伙企业:合伙协议的作用;合伙企业的分类,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不具有法人的主体资格。3、合作社企业:自愿参加,民主管理,按章程处理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一人一票。属于特殊的法人企业。4、公司制企业: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1)管理结构:公司的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方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2)公司制企业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3)公司制企业的作用:有利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资本聚散;有利于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5、股份合作制企业:既具有合作制属性,又具有股份制属性的混合制企业。其优点在于它能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优点,体现劳动的联合和资本的联合双重属性。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最高决策权属于股东大会;决权通常采取按人、按股双重标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东可以申请退费退股;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提留规定比例的公积金和公益金。

第三节 农业企业组织管理体制

知识点1:建立与健全农业企业管理体制的意义与原则 (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企业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WORD格式整理 知识点2:农村双层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统一经营层次的主要职能:(1)管理协调。行使土地公有权,组织农业基本建设、抗灾;对合作社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对合作社的重要活动规定统一的行动准则和对重大问题做出统一决策等;(2)生产服务。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组织一家一户办不到或虽能办到但不经济的事情;(3)资产积累。管好用好现有的公共积累和固定资产,统一组织,筹划兴办企业。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途径:(1)健全农业合作社组织,这是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保证。(2)完善土地承包形式,搞好土地的定等估价;实行土地调整、转包和转让;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制度。(3)加强制度建设。(4)发展集体经济。(5)强化服务功能。

知识点3:国有农场的管理体制 1、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沿革

国有大中型农场内部一般实行农场——分场(专业公司)——生产队(厂)三级管理或四级管理。农场是领导和经营中心,统一领导全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一般不直接干预下属场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场内部各管理层次大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内部各种形式的小农场原则上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

2、国有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可概括为:以农场统一经营为主导,以农场内部各式小农场分散经营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大农场套小农场,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双层经营的体制中,联系统与分的纽带是经济承包合同。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措施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正确处理统分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农场、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健全服务体系。

知识点4:国有农场的公司制改组

确定国有农场投资主体,完善法人制度;确定国有农场的公司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集团)、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等;

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1)实行政企分开,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2)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建立资本金制度;(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4)剥离社会职能,减轻农场负担。 知识点5:国有农场企业集团 概念: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资金、产品、技术等为纽带,通过联合、合并、兼并、协作等形式,由多个具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和单位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特征:企业集团具有规模大、结构层次多、经营范围广、功能多的特点。 主要的类型:主导产品型(依托一个大型企业作为核心,以该企业的名优产品为龙头);经营服务型(依托若干企业,形成互相提供信息、扩大销售和服务范围为主的企业集团);同一部门联合型(由同一部门不同规模、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组成);多元复合型(跨地区、跨行业)。 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1)集团公司通过控股,把子公司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参股和经济协议把众多的协议企业固定联结在一起,使众多企业结成一个连锁发展、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2)按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管理集团。(3)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而是经济协作关系。(4)集团的领导体制由各成员单位协商确定。

国有农场企业团的主要形式:(1)有条件的垦区(农场群)改组为大型企业集团;(2)以实力强大的大中型农场、工商企业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3)有条件的国有农场建制改组为综合经营型企业集团。 国有农业企业集团的配套政策:将国有产权明确授权给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清理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赋予企业集团对外经营权;赋予企业集团筹资、融资权。

第四节 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知识点1:企业的经营机制

专业知识分享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这个有机体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影响下,围绕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内在结构功能状况及运转方式、运转过程的原理和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的总和。 企业经营机制与企业经营方式的区别:(1)企业经营方式是指企业由谁来经营,以及怎样经营,亦即企业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方法与形式的总和。(2)企业经营方式的选择是企业经营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企业经营机制构成:(1)从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看,企业经营机制一般由企业的投入机制、转换机制、产出机制、调控机制及信息反馈机制构成。(2)从责、权、利三方面关系看,企业经营机制是由企业动力机制(包括收入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市场导向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构成。

市场导向机制的表现形式:(1)按市场供求规律来组织经营活动。(2)从市场上获取生产要素。(3)产品通过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4)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供求机制的含义:企业的供、产、销、运、储等诸经营要素的运行必须符合供求规律的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和发挥作用。

价格机制的内涵:价格是调节生产的经济杠杆,运用价值规律,进行产品的科学定价,引导企业进行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 竞争机制的意义:优胜劣汰规律,促进经营要素的科学有机组合,促进以市场为基础有效配置资源。 风险机制的意义: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能降低经营风险和损失。 知识点2:企业经营机制的运行特点 客观性:企业经营机制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且经营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条件下发挥某种作用,从而导致一定的结果; 内生性:对于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企业会自动作出反应。比如,一旦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某些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市场饱和等),企业会在其动力机制的作用下,通过降低消耗、挖潜改造、开发新产品或转产等方法去规避风险,力争取得最大利润。 系统性:企业内部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机制的连锁反应。 动态性:企业经营机制在企业运行的每个流程中发挥作用。 知识点3:企业的管理机制 1、企业管理机制的含义 企业管理机制,是指在企业管理活动内在的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2、企业管理机制的内容: 约束机制:是指为了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管理的预期目标,在有机组合企业管理的内在要素中,发挥调节、监督和控制等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激励机制中的激励方式:理想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制度激励。其中,制度激励中最常见的激励方式包括:民主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 流动机制:是指为了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在企业管理内在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有机组合中,通过市场流动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双向选择的用工上岗机制,企业各类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在财务管理上,企业的资产可以进入市场,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流动,通过市场盘活资产,使不良资产或闲置资产能有效利用,是资产保值增值。 效率与公平机制:效率是指企业经营能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效益。而公平是指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公平的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公平机制。 资本扩张机制中,股份有限公司(该机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特有)资本扩张的两种形式:①资本积累式。②资本集聚式。 第五节 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 知识点1:承包经营 1、国有农场的承包经营 大多数国有农场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承包责任制。

第一个层次是农场向国家(主管部门)的承包。实行财务包干上缴。①一般国有农场自负盈亏的办法,少数盈利较多的农场定额上缴利润。②一些国有橡胶农场、农工商联合企业、农垦部门直属企业,实行定额上缴利润;微利企业自负盈亏、独立自主经营。③一些条件差的农场还有亏损,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补贴,限期扭亏,超过期限则自负盈亏。

WORD格式整理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的承包经营 知识点2:股份制经营

股份制经营是采用入股的办法筹集资金,成立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企业,实行独立的自主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经营形式。

股份制经营优点:①有利于筹集资金,通过入股集资。②实现企业内部所有制多元化。可以得到各方面的监督和帮助。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横向经济联合。④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 知识点3: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是指将企业出租给承租者(集体或个人),以取得租金收入的经营形式。

特点:1.租赁经营以有偿转让资产经营权为目的,承租人必须按期缴纳租金;2.承租者与出租者之间是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3.租赁经营一般要以承租者的财产作抵押;经营亏损时,要用自己的财产来补偿;4.承租者除缴纳租金,在保证不损坏生产资料的原则下可以完全自主地利用所租的资产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有权处置自己的产品和收入。租赁经营有个人租赁和集体租赁两种形式。

第三章 涉农财政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 涉农财政理论概述

知识点1:财政的基本范畴与概念 1、财政的基本范畴

(1)实际意义:国家的财政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经济学意义: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3)国家现代化角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财政的使命是为治理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公共风险提供基础和支撑。

2、公共财政与现代财政(民生财政)

公共财政是从经济学中得出来的,是市场的视角,是物本财政。公共财政的理念强调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市场不能做的交给政府来做,强调的是效率。

现代财政:是人本财政、民生财政。民生是社会的基本价值。民生财政是属性的定位,是主体的概念,与财政上的民生支出范围无关。也就是说,现代财政对公共风险的治理,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制度安排,所有政策,包括目标取向,都应当以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

我国财政公共性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意味着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还没有完成)但在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同时,又不能满足于公共财政本身,应有现代财政的追求,(公共财政建设与民生财政建设同步进行)一方面致力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风险治理,另一方面使财政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与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撑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应该是“法治财政、民生财政、稳固财政、阳光财政、效率财政”。这五个方面以民生财政为核心。 3、财政的基本概念

(1)财政收入: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为抵御公共风险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按收入形式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其中税收收入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非税收入包括国有资产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公债收入、行政收入等。

接管理权属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收入来源基础,也是涉农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

(2)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抵御公共风险和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主要包括维护国家正常运转支出、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以及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必要调控的支出等。

(3)财政管理体制: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 专业知识分享

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

(4)财政政策: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在我国,预算投入、税收、财政补贴、财政信用和担保、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都可以构成财政政策工具,这些也是我国经常运用用于支持“三农”的政策工具。 知识点2:财政政策相关理论 1、财政支农的意义

(1)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需要财政支持。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但是,由于农业的资源报酬率低,农业的社会投入比重不高;农业结构落后,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使其市场竞争力小;再加上农业生产本身是生物性生产,自然规律起很大作用,无法与机械性生产相抗衡等,决定了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政府对农业进行有效的投入,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办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

(2)现阶段涉农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农措施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财政支农的原则(1)统筹发展原则。(2)市场化原则。 (3)公共风险的原则。 3、涉农财政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确保粮食安全: (2)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保证粮食稳定生产都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3)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涉农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直接投资政策:

(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政策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手段,也是财政投融资的重要政策工具,直接服务于政府鼓励的项目和产业,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3)财政贴息: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财政贴息的作用包括:①可以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来推动较多的信贷资金去服务于财政规定的投资方向,可以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缓解财政困难;②财政贴息对用款单位来说是一种优惠,有利于扶持和发展社会“短线”事业。

财政贴息主要有两种方式:①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企业;②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以政策性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受益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利率计算和确认利息费用。

(4)风险补偿金:是当某些项目的贷款产生风险时,财政对经办银行或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相应补偿,以此来激励金融机构对这类项目的贷款积极性。补偿对象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等。

风险补偿金的补偿方式包括增量补偿、损失补偿和新增客户补偿三种方式。 (5)财政担保:是以使用风险投资的原理支持政府倡导的领域加快发展。具体到政策操作层面,不一定是政府直接对与农业有关的项目提供直接的财政担保,也可以通过对为农业提供担保的公司提供补贴、公用经费、专款资助等多种形式进行。

(6)税收优惠政策:是指对部分特定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一定鼓励或照顾的各种特殊规定的总称。 5、涉农财政政策内容和重点领域

(1)涉农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①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②支持农业科技进步。③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④支持生态建设。⑤支持抗灾救灾。⑥支持扶贫开发。⑦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⑧支持农村改革。

(2)涉农财政政策的重点领域:①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WORD格式整理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助等。②支持抗灾救灾。③增加财政扶贫投入,支持扶贫开发。④积极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⑤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能力。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投资,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⑦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⑧涉农税收优惠、减轻农民负担。⑨推行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⑩支持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实行“三奖一补”政策,缓解县级财政压力。 第二节 我国涉农财政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知识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农财政政策的历史 1、第一阶段(1978~1994年) 2、第二阶段(1994~2002年) 3、第三阶段(2003年以来) “四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四补贴”(种粮直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从政策层面上,把财政支农的重点由原来的以促进农业生产为目标,转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财政支农新的着力点。

目前,以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等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 知识点2:涉农财政政策改革的基本经验 1、财政支农的力度不断加大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财政用于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这是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对农业资金投入需要遵循的最基本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出预算安排上必须首先保障农业投入的法定增长。 ②“三个高于”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资金用于农业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③新增的教育、卫生和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 ④把来自于土地的收入主要用于“三农”。

⑤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和鼓励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2、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

财政支持“三农”开始由过去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 3、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日趋显现

