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写作实践案例之

2021-12-13 来源:汇意旅游网
七年级写作实践案例之 文章——生活的转换

背景:

时下许多的学生作文存在种种不足,如假话、空话、套话多,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为文造情,虚情假意…很多中学生都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苦不堪言。学生怕作文,可又不得不写作文,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无话可说,于是把华丽的词句堆砌起来,采用别人用过的、或老套的、老掉牙的事例。语言、内容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文章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学生作文最宝贵的是言为心声,坦诚相待,可有的学生把作文仅仅是在‘做’文,习惯用公式化语言去粉饰和图解生活,满纸都是假话、空话和套话。对于纯真的中学生来说,是绝不情愿的,因此导致了学生对写作产生厌烦的心理。目前农村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一股被人戏称的“中学生味”,“写的东西大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子,无论写什么样的文体,几十个人都差不多,有时甚至连语调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个性”。 学习内容:文章——生活的转换 学习目标:

1、学:学习并掌握将生活转换成文章的两个主要步骤。 2、用:尝试用“转换”的方式将某个生活场景转换成文章。 重点:掌握将生活转换成文章的几个步骤。

难点:用“转换”的方式将某个生活场景转换成文章。 方法指导:

认真观察,从细节中捕捉可以转换为文章的内容。 懂得知识迁移,将所学的方法运用于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师:哭过或笑过吗?哭过或笑过多少次? 生:哭过,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师:每次哭或笑的原因是否一样? 生:都不一样

师:生活中我们都曾经哭过,也都曾经笑过,并且每一次哭或笑的原因都不一样,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生活片段用合适的文字加以表述,那就是一篇篇美丽的文章呀! 合作探究:

一、学生表演片段:(教师出示道具:盒子)

师:盒子内有本“秘笈”,请一位同学将“秘笈”上的内容现场演示。(学生表演)

环节一、认真说一说。

师:认真观察(注意动作语言、动作、神态等),将你所看到的说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听,并请小组中一位同学在班级中展示。

(要求:学会倾听,将同学发言中提及的关键词(名词、动词、等记录在白纸上) 生一:我发现他是偷偷地溜进来的。 师:请注意是“溜”进来的。 生二:他蒙着脸

生三: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然后把他倒进了碗里。 生四:他放完东西以后,还笑了一声。 环节二、快速写一写

师:将刚才同学的发言用文字加以陈述。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相互补充,选派成员发言,其他组成员点评并作补充) 生一:有一个人,偷偷地溜进了厨房,将一包东西倒进了碗里,笑了一声就走了。 生二:我认为是这样的:一个蒙面人,偷偷地溜进了厨房,将一包东西倒进了碗里,笑了一声就走了。 师:很从容地走出去的吗? 生三:不是,是偷偷跑出去的。

师:放东西前没有什么其它举动吗?

生四:有,他左右看了看,从内口袋里掏出东西。

教师归纳:细心观察,由物到文。将知识和生活的积累称为“物”,将现有的“物”进行整合,转换成“文字”,这个过程称之为“由物到文”。 二、教师出示图片 环节三、精心选一选

师:如果我是一位收藏家,面对这两幅原创作品,我会选择第 幅进行收藏,因为这幅作品 。(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然后选派成员在班级中展示)

生一:我会选择第一幅,因为第一幅很逼真,很漂亮。 生二:我会选择第二幅,因为它是一幅画。

师:你确定这是一幅画,很有眼光,可是喜欢它仅仅是因为它只是一幅画吗? 生二:我认为它有艺术性。

教师归纳:物我相溶,融入主观。只有融入主观,艺术才有生命;只有主观色彩浓烈,才能出好作品;同为一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情感。 环节四、精彩评一评

师: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评一评,哪个片段更精彩,为什么? 教师出示:

片段一: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片段二: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是个懂得孝顺长辈的人,所以随了母亲的意思。但母亲很理解我,也很疼爱孙子,所以最后她选择随我们一起走小路。(小组内交流,并选择成员在班级中展示) 生一:片段二太简单。

师:你发现造成它简单的原因是什么?

生二:确实必要的描写,如: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一句,是对母亲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写出了母亲很理解我,也很疼爱孙子。而第二个片段只是把结果写了出来。

师:除了这里不同,其它地方也应该有类似的情形吧?请再举一例。

生三:如: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里是对景物的描写,很好地衬托了人物心情。

教师明确:第二个片段缺少:1、必要的物;2、情感太直露。 三、展示交流 环节五、尝试用一用

师:课前同学表演中,那个人到底想干什么呢?假想自己是当事者,将前面所写的文字修改成一个片段,注意融入自我的情感。(在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改,选择成员展示)

四、布置作业:出示图片,请用转换的方式将生活中的某个场景转换成文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文的起始阶段要着重关注哪些要素。利用学生表演,一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初步明白了,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细心第观察。第二环节很重要,它是学生迈向写作的关键一步。通过这一步,学生会懂得:写作要言之有物,不能讲空话、套话。

第三步是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好文章一定要有情感。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高的,与原来单一的“作文”课相比,学生更有收获。当然,这毕竟只是我个人对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拙见,可能问题会很,所以希望有更多的语文教师来共同探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