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稷《上张虞部书》“天下无可责之民,或恶或善,或邪或正,或厚或薄,其风俗使然。治得其情,虽至恶可使迁善,虽至薄可使归厚;治失其道,则反。”
说得好,我历来也如是观。民风善恶,在于社会高层的言行举止之示范,在于社会道德教育之导向。指责百姓者其实是推诿自己的职责。
张居正《答湖广巡抚朱谨吾辞建亭书》“吾平生学在师心,不蕲人知。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且盛衰荣瘁,理之长也。时异势殊,陵谷迁变,高台倾,曲池平,虽吾宅第,且不能守,何有于亭?数十年后,此不过十里铺前一接官亭耳,乌睹所谓三诏者乎?”
此辞建“三诏亭”书也。三诏者,立德、立言、立功也。此信不止是张居正不欲张扬,更是其能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想吾先人殷清在明嘉靖壬午年堆筑“依仁山”, 当初,竹树葱笼亭台楼阁,极一时之盛。而今,闸北电厂西南的山址仅剩一群土堆了。且土堆恐怕也所存之日无多了!想父母所造穿心浜临河老屋,宽敞高大有院有井,枸杞为篱刺槐高大,可院中浇花,田里种菜……正所谓“时势变迁寻常事,见多也就无所谓”。明此理还有什么可以耿耿的?
屠隆《答李惟寅》“吾面有回飙吹沙,而吾胸中有清溪碧石。其如我何?每当马上,千骑飒沓,堀堁(kuke,堀同窟,堁,尘埃)纷轮。仆自消遥仰视云空,寄兴寥廓,踟蹰少选而诗成矣。……大都士贵取心冥境,不贵取境冥心,此中萧然,则尘埃自寓清虚;内境烦嚣,则幽居亦有庞杂,足下以为然不?”
环境虽恶劣,心态好也自有乐趣。环境再好,心态不好也枉然。 袁宏道《与丘长孺》“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保人、保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与聂化南》“且丈夫各行其志耳。乌纱掷于优人,
青袍改作裙裤,角带毁为粪箕,但辨此心,天下事何不可为?安能俯首低眉,向人觅颜色哉!”
当官如此不如不当,但人们为何做梦都想当官?只为虚名浮财诱人!
谢朝淛《寄郑梦麟》“吾尝谓人生苟存一知足之心,何官不可为?何地不可居?如不知足,则卿相不已,必思帝王;帝王不已,必思神仙;神仙不已,必思玉皇大帝。而元会运世,百六阳九之期,于心尚以为未足也。”
宋邹雍《皇极经世》云,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道教称天厄为阳九,地亏为百六。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人心不足啊!故知足常乐,知足长乐。
张民表《与周元亮(周亮工)》“为自己身家做官易,为朝廷百姓作官难。身家之计,不过攀缘之法,不待出口。从来取富贵利达者,岂其一二人耶?若乃尽忠报国,行志安民,谋忌招尤,因而委弃身命者,岂其一二人耶?默容(安静无为)之明哲,卷怀(收藏,引申为退隐)之君子,知其无益于世,何必茹荼为甘!”
此深知官场之谈,故有退隐之思矣。官场如此,古今中外皆然。 王思任《简米仲诏》“越人嚼笋,闽人嚼蔗,渐老渐甜……做官如游山,一步步上去,历过艰难,闪跌几次,方知荆棘何以刺人,危险何以惕人,幽奇何以快人,转折何以练人。渐渐登峰造极,方得受用。今一见山麓,就要飞至山顶,山顶之上,又往哪走?此皆不明之故也。”
人生之事是慢慢历练而来的,经历多了,自然就悟出许多。要成就点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任何速成的东西都是不长久的。(以上“官场醒语”)
刘秀《与子陵书》“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唯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wei),须杖而行。若绮里(绮里季,‘商山四皓’之一)不少高皇(汉高祖刘邦),奈何子陵少朕耶!箕山颖水(唐尧时许由隐‘颖水之阳箕山之下’)之风,非
朕之所敢望。”
光武帝刘秀,给老友子陵的信措辞委婉谦恭,“何敢、奈何、非所敢”绝无霸王之气,而有思才之心。故有“两汉诏令,当以此为第一”之说。
范仲淹《与韩魏公书》“人之生也,分天地之气,不调则其气不平,气不平则疾作,此理之必然矣。今人于十二时中,寝食之外,皆徇(奔波操劳)外事,无一时调气治身,安得而不为疾耶?请那十日之功,看《素问》一遍,则知人生之可贵也。气须甚平也。和自此养,疾自此去。爱重爱重!《素问》奇书,其精妙处三五篇,恐非医者所能言也。……宜少服药,专于惜气养和,此大概养生之说也。道书云‘积气成真’,是也。惟节慎补气咽津之术可行之,余皆迂怪。贪慕神仙,心未灰而意必乱,宜无信矣。”
健康在于自我调节,符合节律,积气养津,少服药。范公得其道者也。
《与中舍书》“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消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参透生死,不计生前身后名,自然为人能无忧心旷神怡。若忧心恐怖寝食不安,何来健康,有病何能痊愈?