大力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财政投入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有力地支持了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等社会事业发展。

如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方向迈进;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转变;以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

4、财政支农机制日益灵活 知识点3:当前涉农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干预引导过度,市场作用遭到抑制 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方式无外乎干预、引导、扶持三种。 干预手段主要有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储备供求的调节和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引导手段主要有先进科技应用推广、农业保险普及、组织化程度提升;扶持手段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减免和限制政策解除。这三种方式在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混淆使用的情况,集中反映为行政手段干预过度,农业发展活力受到束缚。 2、生产环节投入过多,供销链条投入不足 当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有农业水利土地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现代化推广投入、农业农民增收投入等,这些投入很明显都是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投入。供销渠道的不畅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最大羁绊,农业高风险情况也随之形成。市场失灵条件下,信息的不对称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畅通供销链条,开拓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新模式的农业发展出路。 3、奖补形式设置简单,引导推动缺乏效率 专业知识分享

当前政府对农业的奖励和补助形式仍旧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综合补贴等直接补助形式为主,以中央发起、地方配套为条件,且奖励补资金缺乏机动灵活的设立、退出、转变、整合的辅助机制,缺少应对新出现且有地方特性农业问题的有针对性的专项资金。

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涉农财政政策的完善 知识点1:新时期我国涉农财政政策的背景 1、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三农”发展新征程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是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1)彰显三大理念。一是以民为本。二是同步同等。使得农村发展与城市同步、农民权利与市民同等。三是创新务实。

(2)释放三大信号。1)多元、激活。积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2)赋权、开源。3)平等、共享。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瞄准三大抓手。1)优化配置资源要素。2)培育壮大发展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组织集约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3)均衡供给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现代财政助推“三农”发展新跨越

(1)基于国家治理的财政理念全面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2)基于现代财政制度的支农功能全面转变。一是从城乡割裂向城乡一体转变;二是从被动保障向主动治理转变;三是从散状投入向整合集中转变;四是从“自上而下”向“两线并行”转变。(3)基于深化财税改革的支农力度全面强化。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央加大强惠农富农力度的政策取向不会改变,基层财政的事权分担和财力配置趋向“稳定、对称、均衡”,为财政支持“三农”发展带来政策利好。 知识点2:完善涉农财政政策的思路和原则 1、基本思路:财政支农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全面统筹谋划,突出改革重点,打破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努力构建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活力、持续发展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2、主要原则: (1)切实把握好三个关系。一要把握好政策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二要把握好改革总体目标与具体政策措施的关系。三要把握好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

(2)牢牢守住四条底线。一是粮食安全底线,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既要在数量上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又要在质量上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是生态安全底线。三是社会安全底线。四是资金安全底线。

(3)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传统农业向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转变。二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三是转变农业发展视野,从基本依靠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向积极稳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四是转变财政支农方式,从自上而下、政府主导推动向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转变,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果。 知识点3:涉农财政政策的完善措施 1、创新政策手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创新支持方式,促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创新生态支持机制,改善农林环境质量 4、创新扶贫机制,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

5、创新资金管理机制,提高涉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绩效导向、公开透明、多元监管、健全制度的原则,着力创新涉农财政资金分配机制、资金整合统筹使用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资金监管机制,改进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支农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第四章 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 第一节 农村金融概述

知识点1:农村金融的含义和特点

1、农村金融的含义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是指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

WORD格式整理 农村金融、农业金融和小额信贷三者之间的关系:农村金融主要是指向农村地区各收入层次的人群、经济活动主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农业金融,主要指为农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活动提供融资服务的农村金融活动,如向购买化肥的农民提供贷款;小额信贷主要是为农村地区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服务,它包括农业金融和农村金融活动领域的中低收入群体。 2、农村金融的特点

(1)涉及面广;涉及农村各个领域。

(2)风险较高:农业产业易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出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另外,农村货币资金周转慢,流通时间长。

(3)政策性强:农村金融必须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及目标开展工作。

(4)管理较难:农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和资金需求的不平衡性。 区别于普通金融的特点:

(1)关联风险:农村金融活动更容易受到某些共同因素的影响 (2)户均贷款、储蓄规模均很小,贷款管理成本高 (3)缺乏传统的抵押品

(4)分散、分割的市场: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分散、分割的市场

(5)较强的季节性

(6)补贴性的信贷支持:与农村市场的脆弱性有关 (7)基础设施很差:享受的是与城市不同的政策待遇 知识点2: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1、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需要立足于四点:1)有利于克服不对称信息;2)有利于克服缺乏抵押品所带来的农户和微小企业融资困难;3)增加金融资源对农户的“可得性”;4)以市场化模式来增进金融效率。

2、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有利于包括所有中低收入群体在内的金融需求者都能够享受到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制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

微观层次:是指在竞争的基础上也能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包括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信用合作社以及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同时,非金融机构实际上也常常是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者。

中观层次:要构建保障农村信贷机构竞争良性运转的制度基础。其中,建立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为多元化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运转的制度保障。

宏观层次: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府作用的恰当发挥,需要健全的信贷法律框架、规章制度。金融体系实现其功能的前提是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化的利率吸纳剩余资金和配置资金。 知识点3:小额信贷的含义与产生

1、小额信贷的含义:小额信贷是指通过融资中介,按照组织化、制度化、商业经营原则,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小额、短期、连续、简便的信贷服务。 2、小额信贷的分类

按照经营目标不同,小额信贷机构分为商业性和福利性两大类。

3、小额信贷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小额信贷和传统金融的比较(见教材第68页表4-2)。在借贷方法上,小额信贷是基于个人品行发放贷款,较少的书面证明,较多的劳动集中;传统金融是给予抵押发放贷款,更多的书面证明,较少的劳动集中。在贷款构成上,小额信贷的贷款笔数多,每笔金额很小,无抵押,期限相对短,逾期贷款数额不稳定;传统金融的贷款笔数少,每笔数额巨大,有抵押,期限相对长,逾期贷款数量较稳定。机构管理上,小额信贷主要由非赢利性的机构作持股人,很多由非政府组织出资建立,分散成小单元,多设立在基础设施薄弱的边缘地区;传统金融采用利润最大化的管理方法和个人持股者,由已有的受到监管的机构的外围组织建立,组织集中,分支机构设在城市中。

4、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的普通商业贷款的区别

普通商业贷款更多地是强调贷款的回收安全,因而对发放贷款时的信用保障要求较为严格,贫困农户、一般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由于难以提供银行要求的信用保障,而难以取得贷款。发放小额贷款时,放贷者虽然也强调贷款的偿还,但主要不是通过要 专业知识分享

求提供信用保障形式实现的,而是通过采取措施激励偿还的方式实现的。

5、小额信贷的提供者

6、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GB)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被认为是国际标准化的小额信贷模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福利主义小额信贷的代表,强调项目的社会功能,即帮助贫困者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并建立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代表的是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强调机构本身在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

知识点1: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 第四阶段(2006-2015):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

随着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逐渐由单一的国家银行系统分化改组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三大体系,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融资渠道多元化、信用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知识点2: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中国金融体系由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构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四大金融机构形成了一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农村社区发展基金,农村资金互助,当铺、小额贷款组织和其他组织,其中其他组织包括合会、私人钱庄、个人放贷者和企业个人互借。 其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办理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承担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 1、中国农业银行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务院直属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行总分行制。其资金由注册资本和运营资金两部分构成。其中,注册资本来源于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划转的信贷资金以及财政部划转的信贷基金。营运资金来源渠道包括业务范围内开户事业单位的存款、财政支农资金、发行金融债券筹集的资金、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的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境外筹资。 3、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是在农村居民和企业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主要业务在于吸收农村储蓄存款,办理集体农业企业、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有三个特点: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 4、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5、村镇银行: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村镇银行要确保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低于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银监会应根据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1)对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在5%以下的,监管机构可适当减少对其现场检查的频率或范围,支持其稳健发展。 (2)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4%的,要督促其制订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限期提高资本充足率,适时采取限制资产增长速度、固定资产购置、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增设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以及要求其降低风险资产规模等措施,督促其限期进行整改。 (3)对限期达不到整改要求、资本充足率下降至4%、不良资产率高于15%的,可适时采取责令其调整高级管理人员、停办所有业务、 WORD格式整理 限期重组等措施。 (4)在限期内仍不能有效实现减负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以下的,应适时接管、撤销或破产。 6、农村资金互助社: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求社员共同利益。

农民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入股应满足以下条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户口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本地有固定住所且居住满3年)在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且来源合法,达到章程规定的入股金额起点;诚实守信,声誉良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农村小企业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入股应符合以下条件:注册地或主要营业场所在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上一年度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10%以上;入股资金为自由资金且来源合法,达到章程规定的入股金额起点;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作为资金来源。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金应主要用于发放社员贷款,满足社员贷款需求后确有富余的可存放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 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差别监管措施: (1)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在5%以下的,可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属地银监机构提出限制性措施,适当降低对其现场检查频率; (2)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2%的,银监机构应禁止其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限制其发放贷款,并加大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的力度; (3)资本充足率低于2%的,银监会应责令其限期增扩股金、清收不良贷款、降低资产规模、限期内未达到规定的,要求其自行解散或予以撤销; (4)农村资金互助社违反本规定其他审慎性要求的,银监会应责令其限期整改,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7、商业银行贷款子公司 贷款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贷款公司可经营下列业务:办理各项贷款、办理票据贴现、办理资产转让、办理贷款项下的结算,经批准的其他资产业务。贷款公司贷款的投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贷款公司不得吸收存款、信贷额度较高,贷款方式灵活。 8、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 000万元。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关联方持有的

股份,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0%。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在此标准内,可制定最高贷款额度限制。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9、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社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做法:(1)在对农户经济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户的贷款档案。(2)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授予信用贷款额度,并根据农户的信用等级对农户发放 专业知识分享

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证。(3)取得贷款证的农户,在需要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时,可持贷款证和身份证直接到信用社的营业网点办理贷款证限额以内的贷款。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除具有一般小额贷款具有的贷款额度小、手续简便、以信用形式发放等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贷款机构是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于依法吸收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贷款用途主要是支持农户小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贷款方式是以农户信誉为保证,贷款对象是农户,贷款目标是促进农户种养殖业的发展,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信用社在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定后,根据评定标准划定信用等级,信用等级通常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优秀”等级的标准是:①三年内在信用社贷款并按时偿还本息,无不良记录;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2 000元以上;③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50% 以上。“较好”等级的标准是:①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基本不欠贷款;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1 000元以上。“一般”等级的标准是:①家庭有基本劳动力;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500元以上。 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1)居住在信用社的营业区域之内;(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资信良好;(3)从事土地耕作或者其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4)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对于贷款用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界定,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用途实际上没有什么限制,农村信用社可以对农村居民、微小型企业的所有贷款需求发放贷款。

对于贷款额度,中国人民银行没有明确的界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限额是在对农户信用评级基础上确定,并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

对于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贷款利率上限为基准利率的2.3倍。

10、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

2009年2月中旬,中国银监会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以其为中心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优势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制度优势。可以克服正规金融机构难以克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克服进入商业信贷市场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提高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运作模式:

(1)辅助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2)在抵押品不足的社员向金融机构申请商业贷款时,那些规范运作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向社员提供担保,以帮助社员获得贷款。

(3)那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型、加工型、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申请贷款,然后再通过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等关联交易方式,将资金现实地转移给农户使用,或者是转贷给农户使用。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为社员提供更多的获得信贷服务的机会。①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入股村镇银行。②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参与“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③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组织成员间的资金互助。

(5)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为成员提供信用担保。

(6)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农村信用社转变为一级法人、转型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作为发起人。

