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教学目标:
1、体会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 2、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二、学生反复诵读诗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诗句加以点拨。
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问题:第一联写作上有何特色?
解答:这一联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寻”表现出他的向往之情,终于看到一片翠柏,那就是蜀相诸葛武侯祠庙所在了。这一联开门见山,一问一答,人、事、时、地、悉被写清。而不显呆板,本诗题为“蜀相”而非“丞相祠堂”可知意在人而不在祠,然又分明自祠入笔;是因武侯祠而思蜀相,合情合理。
问题:第二联中“自”、 “空”如何理解?
解答:第二联写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问题:一、二联是什么关系?
解答:由向往而能得见,自远望而及近观,从寻觅而至入庙。合起来,描写出祠堂内外的景色。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问题:第三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问题:第四联与上一联是什么关系?
解答:诸葛亮“两朝开济”,但毕竟并未完成他的事业就病死军中,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惋惜,于是第四联水到渠成地熔铸而出,第四联不但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写进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境,由咏古而抒了怀,感情充沛,具极大的感染力。 三、补充关于“蜀相”的典故 1、三顾: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时,齐备曾三次登门拜访他,向他讨教统一天下的计策。 2、两朝开济:两朝,指先主齐备、后主刘禅父子两朝。开济,指开创大业,匡济危时。诸葛亮既帮助齐备开创大业,又辅助刘禅,解救不少危难。 3、出师:指诸葛亮多次出师,未来得及完成统一大业,就病死军中,这永远使后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世英雄为他惋惜悲伤,流泪不已。 四、补充杜甫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具咏怀五百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完成课后练习四、六。
精心校对版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