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教学
摘要:“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实现化繁为简,创新课堂教学,以期提升课堂生活品质,是当下顺应新形势教育教学的应然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不除外。笔者,针对近几年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听课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试从把握主题主线,整合教材内容;基于生活经验,坚持以学导教;着眼素养培育,助力自主发展等角度对“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简约化教学抛砖引玉。
关键词:双减;道德与法治;健康生活素养;简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为“双减”),这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老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课堂管理,力求当堂过关,将课堂品质最大化。近几年来,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依旧存在若干共性问题,如教师或是传统的“一言堂”,简单的讲授教学;或是机械地采用大容量的课件教学。其中,不管是以单一的讲授式满堂灌,还是现代化的大容量的课件教学,其结果都造成师生身心疲惫,难以实现教学预期,事倍功半。那么,如何采用有效的简约化教学,以适应“双减”背景下的要求呢?
一、把握主题主线,整合教材内容 (一)把握主题主线
课堂教学是初中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路径,课堂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其它思政课一样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每一部分的教学,具体到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题的教学,主题主线都要相当明确,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也就是整个学科活动都要了如指掌,
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教师心中明确课上的主题主线,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以致冗长繁琐而师生劳力劳心,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被形式化所夺走造成课堂失去了活力,预期的育人目标难以达成。
(二)整合教材内容
教师主题主线明确了,就可以依据课标、基于学生、基于现实生活,从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出发,去组织重构课堂教学资源,让教材内容与校本教材相结合,实现教材校本化,最大化地实现教材的载体价值效能。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二框题“青春心弦”,教师可以依据“青春”这一主题,从异性“交往”心理这一主线,重新整合教材,将本框题的教材整合成“优势互补”“异性交往”“异性情感”等。通过这样的整合,强化了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让知识从表入内,层层深入,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的体会,很快地感悟其中的道理,学得轻松有味。这样的教学生态中,可以减少授课时长,多些留白,让学生有自主学习与思考问题的时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基于生活经验,坚持以学导教 (一)基于生活经验
知识源于生活,知识的理解建构离不开学习者的经验。任何课堂教学,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如果没有必要的现实生活支撑,没有学生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参与,有效教学简直是天方夜谭,水中月、镜中花。再者,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果就知识说知识,用道理说道理,甚至用一些专业晦涩的表达展开教学,势必引发深入深出或浅入深出,课堂满而无趣,先不说教学目标的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达成。就是学科魅力也因此而丢失。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青春的情绪”一课时,有的老师运用了唐代孟郊诗词《登科后》做情境,问题是“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该问题将学生难住了。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孟郊的《登科后》,他们不懂得孟郊进士及第的痛苦反复过程,自然无法体验孟郊高中进士后的阳光心态与得意之情。以古诗词作为教学情境,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圣贤先哲的至理名言。但古诗词运用到教学中,应以学生熟知或已学为前提,否则我
们首先要给学生辅导古诗词的具体内涵,给学生背景铺垫,而这样做又偏离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占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费时费力,其教学成效不得而知。
(二)坚持以学导教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模式,都要尊重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真实现状,用学生乐于接受、学生愿意接受的角度统筹课堂结构与活动步骤。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感性与形象性最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较容易产生共鸣说共情。据此,不少教师就喜欢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实现以学导教的育人理念。这是可取的,当然,就情境选择来,所选择的情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富有情感的,并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吻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例如,有老师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情绪的管理”一课时,有的教师就采用“教室内的将相和”小品表演,让学生表演同学间矛盾发生之后的有效处理方式,大体情节是:小闽听到小南在说自己坏话,很生气想去找他大吵一架。随后又提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我不与他计较。在整堂课学习中,教师“一例到底”,将情绪的调控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情绪调控的方法融入其中,又通过相互衔接的问题串支起学习支架,让学生在学习中水道渠成。这样的教学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看、听、说、做、思考等多样性的行为,学生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生成新的感悟,进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整节课下来,即节省时间,又能实现教学预期。
三、着眼素养培育,助力自主发展 (一)着眼素养培育
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的学科育人,到如今的“素养育人”,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对接高中政治,实现一体化教学,落实学科发展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素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为此,课堂
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以知识为中心,用知识讲知识,或只说知识而忽略育人与素养培育之根本大计。
例如,有的老师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国家发展”一课时,就通过视频素材展现我国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成就,也让学生列举现在发生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成就,由此将本节课“国家发展”摆到重要的位置,激起爱国情感,增强政治认同;接着又指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渗透科学精神;最后,又唤醒学生的历史责任。大体用半节课多一点的时间,就将包括知识目标在内的课时目标一一落地。近课尾,教师适当的时政典型题训练,巩固、内化新知识,以实现课前预设。这样的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又能从情感、心灵触碰,着眼学生持久的素养形成与发展。
(二)助力自主发展
教育要着眼素养培育,助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思政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课堂教学更要着眼长远,要将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与课程目标、教材目标、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有机结合,学科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思维力真正得到训练与提升。在学科实践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设计到教学过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资源选择,都统一到助力学生的发展上来考虑。
例如,有的老师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活出生命精彩”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就与课标联系,其中包括“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这个课时目标设计与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健康生活”相通。另外,这课题教学资源主要选择“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做为主要例子,然后一例到底。教师又从国家层面、民族层面、社会层面、集体层面、个人价值等多角度设计问题,最后的落脚点在“活出生命精彩”。同时,将学科价值延伸拓展,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也让学生在静悄悄中不断内化为素养。
理念固然重要,而行动才是最好的语言,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措施,适切的教学行动都要因时而异、因势利导、因学情而定,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改革创新。“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究永远在路上,只
有合适的没有最好的。但笔者相信,只要教师放眼长远,从国家的发展大局,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素养培育等角度出发,如采用简约式的接地气地开展学科育人,或许育人的真实性有效性将不断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洪燕倩.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探索[J]. 新课程评论,2022,(01):79-87.
[2]董庆.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角色代入式”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究[J]. 试题与研究,2022,(01):119-121.
[3]郑秀梅.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 新课程,2021,(25):165.
[4]范园园.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研究[J]. 新课程,2021,(25):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