第三节 风险与保险原理 知识点1:风险概述 1、风险的界定

风险是指某种随机事件发生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含义有三:第一,是指未来将要发生的损失可能性;第二,风险是与人们的利益相联系的概念,可能性一旦变成现实,就会造成利益的损失;第三,风险不是指导致损失的随机事件本身,而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

WORD格式整理 2、风险的属性:(1)风险的客观性。(2)风险的不确定性。 (3)风险的可测性。可测性是保险人能够经营保险的基础。 3、风险分类:

按损害对象来分,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按风险性质来分,有纯粹风险(静态风险)和道德风险(投机风险)。

按风险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 按风险涉及范围,可分为特定风险和基本风险。 4、风险管理的步骤:(1)风险识别。(2)风险评估。(3)风险控制。(4)检查和评估

5、风险处理的四种方法(1)回避风险;(2)预防风险;(3)自留风险;(4)转移风险(保险就是转移风险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 6、可保风险:指那些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利用保险的方法分散、减轻和转移的风险。有七个基本条件:(1)风险必须是偶然的。(2)风险必须是意外的。(3)损失程度较高。(4)损失具有确定的概率分布。(5)风险是非投机行为风险。可保风险是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不可保的。(6)使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并有重大损失可能性的风险才具有可保性。(7)损失是可以确定和测量的。 知识点2:保险

1、保险的界定:是以合同的形式,在集合众多受同样风险威胁的被保险人的基础上,由保险人按损失分摊原则预收保费,组织保险基金以货币形式补偿被保险人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

2、保险的两个前提:第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存在;第二,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增多为保险提供了可能。 3、保险的四个要素:(1)风险。(2)保险标的物。(3)保险基金,(4)保险合同。 4、保险原则:(1)诚信原则。(2)可保利益原则。投保人对投保的标的物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益、经济权益或责任关系。(3)近因原则。风险发生不因时空来判断而是以最直接的因果关系来衡量。(4)比例分摊原则。投保标的物的损失由所有承保标的物的保险人共同承担,分摊方式有比例责任、限额责任和顺序责任。 5、保险的职能:经济保障职能、分配职能、融资职能。

6、保险种类:按保险的实施形式,有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按保险标的和保障范围,有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保证保险;按风险转嫁形式,可分为原保险、再保险、共同保险和重复保险。

7、保险合同

保险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主体,包括保险合同当事人(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关系人(指有权领取保险金的人,如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二是客体,不是保险标的物本身,而是指保险标的物的可保利益;三是保险合同的内容,包括保险标的及其价值、保险费、保险责任、保险期限。 第四节 农业风险与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知识点1:农业风险分类

1、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界的某些突发事件给经济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自然风险的破坏性大;自然风险的不可预测性;自然风险的地域性;自然风险的内部差异性;自然风险的季节性;自然风险的多重性。

2、市场风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实际运转过程中,由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或偶然性因素出现,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

3、意外事故:是指由不可预料或非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包括:生物灾害(如虫害、草害等)和社会风险。 知识点2:农业保险概述 1、农业保险的定义

农业保险是指保险人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各种保险保障。农业保险的难点:(1)保险金额难于确定。(2)保险费率难于厘定。(3)损失难于评估。(4)理赔工作难度大。 2、农业保险的特点

(1)农业保险涉及的范围大。(2)农业保险受多重风险制约。(3)保险经营投入大、赔付率高。(4)农业保险展业难度大。(5)农业保险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3、农业保险的主要种类

专业知识分享

(1)种植业保险。分为农作物保险(以林木以外的人工栽培的植物为标的物的保险)和林木保险(以各种用材林或经济林等为标的物的保险,包括森林保险、果树保险等。其中,森林保险主要以人工林场为承保对象,以林木生长期间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林木价值损失和生产费用的损失为承保责任。

(2)养殖业保险,分为牲畜保险、家畜家禽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和其他养殖保险。

知识点3: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基本模式

从2004年开始,各地积极探索新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主要形成了五种模式:

(1)安信模式。2004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开业,该公司走的是“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

(2)安华模式。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2005年7月12日保监会正式批准设立的东北地区首家农险公司,该公司是商业化运作、综合性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全国性农险公司。

(3)互助制模式。2005年1月11日,在黑龙江垦区投入经营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是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互助共济、风险共担”是农业互助制保险的原则和宗旨。

(4)共保体模式。浙江省经过2年多的试点,决定成立 “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而不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其主要特点是“市场运作,政府兜底”。

(5)安盟模式。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是首家进入中国农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其运作特点是险种全面、价格低廉、销售网和技术支持网这两条线运行。

第五章 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 知识点1、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

广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包括农产品满足贮运、加工、消费、出口等方面的需求。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则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十二五目标):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三品一标”认定面积达到全国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的60%;农药、肥料、兽药等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农产品质量不安全的特点:(1)危害的直接性;(2)危害的隐蔽性;(3)危害的累积性;(4)危害产生的多环节型;(5)管理的复杂性。 农产品质量不安全的来源:(1)物理性污染,如人工或机械等因素在农产品中混入杂质或因农产品因辐射导致放射性污染。(2)化学性污染,如使用农药、兽药、添加剂等造成的残留。(3)生物性污染,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某些毒素。

知识点2、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一般规律

1、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体经历了追求数量增长、强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和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等三个阶段。

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要求相适应。一般来说,当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当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人们逐步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当恩格尔系数将到40%以下,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安全卫生水平要求更高。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受制于生产经营的集约程度。一般来说,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越好。 知识点3、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式与体制 1、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式

(1)检验检测:是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最直接的手段。

(2)产品标示: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够鉴别农产品的质量。如对于符合有机农业标准的产品,使用有机产品标志;再比如转基因产品标识。 (3)认证:认证体制可以为市场提供一种可以信任的证明,证明带有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相关的标准。如ISO系列的认证。 (4)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ISO体系和良好制造规范。HACCP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5)监管和处罚:对象主要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

(6)实行产品召回制度:如美国的食品召回分三个等级,第一级是

WORD格式整理 最严重的,消费者使用这类食物将肯定危害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第二级是危害较轻的,食用这类食物可能不利于身体健康;第三级是一般不会有危害的,比如贴错标签、产品标示有错误。 2、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基本经验:(1)加强公共管理,减少市场失灵。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2)调整政府职能,实施一体化管理。发达国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源头,实行从农田到市场及进出口的统一管理。(3)实施标准化战略,占领市场制高点。发达国家实施以标准为基础的贸易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技术标准形式增加,涉及面广;技术标准更新速度加快;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实施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利益的核心内容。(4)健全支撑体系,形成高效工作平台,包括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

知识点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1、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内涵:是指各个相关部门或系统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进行分工合作形成的一体化工作网络。 2、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成: (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2)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4)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体系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测体系 知识点1:农业标准化概述

1、农业标准化含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在于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

2、农业标准化对象: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则、质量要求、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 3、农业标准化的内容:(1)农业基础标准:(2)种子、种苗标准:(3)产品标准:(4)方法标准:(5)环境保护标准:(6)卫生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其它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允许量的标准。(7)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8)管理标准:指对农业标准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如标准分级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办法及各种审定办法等。 4、CAC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创建的。中国是成员国之一。 知识点2: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 1、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分类:

按照执行的层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按照严格的程度分为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

按照涉及的环节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标准及生产全过程的标准;

按照应用的对象分为专用标准和非专用标准。

按照实行的地域分为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FAO的“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可以被看作是国际标准。 2、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特点

(1)覆盖面宽、数量大:几乎覆盖了从农业生产环境、农用生产资料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和贸易的各个环节。 (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参与程度高:标准的制定都有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参与,部分国家还有专门的标准化方面的主管机构参与。

(3)农产品质量标准不断被修订。(4)农产品质量标准国际化。 知识点3: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与监测体系 1、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美国:美国的农产品标准有3个层次,国家标准由联邦农业部、卫生部和环境保护署等政府机构以及经联邦政府授权制定;行业标准由民间团体制定;企业操作规范是由农场主和贸易商制定。

欧盟:标准体系有两个层次,一是欧盟指令;二是包含具体技术内容的可自愿选择的技术标准。

日本:标准体系有3个层次,一是国家标准;二是行业标准,由行业团体、专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制订;三是企业标准,由各株 专业知识分享

式会社制定。

2、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 美国:质量安全监测机构组要负责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产地质量安全。美国的检测检验体系还负责对食品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通报。

加拿大:负责农产品检验的机构是加拿大农业部食品检验署。 欧盟:依法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监管。 知识点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分类和制定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分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所涉及的技术标准,

从内容上来说,包括安全和质量两类标准。安全类标准主要是影响农产品安全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要素方面的标准;质量类标准主要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与农产品质量有关的标准。 从层次上来说,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其管理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农业行业标准是由农业部统一管理。

地方标准的管理部门为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

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 农业国家标准是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下,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农业国家标准。但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兽药产品质量、兽药残留及检测方法,农业转基因检测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定是由农业部负责的。 凡是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和规范,不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将由农业部门负责。 知识点5: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组织机构 由原来的多部门监管变为现在的政府统一领导,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第三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追溯体系 知识点1: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分类 从预警对象划分为三类:(1)产品监测预警,确保消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过程风险分析预警;(3)整体宏观预警,通过所确立的指标体系,通过现场监测手段以及产前信息搜集的职能分析,发现苗头性的信息并作出预警。指标体系一般由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构成。其中,①先行指标(农药、兽药、饲料等使用量)预测未来趋势②同步指标(农药、兽药等残留检测值),反映当前走势③滞后指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循环的峰与谷的一种确认。

知识点2:可追溯系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

2、相关的国际标准:一是追溯系统通用方法标准,如ISO22000标准,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二是追溯方法或工具的应用标准,如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的GSI族标准。三是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追溯标准,如加拿大产品行销协会制定的“鲜食产品追溯能力——实施导则”。

知识点3: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美国的追溯体系:企业自愿参加、政府主要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3、欧盟的追溯体系:欧盟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最早,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

4、特点:率先引入畜禽产品领域;导入追溯系统的行业具有较大规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相关国际标准为指导,规范质量追溯信息采集与数据交换;政府适度监督。

知识点4:我国农产品追溯体系构成:一是政府开发的以条码作为记录介质的可追踪系统;二是企业主导开发的可追溯系统。

2、特点:优先从链条较短蔬菜产业导入;主要针对出口产品;在京沪等大城市试点,由基地和大型超市示范。 第四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知识点1: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 WORD格式整理 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农业部于2001年4月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于2003年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属于政府推动的公益性认证,不收取费用,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工作制度。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模式,强调以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以产品管理为主线,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保证最终产品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产地认定主要解决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产品认证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 《农业法》、《认证认可条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制度所遵循的法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的政策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是全面规范农产品认证认定、监督管理的法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规范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印制、使用、管理等工作。《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规范了认定认证工作的行为。

无公害食品标准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技术依据和基础,是判定无公害农产品的尺度。农业部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系列标准,标准系列号为NY5000。 明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承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产地认定程序:符合条件的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地证书有效期3年。

产品认证程序:申请者必须先获得产地认定证书,同时产品应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范围内。认证过程包括认证申请、初审、复审、终审和颁证等环节。符合条件的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产品证书有效期3年。

知识点2:绿色食品认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具有三个显着特点。一是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三是对产品依法实行统一的标志与管理。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包装和贮运标准、抽样和检验标准等5大部分。 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是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机构。 绿色食品认证程序,八个过程:认证申请;受理及文审;现场检查、产品抽样;环境监测;产品检测;认证审核;认证评审;颁证。凡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按程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知识点3:有机食品认证

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有机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它必须符合四个基本条件: 1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食品; 2生产加工过程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种养、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标准,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 3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和完整的生产及销售记录档案; 4通过授权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是我国现行对有机产品认证、流通、标识、监督管理的强制性要求。《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是对认证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程序的统一要求。 2005年1月19日,《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共分为生产、加工、标志与销售、管理体系四个部分。 “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成为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知识点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

专业知识分享

(一)HACCP认证

HACCP是英文“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的缩写。HACCP管理体系是对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进行危害分析,并针对其中的显着危害在食品生产加工的适当步骤建立关键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地防止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到可接受的水平。

HACCP在我国的应用开始于1990年。2002年,国家认监会颁布了《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同年要求出口程度较高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强制性认证和卫生注册相结合,规定强制要求卫生注册需评审HACCP体系的产品有6类,即罐头类、水产品类、肉及肉制品、速冻蔬菜、果蔬汁、含肉或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国HACCP管理体系认证认可工作的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工作。

企业必须建立和实施卫生标准操作程序,达到以下卫生要求:①接触食品或与食品有接触的物品的水和冰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②接触食品的器具、手套和内外包装材料必须清洁、卫生和安全;③确保食品免受交叉污染;④保证操作人员手的清洗消毒,保持洗手间设施的清洁;⑤防止润滑剂、燃料、清洗消毒用品、冷凝水及其他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污染物对食品造成安全危害;⑥正确标准、存放和使用各类有毒化学物质;⑦保证与食品接触的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卫生;⑧清除和预防鼠害、虫害。

建立HACCP管理体系应当符合HACCP原理的基本要求:进行危害分析,提出预防措施;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值;建立监控程序;建立纠偏行动计划;建立记录保持程序;建立验证程序。

从事HACCP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应当获得国家认监会的批准,并按有关规定取得国家认可机构的资格认可。企业建立和实施HACCP管理体系可申请HACCP认证。

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企业HACCP管理体系的验证工作,并根据国外食品卫生管理机构的要求,出具HACCP验证证书。

国家认监委负责国外食品卫生管理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对我国企业HACCP验证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受理有关的投诉、申诉,并组织调查和处理。 (二)GAP认证

GAP是“良好农业规范”的缩写,核心和实质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分别制订和执行各自的操作规范,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关注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工人健康,安全和福利,保证初级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规范体系。

GAP认证在我国最早主要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实施。2003年起,农业部开展了GAP引进推广研究,并根据出口的要求,在某些种植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展相关的认证工作。 (三)GMP认证

GMP是“良好生产规范”的缩写,是一种府制定并颁布的强制性食品生产、贮存卫生法规,也是食品行业的作业规范,是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的基础。食品GMP详细规定了食品加工、贮藏和流通等各个工序中所要求的操作、管理和控制规范。 20世纪70年代,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应用 GMP认证,负责药品生产企业的认证管理工作。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强制实施《兽药GMP规范》。

知识点5: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特点

过程长,环节多;时令性强;地域性特点突出;风险评估因素复杂;个案差异性大。 第五节 食品安全

知识点1:食品安全的含义

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该概念表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WORD格式整理 食品危害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①微生物危害;②农药和杀虫剂残留;③滥用食品添加剂;④化学危害,包括生物毒素;⑤假冒食品。食品危害还可以延伸到转基因食品、过敏原、兽药残留,以及在动物产品中为促进生长而添加激素等。 知识点2:食品安全的标准

1、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机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2、食品安全标准的具体内容

①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②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③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④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⑤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⑥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⑦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知识点3: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8、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知识点4:食品安全的标识 1、QS标识及其特征

QS是英文“质量安全”(Quality Safety)的字头缩写,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的组成部分,也是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在其生产的产品外观上标示的一种质量安全外在表现形式。 “QS”是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证的简称,是国家从源头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一种行政监管制度。

2、QS标识的主要内容

(1)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

对于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的生产条件、能够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企业,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准予生产获证范围内的产品;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准生产相关食品。这就从生产条件上保证了企业能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产品。 (2)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要求企业必须履行法律义务,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必须实施委托检验。这项固定适合我国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能有效地把住产品出厂质量安全关。

(3)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食品实行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识制度

对检验合格的食品要加印(贴)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没有加贴QS标志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这样做,便于广大消费者 专业知识分享

识别和监督,便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检查,也有利于促进生产企业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感。 3、QS标识的使用条件

(1)属于国家质检总局按照规定程序公布的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

(2)从事该食品生产的企业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

(3)出厂的食品经检验合格。

4、QS标识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有权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知识点5:中国的食品安全制度 1、食品安全管理的含义

(1)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相关部门,主要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环境保护部等机关部门。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2)食品安全管理的客体是与食品有关的各个环节,包括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从而保证实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利益目标。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

(3)食品安全管理的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共利益。这就决定了食品安全管理是永久性存在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会经常进行调整。

(4)食品安全管理只能是通过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活动的调节控制,使食品市场表现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点,以确保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食品安全管理的目标

(1)减少食源性疾病,保护公众健康;

(2)防范不卫生的、有害健康的、误导的或假冒的食品,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3)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依照规则的国际或国内食品贸易体系,保持消费者对食品管理体系的信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食品管理体系构成

大多数国家食品管理体系由5个单元构成:①食品法规;②食品管理;③食品监管;④实验室检测;⑤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 4、中国食品安全制度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第六节 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法律规范 知识点1:基础性法规

有关农业质量标准的基础性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动物防疫法》、《合同法》、 《环境保护法》、《计量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年颁布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

1、在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制度方面:(1)动物检疫监督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行业标准、检疫管理办法和检疫对象,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2)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离开产地前必须由动物检疫员实施产地检疫。(3)国家对生猪等动物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4)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动物产品同时加盖或者加封动物监督机构使用的验讫标志。(5)动物凭检疫证明出售、运输、展览、演出和比赛。动物产品凭检疫证明、验讫标志出售和运输。(6)人工捕获的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野生动物,须经捕获地或者接受地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方可出售和运输。(7)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检疫工作的监督管理。 2、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制度上:(1)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和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对进出境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生产、加工、存放过程,实行检疫监督制度。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2)进境需检疫。输入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应当在进境口岸实施检疫。(3)出境需检疫。(4)运输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过境的,应持有输出国家或地区出具的检疫证书,在进境时向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报检,出境口岸不再检疫。(5)携带、邮寄植物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进境的,必须事先提出申

WORD格式整理 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国家禁止如下物品进境:动植物病原体、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动物疫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动物尸体;土壤。(6)运输工具需检疫。

知识点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4月29日通过,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1、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制度:(1)政府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部门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2)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强制实施制度。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禁止销售。(3)防止因农产品产地污染而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产地管理制度。(4)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管理制度。(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6)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评估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发布制度。(7)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2、对农产品产地管理的规定:(1)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2)禁止违法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3)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4)县级以上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认定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应当提出禁止生产区域。 3、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规定:(1)依照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2)依照规定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3)对其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

4、对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要求:(1)对规定在销售时应包装和附加标识的农产品,应当按照规定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进行标识。(2)农产品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等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3)销售的农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优质农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志。

5、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制度规定:(1)县级以上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2)监督抽查检测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检测机构承担,并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费用;(3)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对经检验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有权查封、扣押;(4)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销售、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监督销毁。

知识点3:食品安全法 1、《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

①食品生产和加工(简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简称食品经营);

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③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④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⑤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2、《食品安全法》涉及主体包括: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第六章 农产品供求与价格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 需求和需要的关系:(1)需求品种的范围小于需要;(2)需求的数量小于需要的数量;(3)需求有趋向于需要的趋势。 农产品需求影响因素:人口因素、收入水平、农产品价格、相关产品(可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价格变动的预期。价格是最活跃最主要的变量 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生活的必需程度。 (2)农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专业知识分享

(3)农产品用途的广泛性。(4)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差异。(5)价格变动时间的长短。 农产品需求的特殊性:

(1)农产品需求的派生性,即消费者对最终农产品的需求会引起加工业者和各级流通主体对中间农产品的需求。 (2)农产品多属于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

(3)就同一销售阶段而言,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各类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4)同种农产品在不同销售阶段需求价格弹性不同(5)农产品需求具有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与品质有很大的相关性。

第二节 农产品供给 农产品供给两个必要条件:(1)有出售欲望(2)有供给能力。 自给性农产品和暂时不愿出售的,不能计算在供给量内。 农产品供给量来源于:①国内当年生产的可供出售的农产品数量;②当地社会农产品储存量(国家储存、生产者储存经营者储存)③进口量。 农产品供给影响因素:(1)农业资源(2)农业科学技术(3)农产品价格(4)生产成本(5)相关农产品的价格(6)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测。 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小; (2)资源的丰富程度。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供给弹性大 (3)农产品成本的高低。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如果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则盈利减少,供给量增加少,供给弹性小。 (4)价格变动时间的长短。价格变动时间越短供给弹性越 (5)生产条件改变的难易。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规模变动较容易,供给弹性相对较大;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规模变动较困难,供给弹性较小。

(6)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农产品商品率高,供给弹性大 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某些农产品供给与价格发生幅度大致相近而方向相反的较长时期的持续波动。

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农产品供给对价格与其他产量变化反应滞后导致的。

第三节 供求均衡与蛛网理论 供求均衡——短期价格的形成:即均衡价格的形成,是价格与需求的反方向变动和价格与供给的正方向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蛛网理论——长期价格的形成:是阐述在动态的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给、农产品需求的循环变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变动的理论。 蛛网理论的假定条件:(1)本期供给量决定本期价格。 (2)本期价格决定下一期产量。

蛛网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农产品的供需变动规律。 三种蛛网类型:需求和供给的变动以图形表示3种类型: (1)收敛型蛛网。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弱,并逐步收敛,最后趋于均衡。

(3)封闭型蛛网。价格与产量既不能回到均衡点,也不会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第四节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值是农产品价格构成的基础, 农产品价值=C+V+M:生产资料c、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v,以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m三部分。 农产品价格构成:农产品价值构成各部分的货币形态, 农产品价格=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国家税金+农产品纯收益 生产成本c+v是生产领域中发生的物质消耗支出和劳动报酬支出,它是农产品价格中的最大构成部分; 流通费用: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物质消耗支出和劳动报酬支出,也可以用c+v来表示; 国家税金和农产品纯收益,是指农产品价值构成中劳动者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m的货币形态。 WORD格式整理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3个方面:①价格管理权限,即价格决策的主体是谁、②价格形式,包括形成的方式、途径和机理、③价格调控,包括价格调控的对象、目标和措施。 农产品价格的作用:(1)农产品价格是调节农业生产的经济杠杆,是农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在整个价格体系中居基础地位,对市场其他商品价格有重要影响。(3)农产品价格是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及价格体系的主要因素: ⑴、供求关系的变化。供求关系是决定市场价格与价值一致或偏离的主要因素。农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可能高于价值; ⑵、货币价值的变化。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币值与价格成反比例变化。币值越高,价格越低。另外,纸币的发行量决定币值,因而是决定价格总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纸币发行量增加时,币值降低,用纸币表示的价格水平上升。反之价格水平降低。 ⑶、农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围绕价值变动的价格也会相应降低,反之则价格会相应上升。农产品价格水平及价格体系运动的根源,归根结底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各种农产品生产的不平衡性。 ⑷、农业有机构成(c/v)的提高,使农产品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水平上涨。但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农产品成本下降,农产品价格水平下跌。农业有机构成对农产品价格水平及价格体系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此外,自然条件、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政策性因素等,也是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及价格体系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差价:指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地区、季节、质量和流通环节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的差额。 1、地区差价:同一时间同种农产品,不同地区不同价格。 ⑴地区收购差价:由于产地条件不同→生产成本不同 ⑵地区销售差价:产地距离销售市场远近不同→流通成本不同 地区收购差价=集散地收购价格-产地收购价格 地区销售差价=销地批发(零售)价格-产地批发(零售)价格 2、季节差价:同种农产品同一市场,不同季节存在的差价。 形成原因:一、不同季节生产成本不同;二、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储存、储藏费用;自然损耗) 成本法:季节差价=某季节价格-基价(旺季最低价格) 3、购销差价=零售价格-收购价格 =收购价格×(1+购销差率)-收购价格 购销差率=购销差价/收购价格×100% 4、批零差价: 批零差率=批零差价/批发价格 5、农产品比价:(单项比价、综合比价) 单项比价=交换品收购价格/被交换品收购价格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实质是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 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两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1、比值剪刀差:价格背离价值。表现工农产品价值不等量交换及其发展趋势。

2、比价剪刀差:以价格动态(工农产品综合比价)表现。表现了不合理的工农产品交换比价及其发展趋势。有相对量和绝对量两种计算方法。

第七章、项目投资与融资 第一节 项目投资评估 项目评估的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综合评价、比较择优的原则,是投资项目评估必须坚持的原则。(3)项目之间的可比性原则。项目的实物形态、价值形态、计算范围、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要具有可比性,另外必须保持时间上 专业知识分享

的可比性。(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投资项目评估的程序:(1)建立评估小组,制定评估计划。评估小组一般由5-7名确为项目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 (2)确定评估的目标、对象和指标。目标要长短结合;对象要完整;指标要根据目标和对象的差异有不同的侧重。

(3)根据确定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收集、整理相关的评价资料,做出专项分析。(4)运用整理完备的数据和文字资料对不同项目进行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5)提交评估报告。 投资项目评估的内容:(1)项目的概况。涉及项目设想、资源储备、资本状况、生产条件、销售情况、项目与国民经济的一致性、项目的寿命周期及其相关特征和阶段。(2)市场分析。包括产品市场概况、产品更新换代需求方面的分析、产品供给方面的分析、产品市场供求的综合分析。(3)建设条件。包括项目建设的厂址条件、环境效果条件、项目建设的其他条件。(4)技术、工艺与设备评估。(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和预备费以及流动投资估算等;投资筹措包括注册资本和企业贷款,以及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是否可行。(6)财务数据测算。(7)财务分析。(8)国民经济分析。(9)不确定性分析和项目比选。涉及到盈亏平衡、敏感性、概率等不确定性分析。(10)项目总评估。 投资项目评估的定性分析法:(1)特尔斐法(delphi,又称专家调查法)。拟定调查提纲,征询专家意见,在综合、归纳不同专家的意见之后再反馈给专家,并由此提出新的论断。(2)评判意见法。综合由熟悉市场状况的业务主管人员或基层销售人员对项目产品市场未来供求状况的判断,推测项目的产品的前景。(3)购买意图调查法。(4)对比类推法。根据同类项目的状况,预测目标项目产品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投资项目评估的定量分析法:(1)绝对值分析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净收益法、净年值法、现值成本法、终值法。(2)相对值比较法。有投资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效益费用比法、净现值指数法。(3)时间比较法。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4)增量比较法。(5)抽样调查法。 第二节 项目的财务评价与比选 项目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 (1)投资项目的寿命期及计算期。①项目的自然寿命期。指从项目开始建设到项目主要固定资产报废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项目建设期加上项目建成后投产或交付使用后的生产服务期。②项目的经济寿命期:指项目建设期加上在自然寿命期内能够维持经济再生产且不因无形损耗被提前淘汰的期限。由于考虑到项目的动态情况,项目的计算期一般都在10-20年之间,有时会小于项目的经济寿命期。

(2)项目总投资。(3)生产规模与产品品种方案。(4)产品成本费用。(5)销售收入和税金。(6)利润总额及其分配。(7)职工人数及工资总额。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静态指标 ①全部投资回收期(全部投资返本期):假定全部投资均为自有资金的情况下,以项目的净收益(包括利润、折旧和摊销)抵偿全部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所需要的时间。当累计净现金流量等于零或出现正值的年份,即为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最终年份。投资回收期的小数部分,可用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除以当年净现金流量。 投资回收期(pt)=累计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的年份数-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②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年份的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 投资利润率=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润总额/项目总投资×100% ③投资利税率: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利税或项目生产期内平均利税总额与总投资的比率。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年利税总额=年销售收入—年总成本费用 =年利润总额+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④资本金利润率: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润总额与资本金的比率。

WORD格式整理

(2)动态指标

①财务净现值(fnpv):指项目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起点的现值之和,即项目全部收益现值减去全部支出现值之差。如果财务净现值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超过了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收益水平。

②财务净现值率(fnpvr):等于项目财务净现值与全部投资现值之比,即单位投资的净现值。 ③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是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0的折现率。

④动态投资回收期:是按现值计算的投资回收期。 动态投资回收期(p t)=累计财务净现值出现正值的年份数-1+(上年累计财务净现值的绝对值/当年财务净现值的绝对值) ⑤效益-成本比率(b/c):指项目现金流入的现值之和与现金流出的现值之和的比率。 当(b/c)大于1时,则说明项目的净现值大于0,项目可行。 ⑥净效益-投资比率(n/k):是项目净现金流量转为正值后各年份的净现值之和与净现金流量为负值的早期年份的净现值之和的比率。 例题1:投资回收期小数部分等于( ) a、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与当年净现金流量之比 例题2:在项目寿命周期内,使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0 )的折现率称为财务内部收益率。d、0 例题3:从效益一成本比率(b/c)角度考查,一个经济可行的项目要求( 答案:b )b、b/c大于1,项目净现值大于0 项目清偿能力分析 ①资产负债率。是反映项目各年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及偿债能力的指标,也是反映项目偿债能力的最主要的指标,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合计×100%

②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借款偿还期。是指在国家财政制度及项目具体条件下,以项目投产后可用于还款的资金偿还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不包括已用自有资金支付的建设期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常简称为借款偿还期。 借款偿还期=借款偿还后开始出现盈余年份-开始借款年份+(当年偿还借款额/当年用于还款的资金额)

③流动比率。是反映项目各年偿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④速动比率。是反映项目快速偿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大于200%、速动比率大于100%时,可以认为项目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项目比选的方法

(1)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年值法、净现值法和净现值率法。当各比选项目的计算期相同时,按照不同项目所含的全部因素进行方案比较。 ①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指两个项目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的现值之和等于零的折现率。②年值法。将分别计算的各比较项目净效益的等额年值(aw)进行比较,以年值较大的项目为优。 ③净现值法。将分别计算的各比较项目的净现值(npv)进行比较,以净现值较大的项目为优。④净现值率法。净现值率(npvr)表明该项目单位投资所获得的超额净效益,进行项目比选时,以净现值率较大的项目为优。

(2)最小费用法。当比选项目生产能力相同,但无形资产难以估算时,可采用最小费用法,包括费用现值比较法和年费用比较法。①费用现值比较法(现值比较法)。计算各比较项目的费用现值(pc)并进行比较,以费用现值低的项目为优。②年费用法。计算各比较项目的等额年费用(ac)并进行比较,以年费用较低的项目为优。

(3)最低价格法。比较产品质量不同、产品价格又难以确定的项目时,若产品为单一产品或能折合为单一产品时,可采

专业知识分享

用最低价格法。分别计算各比较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产品价格并进行比较,以产品价格较低的方案为优。

(4)静态比较法。当两个项目产量相同或基本相同时,可采用较为简便的静态比较方法,包括静态差额投资收益率(ra)法或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法。

(5)计算期不同的项目比选方法。计算期不同的项目进行比选时,宜采用年值法和年费用比较法。如果要采用净现值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费用现值比较法或最低价格法,则需对各比选项目或方案的计算期和计算公式做适当处理后,再进行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①以项目或方案计算期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比较项目或方案的计算期,称为方案重复法。②以所有项目中最短的计算期作为比选项目计算期。

第三节 项目融资

公司融资与项目融资:要投资建设一个项目,国际上通行的投融资方式有两类,即公司融资和项目融资。 (一)公司融资(企业融资):是指由现有企业筹集资金并完成项目的投资建设;无论项目建成之前或之后,都不出现新的独立法人。 公司融资基本特点:公司作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承担投资风险,也承担决策责任。贷款和其他债务资金虽然实际上是用于项目投资,但是债务方是公司而不是项目,整个公司的现金流量和资产都可用于偿还债务、提供担保。债权人对债务有完全的追索权,即使项目失败也必须由公司还贷,因而贷款的风险程度相对较低。 公司融资两类参与方:一是公司作为投资者,要做出投资决策;二是当需要债务资金支持时,银行及其他债务资金提供者,要做出信贷决策。另外,当要改变股权结构来筹集权益资本时,公司股东会是第三参与方。 (二)项目融资:指为建设和经营项目而成立新的独立法人——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完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还贷。国内的许多新建项目、房地产公司开发某一房地产项目、外商投资的三资企业等,一般都以项目融资方式进行。 项目融资特点:投资决策由项目发起人做出,项目发起人与项目法人并非一体;项目公司承担投资风险,但因决策在先,法人在后,所以无法承担决策责任,只能承担建设责任;同样,由于先有投资者的筹资、注册,然后才有项目公司,所以项目法人也不可能负责筹资,只能是按已经由投资者拟定的融资方案去具体实施(签订合同等)。一般情况下,债权人对项目发起人没有追索权或只有有限追索权,项目只能以自身的盈利能力来偿还债务,并以自身的资产来做担保。由于项目能否还贷仅仅取决于项目是否有财务效益,因此又称“现金流量融资”。对于此类项目的融资,必须认真组织债务和股本的结构,以使项目的现金流量足以还本付息,所以又称为“结构式融资”。项目现金流量的风险越大,需要的股本比例越高。

项目融资与公司融资的区别,不在于项目的物理形态,而在于其经济内涵。 项目融资的三类参与者:一是项目发起方,它们是项目实际的投资决策者,通常也是项目公司的股份持有者;二是项目公司,它无法对投资决策负责,只负责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偿贷;三是当需要债务资金时,银行及其他债务资金提供方要做出信贷决策。 (三)特许权经营 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民间资本的基本形式就是项目融资,其核心则是特许权经营,即: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包括外商)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私人企业承担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维护等;特许权期限内,项目公司向用户收取费用,来抵偿投资和经营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政府则拥有对项目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项目公司把基础设施无偿移交政府。

在特许权经营中,参与者除了一般项目融资中的项目发起人、项目公司、债务资金提供方之外,政府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政府批准特许权项目,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此外,政府通常还提供部分资金、信誉、履约方面的支持等。

WORD格式整理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本质是特许权经营,不是产权转让,所以特许期满,移交政府是无偿的。bot(建设一经营一移交)就是特许权经营的一个具体类别。特许权经营是没有固定程式的一种投融资方式,我国专家根据国内实践提出的tot方式(移交一经营一移交),就是符合中国国情、把侧重点放在融资上的特许权经营新品种。

(四)风险投资又称创业投资,是技术成果的发明者希望通过项目的投资,把成果转变为产品、工艺或服务。在美国,这类投资是由风险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来完成的。

其融资特点是:(1)发明者大多只有手中的无形资产,少数则还有一个艰难创业中的小公司。投资者看中的是新发明可望带来的未来效益。因此,风险投资本质上属于项目融资,也就是现金流量融资,或者叫结构式融资。(2)多数项目(70%-80%)将会失败或无显著效益,这正是风险投资的风险所在。但是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只要有少数项目成功,就足以弥补其余的投资损失,并带来比一般投资高得多的回报率。(3)发明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是难以估价的,而高新技术公司的发展前景主要依赖知识的价值及其经营,所以发明者和经营者一般享有多数股权。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公司希望参与经营,但并不追求控股,它的利益在于资本进入与退出时的巨大差价。因此,风险投资融资结构与常规投资有显著区别。 (五)公司融资与项目融资在资金筹措内容方面的异同 在公司融资情况下,项目的总投资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司原有的非现金资产直接利用于拟建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不必涉及此部分;二是拟建项目需要公司用现金支付的投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所对应的就是这一部分投资。 公司融资时投资与筹资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公司能够投入到拟建项目上的现金来源有四个:一是企业新增的、可用于投资的权益资本;二是企业原有的、可用于投资的现金;三是企业原有的非现金资产变为现金资产,这三部分合称为自有资金;四是企业新增的债务资金。

项目融资可看作是公司融资的特例,由于不存在任何“企业原有的”资产或负债,此时项目总投资的资金来源,仅有新增权益资本和新增债务资金。

例题:关于特许权经营的说法,正确的有(bce ) b、特许经营不涉及产权转让

c、特许权期限内,项目公司可以向用户收取费用

e、特许权期限内,政府拥有对项目的监督权,调控权。 本题考查第六章特许经营内容,并不是任何项目都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方式经营,一般都是基础设施项目采用这种方式,特许期满后,与项目有关的各种权利是无偿移交政府的。 项目融资应具备的条件 有如下条件:(1)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财务计划。(2)项目投产后的原材料、能源供应要有保证,价格不要超过事先的预测。(3)项目投产后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要有稳定可靠的市场,运输成本要合理。(4)项目同外界的通讯要通畅。(5)建筑材料要有保证,价格不超过原计划水平。(6)承担施工任务的承包商和项目竣工投产后的经营者要有经验。(7)不使用未经实践考验或难于掌握的新技术。(8)合营各方之间签有各方都满意的协议。(9)政治环境稳定、友好,各种执照和许可证齐全。(10)不存在国家和主权风险,项目不会被所在国政府没收。(11)货币和汇率风险已得到妥善安排。(12)项目发起各成员均已缴齐各自的股金。(13)项目本身应具有足够的价值,可以充当贷款的担保物。(14)对项目的资源和资产进行了评估,结果令人满意。(15)对项目有关的保险已做了统盘考虑和安排。(16)对不可抗力、项目超支、工期延误的风险已做了安排,采取了措施。(17)项目具有良好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 项目融资的组织 : (一)项目融资的参与者 (1)项目主办方,又称项目发起方,是项目公司的投资者,是股东。项目主办人可以是某家公司,也可以是多个投资者组成联合体。(2)项目公司,为了项目的建设和满足市场需求而建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3)借款方,

专业知识分享

多数情况下借款方就是项目公司。项目的承建公司、经营公司、原材料供应商及产品买主都可能成为独立的借款方。(4)贷款银行。在项目融资中,往往由多家银行组成一个银团对项目贷款,这种贷款又称为辛迪加贷款。 (二)项目公司的组织形式 :

(1)契约式合营或称合作经营,是最常见的项目组织方式。它可分为法人式和非法人式两种类型。法人式合作经营是指合作双方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合营实体,这个实体有独立的财产权,法律上有起诉权和被诉权,设有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并以该法人的全部财产为限对其债务承担责任。非法人式合作经营是指合作双方不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合营实体,双方都是独立的法人,各自以自身的法人资格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在法律上承担责任。

(2)股权式合资经营,是指由合作双方共同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并按股权额分配利润。在以项目融资方式筹措项目资金时,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人,将合资企业的资产作为贷款的物权担保,以企业的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项目发起人除了向贷款人做出有限担保外,不承担为项目公司偿还债务的责任。

(3)投资者与项目公司。上述契约式合营中的法人型及股权式合资经营共同的特点是建立了一家与项目发起人分离的项目公司来经营项目。在项目融资中,项目公司是最常见、最普遍的项目经营方式。在股权式合资经营中,如果日后有人愿意加入该项目,不必重新划分项目资产,只要由项目公司发行新股票或转让原有项目公司股份即可实现。

(三)银行和金融机构 :项目融资一般是大型国际贷款,贷款规模较大,一家银行往往难以承担,都是由若干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银团,进行辛迪加贷款。

(1)银团的组成。①牵头银行,在合同和担保文件的谈判过程中起领导和协调作用,又称为安排行或主经理行。②参与银行。由于项目融资贷款风险大,只有少数实力相当并在项目贷款上较有经验的银行才能达成协议。③代理银行,代表银团主管项目贷款的日常事务,主要负责协调贷款工作,并负责对外发表公告和传递信息。④工程银行。项目贷款银行需要制定一家或多家银行作为工程银行,负责监督项目的工程进展及技术执行情况。工程银行一般是牵头银行和代理银行的分支机构。 (2)项目贷款银团与一般辛迪加贷款银团的区别是:①贷款银行数量少质量高。只有具备丰富的特殊金融方面经验、并具有工程项目开发贷款背景的银行,才能参与项目贷款银团。 ②参与银团的银行之间权利平等。银团中各家银行的资产和收益都被限定,哪家银行抢先获取收益或稍微处于有利地位都会损害别家银行的利益。

(3)商业银行。项目融资中,若商业银行为融资方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的优惠利率贷款提供担保,就把原来具有完全追索权的贷款转化为有限追索权,因为优惠利率贷款方的风险已部分地转移到商业银行。

例题1:若项目融资采用股权式合资经营模式,则后期投资者加入该项目( 答案:cde ) c、不必重新划分项目资产

d、可购买项目公司发行的新股票

e、可购买原有项目公司股东转让的股份 本题考查第六章股权式合营的内容,如果日后有人愿意加入该项目,不必重新划分项目资产,只要由项目公司发行新股票或转让原有项目公司股份即可实现。

例题:向多家银行组成的银团申请的贷款称为(辛迪加贷款) 项目融资风险 (一)按照项目风险的阶段性,可以划分为:项目建设开发阶段风险、项目试生产阶段风险、项目生产经营阶段风险。 项目建设开发阶段风险。项目正式开工前有一个较长的预开发阶段,是由投资者承担的,不包括在项目融资风险之中,真正的项目建设开发阶段风险是从项目动工建设开始计算的。解决这一风险的途径之一是与工程承包商签订一个“交钥匙”工程,使风险及项目控制权全部落在投资者身上。 (二)按照项目风险的表现形式划分为: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生产风险、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经 WORD格式整理

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环境保护风险。 信用风险。有限追索权的项目融资是依靠有效的信用保证结构支撑的,各个保证结构的参与者能否按照法律条文在需要

时履行其职责,提供其应承担的信用保证,就是项目的信用

风险。

完工风险具体包括:项目建设延期、项目建设成本超支、项

目迟迟达不到“设计”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极端情况下,

项目迫于停工、放弃。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的工业国

家,项目建设期出现完工风险的概率都是比较高的。项目的

“商业标准”是贷款银行检验项目是否达到完工条件的方

法。具体包括:完工和运行标准;技术完工标准;现金流量完

工标准;其他形式的完工标准。常用的几种完工保证形式,

如:无条件完工保证;债务承购保证;单纯的技术完工保证;

完工保证基金;最佳努力承诺。

生产风险。项目的生产风险是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运行

阶段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

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主要核心

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

料供应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三)按照项目的投入要素划分为:人员风险、时间风险、资金风险、技术风险(选择成熟技术是减少项目融资风险的一个原则)、其他风险。 (四)按可控制性划分:项目的核心风险和项目的环境风险 ①项目的核心风险:指与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直接有关

的风险。包括:完工风险、生产风险、技术风险、部分市场

风险。也称为“可控制风险”。

②项目的环境风险:是指项目的生产经营由于受到超出企业

控制范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遭受到损失的风险。包

括:项目金融风险、部分项目市场风险、项目的政治风险,

也称“不可控制风险”。

例题:某项目的净现金流量情况如下表,据此对该项目的投

资状况做出评估。单位:万元

1、该项目第4年的累计净现金流量是()万元。

a-300 b-100 c200 d60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六章投资回收期的计算。项目b第4年的

累计净现金流量=第3年的累计净现金流量+第4年的净现金

流量=-100+300=200。

2、该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整数部分是()。

a 4 b3 c2 d1 答b

解析:本题考查第六章投资回收期的计算。项目b第4年的

累计净现金流量是200,首次出现正值。投资回收期的整数

年份是4-1=3年。

3、该项目投资回收期的小数部分是()。

a0 b0.25 c0.33 d0.53 答案c

解析:小数本分=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

流量=100/300=0.33.参

4、评价该项目盈利能力的动态指标有( )。

a效益成本比率 b投资净现值

c投资利税率 d财务内部收益率 答案abd

5、如果该项目的基准投资回收期为4年,则该项目在财务

上()

a是可行的 b是不可行的

c需要改进 d应该加速折旧 答案a

解析:当pt3.33<pc4时,财务上可行。

第八章、农村集体经济统计

第一节、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概述

概念:农村集体经济统计:以农村集体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特征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它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及其所辖(或所属)经营单位经济活动在数量方面的表现

专业知识分享

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研究和认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和运行规律。

目的:农村集体经济统计的目的:反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咨询服务。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一般是指需要进行调查的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它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组成的。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的各个具体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统计的调查对象包括构成农村集体经济的各类经营单位,包括各类乡镇级集体企业、村组集体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调查农户等调查单位。比如,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统计的调查对象是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的调查对象是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资料的搜集及统计指标应用 统计工作程序: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资料搜集、统计资料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与开发利用五个环节。其中,统计资料的搜集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一、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 (1)统计报表。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上而下逐级部署,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资料的一种调查制度。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周期性和相对可靠的特点。按报送单位的多少不同,统计报表分为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报表属于全面统计工作报表。 (2)全面调查。农村集体经济统计除村农户家庭经营收支资料外,其他调查对象的数据信息主要通过全面调查获得。 (3)抽样调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支出采用抽样调查取得。 (4)重点调查。 (5)典型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带有苗头性、趋势性情况 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基本概念以及通过统计实践得到的指标具体数值的总称。 统计指标有两种理解和用法: 年份 一是指统1 -400 计指2 100 -300 标的3 200 -100 设计4 300 形态,如粮食产量、人均纯收人等; 二是指具体的统计数字,即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 统计指标构成①设计形态(指标名称、标计量单位、指标计算方法)②完成形态(指标名称、指标计量单位、指标计算方法、指标的空间限制、指标的时间限制、具体指标数值) 统计指标分类:1、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2、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价值指标的最大特点是使不同的实物有一个共同的衡量尺度,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能用来综合表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和总成果。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实务 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是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中的基础。它是通过对农村基层组织及生产要素的统计,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和基本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构成。农村基本情况统计一般采取全面调查的统计方法,以村为起报单位。 指标解释 : (1)汇总农户数:农户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常住户。汇总农户数是指参加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具有明确权利、义务的家庭户数。 (2)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面积,即农林牧渔用地面积。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水面(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 (3)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田地。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 WORD格式整理

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4)汇总劳动力数:指汇总人口中在劳动年龄内(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人口总数。在劳动年龄以外,能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并能顶劳动力使用的成员,也应统计在内;在劳动年龄之内,不能经常参加劳动的,则不应统计在内。 (5)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年内6个月以上的时间在本乡镇内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含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

(6)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年度内离开本乡镇到外地从业全年累计达3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7)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在外出劳动力中,全年累计在外劳动时间超过6个月的劳动力数量。 (8)农户分类: 纯农户 第一产业劳动为主 80%以上 农业兼业户 非农业兼业户 非农户 既有从事第一产业劳动,也有从事非农产业劳动,但以第一产业为主 既有从事第一产业劳动,也有从事非农产业劳动,但以非农业为主 非农产业劳动为主 20%以下 20%~50% 50%~80% 农村基层组织统计指标的实际应用: 每个劳动力平均负荷人口=汇总人口数÷汇总劳动力数 (上式中“汇总劳动力数”包括外出劳动力) 每个劳动力创造的总(净收入)=总(净)收入÷汇总劳动力 外出务工农民所占比重=外出务工劳动力数÷汇总劳动力总数

某类型农用地比重=该类型农用地面积÷农用地总面积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的范围:包括按村或村民小组设置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村(组)办企业的利润及其分配情况不在统计范围(统一经营的除外)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表的指标解释 (1)经营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各项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2)发包及上交收入: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农户和其他单位上交的承包金及村(组)办企业上交的利润等。 (3)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以及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款项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4)经营支出: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从事各项经营活动所耗费的各项支出。包括生产资料费以及折旧费、运输费、修理费和保险费。

(5)经营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本年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收益。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6)本年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本年实现的收益总额。 本年收益=经营收益+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7)可分配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可分配的收益总额。 可分配收益=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其他转入 (8)各项分配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的各项收益分配,包括下列几项:①提取公积公益金,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从收益和其他来源提取的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承担经营风险和集体公益设施建设的专用基金。②提取应付福利费,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提取的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福利费,包括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抚恤金等。③外来投资分利,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外来投资者的分利。④农户分配,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向所属成员分配的款项。⑤其他。

专业知识分享

(9)年末未分配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未分配的收益。 年末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农户分配-其他 (10)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集体经营收益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及投资收益之和减去经营支出和管理费用后的差额。其计算结果大于零的村,统计为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 集体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11)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利能力主要通过计算资产和支出收益率来进行。 资产收益率=(本年收益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收益率越高,表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盈利能力越弱。 支出收益率=(本年收益总额/总支出)×100%,支出收益率越高,表明盈利能力较强,反之盈利能力较弱。 例题1:某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资产总额为200万元,负债总额为80万元,收益总额为50万元,则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的资产收益率为(25% ) 资产收益率=本年收益总额/资产总额=50/200=25% 例题2:某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林场2013年出售林产品共得价款120万元,自用和储存林产品折价20万元;该村一村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当年上交承包金10万元;投资某股份制企业当年获得股金分红10万元,该村组当年的经营收入是(140 )万元。 [解析]120+20=140. 例题3:某村集体经济组织购置若干收割机、组建农机作业小组,于小麦收获季节开展有偿服务。2012年作业小组支出机器修理费1万元、机器折旧费2万元、燃料费5000元;其所创收入有1.5万元用于支付村组干部报酬,2万元用于本村五保户补贴,则应有(3.5 )万元计入该村当年的经营支出。 [解析]机器修理费+机器折旧费+燃料费=1+2+0.5=3.5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资料的搜集采取方法如下:全面调查、指标名称 一、总收入 二、总支出 三、本年收益 四、年初未分配收 五、其他转入 六、可分配收益 访问调查和抽样调查。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的范围,主要是非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负担情况,既包括一般农户,也包括农村的个体工商户。农民负担的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负担;二农民承担的社会负担;三农民享受的政府补贴补偿。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表 一、上交集体各种款项 二、村民筹资和以资代劳 三、农业生产性收费 四、行政事业性收费 五、农村义务教育收费 六、罚款 七、集资摊派 八、一事一议筹劳 九、附报指标 七、年末为分 配收益 八、附报 代计量 数码 单位 量 指标名称 代计量 数码 单位 量 农民负担情况指标体系、主要指标解释和有关指标的平衡关系(计算公式)

(1)上交集体各种款项 上交集体各种款项=土地承包金+共同生产费+建房收费+(上交集体)其他款项 其中,土地承包金:指农户以承包金名义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各种款项。包括专业或招标承包果园、鱼塘、机动地、“四

WORD格式整理

荒”,按合同规定上交的承包金。

共同生产费用:指农户以“村级共同生产费用”名义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各种款项。如:水利设施维修费、灌溉和排涝费、集体林木管护费等。 建房收费: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户收取的有关农民建房方面的款项。 其他款项:指农户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上述项目以外的款项,其中包括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

(2)一事一议筹资:当年向农民收取的用于村内修建村内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和其他一事一议筹资(如农业综合开发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额)。 (3)一事一议筹劳:当年组织农民出工进行村范围内的修建村内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和其他筹劳的用工数,以工日计算。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 1、目的: 2、范围: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行土地承包经营的情况。包括: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纠纷调处情况。 3、资料取得方法:全面调查,直接填报。 4、主要指标解释:(7)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的方式流转给其他经营者的面积总和。

(8)转包: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 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 1、目的: 2、围: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行土地承包经营的情况。包括: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纠纷调处情况。 3、资料取得方法:全面调查 4、主要指标解释:

第九章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

一、货币资金的核算 (常考点)

1、现金的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库存现金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通过“现金”账户进行会计核算。该账户的借方登记现金的增加,贷方登记现金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持有的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的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银行存款的收付及其结存情况通过“银行存款”账户进行会计核算,该账户的借方登记银行存款的增加,贷方登记银行存款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期末银行存款的余额。 根据倾向资金存放地点及其用途不同,货币资金分为现金和银行存款。

二、应收款项的核算(轮换考点)

1、外部应收款项的核算:应收款项划分为两类: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外部单位和个人发生的应收及暂付款项;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发生的应收及暂付款项。 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债务单位撤销,确实无法追还、或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以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按规定程序批准核销后,计入“其他支出”;由有关责任人造成的损失,应酌情由其赔偿。

2、内部应收款项的核算 通过“内部往来”账户进行会计核算。“内部往来”是一个双重性质的账户。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发生的经济往来业务,都通过本账户进行会计核算。

三、存货的核算(轮换考点)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货包括种子、化肥、燃料、农药、原材料、机械零配件、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农产品和工业产成品等。 2、存货收发的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存货的收、发及结存通过“库存物资”账户进行核算。该账户借方登记外购、自 专业知识分享

制,委托加工完成、盘盈等原因而增加的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发出、领用、对外销售、盘亏、毁损等原因而减少的物资的实际成本,余额在借方,反映期末库存物资的实际成本。/3、存货清查的核算: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盘盈的存货计入“其他收入”;盘亏、毁损和报废的存货,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按实际成本扣除责任人或者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和残料价值之后,计入“其他支出”。 第二节 农业资产的核算 1:农业资产计价原则(常考点)

农业资产主要包括牲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等。 (1)购入的农业资产按照买价及相关的税费等计价。

(2)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经济林木投产前的培植费用和非经济林木郁闭前的培植费用按实际成本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3)产役畜、经济林木投产后,应将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按直线法分期摊销,预计净残值率按照产役畜、经济林木成本的5%确定。

(4)已提足折耗但未处理仍然继续使用的产役畜、经济林木不再摊销。

(5)农业资产死亡毁损时,按实际成本扣除应由责任人或者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后的余额,计入“其他支出”。 2:牲畜(禽)资产的核算(必考点)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牲畜(禽)资产”账户进行核算,设置“幼畜及育肥畜”、“产役畜”两个二级账户。

该账户的借方登记牲畜(禽)资产的增加,以及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贷方登记牲畜(禽)资产的减少,以及产役畜的成本摊销。期末余额在借方。

(1)牲畜资产增加,计入“牲畜资产”科目的借方。

(2)牲畜(禽)资产饲养费用的核算: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应予以资本化,计入“牲畜(禽)资产”。产役畜的饲养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经营支出”。

(3)牲畜(禽)资产转群的核算:幼畜成龄前,作为“牲畜(禽)资产”的幼畜及育肥畜明细科目核算;幼畜成龄后,要转为“牲畜(禽)资产”的产役畜明细科目。资产转换通过“牲畜(禽)资产”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4)产役畜成本摊销的核算:产役畜的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应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按直线法摊销,计入“经营支出”。预计净残值率按照产役畜成本的5%确定。

(5)牲畜(禽)资产处置,计入“牲畜(禽)资产”科目的贷方。 例题:2011年底,村集体经济组织饲养的一群幼畜成龄转为役畜,共发生买价80000元,饲养费用50000元。预计该群役畜可使用10年,其净残值率按照产役畜成本的5%确定,则该群役畜2012年应摊销的成本为( )元 摊销成本为[(80000+50000)-(80000+50000)*5%]/10=12350(元) 3:林木资产的核算(必考点)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林木资产”账户进行核算,设置“经济林木”、“非经济林木”两个二级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林木资产的增加,以及经济林木投产前、非经济林木郁闭前的培植费用,贷方登记林木资产的减少,以及非经济林木的成本摊销。期末余额在借方。

(1)林木资产增加,计入“林木资产”的借方。

(2)林木资产培植费用的核算:经济林木投产前、非经济林木郁闭前发生的培植费用,应予以资本化,增加受益“林木资产”的价值。 (3)林木资产管护费用的核算:经济林木投产后、非经济林木郁闭后发生的管护费用,在会计核算时列为期间费用处理。经济林木投产后发生的管护费用,计入“经营支出”;非经济林木郁闭后发生的管护费用,计入“其他支出”。

(4)经济林木成本摊梢的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林木投产后,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应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按直线法摊销,计入“经营支出”。预计净残值率按照经济林木成本的5%确定。

(5)林木资产处理的核算。林木资产出售、对外投资、死亡毁损,都计入“林木资产”的贷方。

WORD格式整理

第三节 对外投资的核算 1:短期投资的核算 (轮换考点)

(1)以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直接向其他单位进行短期投资的,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计价。以现金、银行存款认购一年期以下的债券和股票,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计价,包括支付的手续费等交易费用。 (2)以实物资产(含牲畜和林木)、无形资产方式向其他单位进行短期投资的,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计入公积公益金。 2:长期投资的核算(轮换考点)

计价:以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方式进行长期投资的,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计价。以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进行长期投资的,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购买股票或债券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经纪人佣金、税金以及手续费等,也计入投资成本。

业务核算:长期投资取得的股利、利息、利润等也通过“投资收益”账户核算。以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时,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价值与原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公积公益金。 第四节 固定资产核算 1: 固定资产: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列为固定资产。有些主要生产工具和设备,单位价值虽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也可列为固定资产。

(1)购入的固定资产,不需要安装的,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加采购费、包装费、运杂费、保险费和交纳的有关税金等计价;需要安装或改装的,还应加上安装费或改装费。

(2)新建的房屋及建筑物、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按竣工验收的决算价计价。

(3)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发票加实际发生的运输费、 (4)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的,按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加上改造、扩建工程而增加的支出,减去改造、扩建工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计价。

(5)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价。

(6)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设备的市价计价。 3: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轮换考点)

(1)购入的固定资产。购入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各项安装费用先计入“在建工程”借方;完工验收后,再转入“固定资产”借方。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自营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建造费用先计入“在建工程”借方;完工验收后,再转入“固定资产”借方。发包工程形成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同上。 (3)改建、扩建形成的固定资产,改扩建费用先计入“在建工程”借方;完工验收后,再转入“固定资产”借方。 (4)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账户借方。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账户借方,“公积公益金”账户贷方。

(6)盘盈的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账户借方,“其他收入”账户贷方。 4:固定资产折旧与修理的核算(常考点) 计提折旧:(1)房屋和建筑物;(2)在用的机械、机器设备、运输车辆、工具器具;(3)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4)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不计提折旧:(1)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2)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3)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4)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 村集体经济组织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管是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专业知识分享

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中任选一种,但是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动。 平均年限法也称为直线法,是在固定资产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平均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5: 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轮换考点) 设置“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清理完毕后,为净收益,转入“其他收入”;为净损失,转入“其他支出”。

盘亏的固定资产,按其原价扣除累计折旧、变价收入、过失人及保险公司赔款之后,计入“其他支出”。 第五节 负债的核算 1: 负债的概念:按偿还期限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超过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等。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债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计价,其利息支出计入“其他支出”。对发生因债权人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计入“其他收入”。 2:流动负债的核算:

短期借款通过“短期借款”进行核算。该账户贷方登记取得短期借款的数额;借方登记归还借款的数额;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归还的短期借款数额。

应付款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外单位和外部个人发生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应付及暂收款项。

应付工资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及固定员工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补助等,不论是否在当月支付、都应通过“应付工资”账户进行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付给临时员工的报酬,不通过“应付工资”账户核算,在“内部往来”账户中核算。

应付福利费:从收益中提取,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福利费(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支出),包括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抚恤金等。 3:长期负债的核算(轮换考点)

长期借款及应付款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从银行、信用社和有关单位、个人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借款及偿还期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应付款项。

一事一议资金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村民受益的生产、公益事业时,按照国家法规、政策的规定,以“一事一议”的形式向村民筹集的专项资金。 第六节 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1: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常考点)

所有者权益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净资产的所有权,在数量上等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公积公益金和未分配收益三部分内容。 2:资本的核算(轮换考点) 投入资本计价原则:(1)现金投资。

(2)实物投资。投资者以实物投资,必须出具资产所有权和处置权的证明。投资者不得以租赁的资产或者已作为担保物的资产进行投资。

(3)劳务投资。投资者投入劳务一般应按当地劳务价格标准作价入账。

(4)无形资产投资。指投资者以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场地使用权进行的投资。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

业务活动比如货币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入、无形资产投入、材料物资等投入、以劳务形式投资,均贷计“资本”账户。 3:公积公益金的核算: 4:未分配收益的核算

未分配收益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年积存的未作分配的收益。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未分配收益有两层含义:一是留

WORD格式整理

待以后年度处理的收益;二是未指定特定用途的收益。从数量上讲,未分配收益是年初未分配收益加上本年实现的收益总额,减去当年各项分配后的余额。

第七节 收入、成本、费用和收益的核算 知识点1:收入的核算 (轮换考点)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以及行使管理、服务职能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2、农户及所属单位和企业上交的承包金及利润;/3、国家农业税收方面的返还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 可以分为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财政等有关部门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五个部分。 例题:下列收入项目中,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收入”的是( )d、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

解析:本题考查利息支出的核算,其他收入如罚款收入、存款利息收入、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质的盘盈收入等。 2:成本的核算 3:费用的核算(常考点)

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等。

管理费用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等。

其他支出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经营管理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其他支出,如公益性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利息支出、农业资产的死亡损毁支出、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的盘亏、损失、防汛抢险支出、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损失、罚款支出等。 4:收益的核算: 收益总额=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5:收益分配的核算(轮换考点)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要按照“大部分用于生产发展、小部分用于集体福利”的原则,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

(1)提取公积公益金。公积公益金用于发展生产,包括转增资本和弥补亏损,也可用于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建设和弥补应付福利费的不足。

(2)提取福利费。福利费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设施支出),包括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抚恤金等。 (3)向投资者分利。

(4)农户分配。农户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 (5)其他分配。如以工补农等。

第八节 会计报表

知识点1:会计报表的定义及种类

(1)月份报表或季度报表:包括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2)年度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及收益分配表。 2:资产负债表及其编制 资产负债表是以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基础,采用账户式结构编制的。

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分类一般都是按流动性划分的。

资产按流动性的大小依次排列为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农业资产(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长期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

负债依流动性大小排列为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

知识点3: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及其编制

收益及收益分配表由本年收益和收益分配两大部分组成。 本年收益(经营收入、经营收益、本年收益三个大的项目)收益分配(本年收益、可分配收益、年末未分配收益), 它们之间存在以下滚动性计算关系:

专业知识分享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一经营支出一管理费用 本年收益=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一其他支出 年末未分配收益=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其他转入一各项分配 第十章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第一节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1: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基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一)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任何企业都可以从两方面筹资并形成两种性质的资金来源:一是权益资金,是企业通过向投资者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等方式取得;二是债务资金,是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应付款项等方式取得。所谓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的比例关系。企业权益资金不需要归还,筹资风险较小,但其期望的报酬率较高;企业债务资金要按期归还,有一定风险,但其要求的报酬率相对较低。 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如购置设备、兴建工厂等。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把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的投资,如购买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等。 分配活动。企业通过投资取得收入后,首先要用来弥补生产经营耗费,缴纳流转税,其余部分作为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企业的利润总额。利润总额首先要按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净利润还要提取公积金,其余部分作为投资者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或作为企业的留存收益。 (二)财务关系。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包括:(1)企业与政府之间;(2)企业与投资者之间;(3)企业与债权人之间;(4)企业与被投资者之间;(5)企业与债务人之间;(6)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7)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2: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因素(常考点) (一)时间价值因素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从量的规定性来看,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货币时间价值是评判投资方案的基本标准。

终值又称将来值,是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俗称本利和。

现值又称本金,是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资金折合到现在的价值。终值和现值的计算,涉及到利息计算方式的选择。目前有两种利息计算方式,即单利和复利。

在单利计算利息的方式下,每期都按初始本金计算利息,不管时间多长,所生利息均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 i--利息; p--现值; f--终值; i--利率; t--时间 (1)单利利息的计算公式为:i=p·i·t

(2)单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f=p+p·i·t=p·(1+i·t) (3)单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f/(1+ i·t) 在复利计算利息的方式俗称“利滚利”。

(1)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 f=p·(1+i)n

该公式中,(1+i)n被称为复利终值系数或1元的复利终值。 (2)复利现值是指未来一定时间的特定资金按复利计算的现在价值,或者说是为取得将来一定本利和现在所需要的资金。其计算公式为: p=f·(1+i)-n

(3)复利息的计算。本金p的n期复利息等于:i=f-p(终值—现值)

(二)风险报酬因素

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按形成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外

WORD格式整理

部环境变化等其他方面。财务风险又称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风险报酬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报酬。通常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风险报酬有两种表示方法:风险报酬额和风险报酬率。所谓风险报酬额,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报酬;

所谓风险报酬率,即风险报酬额与原投资额的比率。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期望投资报酬率=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报酬率 第二节 农业企业资金筹措 1:农业企业资金的特点:(1)占用量大,周转速度慢,利用率低。这一特点是由农业企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2)农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农业企业中有部分产品具有自给性。这部分产品不经过销售阶段,直接由产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农业企业筹措资金的基本原则:(1)筹资数量:规模适当原则。(2)筹资时间:筹措及时原则。(3)筹资来源:来源合理原则。(4)筹资方式:方式经济原则。

农业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1)投入资本。是企业通过筹集资本金的方式吸收的资金。农业企业的投入资本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国家投入资本、法人投入资本、个人投入资本和外商投入资本等。(2)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3)负债。它是农业企业通过负债形式筹集的资金。

3:农业企业的资金成本(资金筹集费、资金占用费)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金筹集费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获取资金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向银行支付的借款手续费。因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发行费等;资金占用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因使用资金而付出的费用,如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等。

资金成本通常用相对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数额-筹资费用) 4:农业企业资金结构: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金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最佳资金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综合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金结构。结构的确定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比较资金成本法。

【例题2·单选题】某农业企业2005年发行总额为500万元的3年期企业债券,票面利率为10%,发行费用率为5%,企业所得税率为40%。则该项资金的成本为( 6.32% )。 [解析]债券的资金成本=[500×10%(1-40%)]/[500×(1-5%)]=6.32%。 第三节 农业企业资金投放 1: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现金净流量三个具体概念。

现金流出量它包括:建设投资、流动资金投资、经营成本、各项税款、其他现金流出。

现金流入量它包括:营业收入、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其他现金流入量。

现金净流量这里所说的“一定期间”,有时是指一年内,有时是指投资项目持续的整个年限内。 2:投资决策的一般方法(必考点)

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涵报酬率法。 净现值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

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现值指数大于1,说明项目的现金流入现值大于现金流出现值,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

内涵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

专业知识分享

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内含报酬率的计算通常采用逐步测试法,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直到找出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 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

投资回收期是指项目回收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时所需要的时间。投资回收期越短,则方案越有利。

会计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是指投资项目的年平均净收益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会计收益率越高,则方案越有利。 【例题1·单选题】某投资方案寿命期3年,投资总额15000元,项目开始时一次投入,分期三年收回,每年收回5000元,项目每年盈利800元。则该项目的会计收益率为( 5.33% )。[解析]会计收益率=800/15000×100%=5.33%

【例题2·单选题】某投资方案寿命期4年,投资总额10000元,项目开始时一次投入,分四年收回,每年收回2500元,项目第一年盈利1000元,第二年盈利1500元,第三年盈利2500元,第四年盈利3000元。则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 2.5 )年。

[解析]第一年末回收额:10000-(2500+1000)=6500元 第二年末回收额:6500-(2500+1500)=2500元 第三年末回收额时间:2500/(2500+2500)=0.5年 回收期为2+0.5=2.5年 第四节 农业企业利润分配 1:利润分配的内容(常考点) 公司制企业利润分配的项目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盈余公积金分为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第二,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公司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要在提取盈余公积金之后。利润或股利的分配应以各投资者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额为依据,每一投资者或股东分得的利润或股利与其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份数成正比。 利润分配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第一,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第二,计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公积金按照净利润扣除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 第三,计提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公积金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提取和使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水平以及调整各年利润分配的波动,通过这种方法对投资者分利加以限制和调节。 第四,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净利润扣除上述项目后,再加上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即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公司应以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知识点2:利润分配政策的评价与选择(轮换考点) 公司制企业经常采用的分配政策主要有:

(1)剩余股利政策。 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为了保持理想的资金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2)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能够使股利与公司的盈利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股东。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①这种股利政策使公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②这种股利政策可使那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可以得到虽然较低,但比较稳定的股利收入,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 【例题2·单选题】某公司2005年提取了公积金后的税后净利润为800万元,2006年的投资计划所需资金700万元,公司的

WORD格式整理

目标资金结构为权益资金占60%、债务资金占40%。该公司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分配利润,则2005年可向投资者分红的数额为(380)万元。

[解析]权益资金数额为:700×60%=420万元 向投资者分红的数额为:800-420=380万元 第五节 农业企业财务分析

知识点1:偿债能力分析(常考点)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障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越有保证。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2时比较适宜。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所谓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后的余额。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时被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 其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越低,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与股东提供的资金的相对关系,表明企业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其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100% 产权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3)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它用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从长期来看,企业若想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率越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 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通常用“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来近似计算。

2:资产管理效率: 资产管理效率是指企业管理和运用资产的效率。衡量指标主要包括:

1)营业周期:指企业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

营业周期越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资金管理效率越高。 2)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其转换为现金或应收帐款的速度越快,资金占用水平越低。

3)应收帐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应收帐款周转天数=360/应收帐款周转率

4)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5)总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知识点3:盈利能力分析

专业知识分享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

(1)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利率反映企业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2)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销售毛利率反映企业销售收入扣除销售产品的成本后,有多少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3)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资产净利率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4)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该比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比率越高,表明企业投资带给投资者的收益越高。 (5)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