苏轼《与李公择》“谕养生之术,虽壮年好访问此术,更何所得。然比年流落瘴地,苦无他疾,似亦得其力耳。大约安心调节,节食少欲,思过半矣,余不足言。”心要安、生活要合节律、少食寡欲、行事有旨趣,即养生术也。
《与程秀才》“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流转,流行(顺而行)坎止(逆而止),无不可者。”相信命运的自然规律,顺其穷通顺逆则无忧矣。
《答黄鲁直书》“古君子不用于世,必寄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又过人远矣,而犹以问
人,何也?闻鲁直喜与禅僧语,盖聊以是探其有无耶?”不管用世与否,人总有所好,若一无所好则必有他志矣!
钟惺《与陈眉公(继儒)》“朋友相见,极是难事。鄙意又以为不患不相见,患相见之无益耳。有益矣,岂恨其晚哉。”盼老友相聚,世事变迁几十年过去了,重聚若徒言妻小,何益?真是有益之会,何恨相见晚!
曾异撰《问余希之足疾》“我辈少年时,耗费精气,无异破家荡子。中年得病,此债主持帐簿来登门时也。但能忍节嗜欲,稍尝一二,彼亦有时而去。然宿债未完,一二月后,不能不再来问我。使着实省啬积聚,逋欠填满,一去遂不复来矣。”中年后之病皆源于年轻时,欠债还钱之喻形象之极。
李兆洛《与祝子常书》“人生何必时俗喜,何必鬼神怜?但得一二快处,倾泻肝腑,发摅(shu)瑰奇,亦足豪耳。”鬼神怜有何不好?过头话不宜说!为人若有其快意处,自然好,何干时俗?做自己喜欢的、快意的事,也瞻前顾后思西想东,那还要我自己干什么!
谭嗣同《报邹岳生书》“人生世间,天必有以困之:以天下事困圣贤困英雄,以道德文章困士人,以功名困仕宦,以货利困商贾,以衣食困庸夫。天必欲困之,我必不为所困,是在居中人自悟耳。夫不为所困,岂必舍天下事与夫道德文章、功名、货利、衣食而不顾哉?亦惟尽所当为。其得失利害,未足撄我之心,强为其善,成功则天,此孟子所以告滕文公也。可见事至于极,虽圣贤亦惟任之而已。况足下之事,尚未至于极哉。天壤间自多乐趣,安用此长戚戚为耶!……故遇事素无把握,惟发端则以此心有愧无愧为衡。……昌黎《伯夷颂》曰:‘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天下一人而已。’盖古人以理为断,不闻以人言为断。心为我心,安能听转移于毁誉哉!”人为世事所困是常事,但得依照自己的心愿去做,不管成功与否,只要无愧于心就够了。(以上“人际春风”)
林逋《与梵才大师帖》“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实为天下之胜景,千峰万壑,山水重深,云霞猿鸟之清绝,高木秀草之环奇,复居其间作高僧,能用声诗写状其融结(动静)之精妙,以内适我真常之性,
其为乐可量耶?”
天台山下国清寺有唐宋之梅。盘山公路弯道曲折,多九十度弯,开车而上非道熟很危险。下瞰深谷,捏着把汗。山颠石梁天成,飞瀑气势雄伟。
范仲淹《与晏尚书》“郡之山川,接于新定(建德东北的梅城)。谁谓幽遐,满目奇胜。衢歙二水合于城隅,一浊(衢)一清(歙),如济(济水)如河(黄河)。百里而东,遂为浙江,渔钓相望,凫鹜交下。有严子陵钓石,方干之隐茅。又群峰四来,翠盈轩窗。东北曰乌龙,崔嵬如岱。西南曰马目,秀状如嵩。白云徘徊,终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湲(yuan)斋中。春之昼,秋之夕,既清且幽,大得隐者之乐,唯恐逢恩(升官),一日迁去。”
多次过梅城都未去成,缘分未到也。老范爱此,升官也不想了,足见其可爱。
宋祁《上利建学士书》“仆爱浮云、车盖(斋名)二斋,岑寂披豁(安静宽敞)。郧(郧水,在湖北安陆)波衍漾,斜抱谯趾(城下)。苍山北缭,万峰相嶔。归云霞落,间映空阔。田鹤相叫,汀凫自归。渔舷牧笛,更相响答。清风吹籁,转薄茂林。此际凭栏极眺,裴回(徘徊)置酒,恐京台之乐,或不如我。”
说到家乡,回想渔牧生活,自然情不能已。
苏轼《与范子丰书》“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还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着便是主人。问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夏秋)税及助役钱(无人充役以钱抵助)耳。”这是坡公潇洒处,“何必还乡”或是谶语!而另一则《与范子丰书》可作《赤壁赋》参照读物,坡公知道黄州赤壁有两处的。
秦观《与李乐天简》“杜门却扫,日以文史自娱。时复扁舟循邗(han)沟而南,以适广陵,泛九曲池,访隋氏陈迹,入大明寺,饮蜀井,上平山堂,折欧阳文忠所种柳而诵其所赋诗,为之喟然以叹。遂登摘星寺,寺迷楼故址也,其地最高,金陵。海门诸山历历皆在履下。其览眺所得,佳处不减会稽望海亭,但制度差小耳。仆每登此,
窃心悲而乐之。人生岂有常?所遇而自适乃长得志也。”
文人本色,故乡漫游诵诗作文。登临不忘述其高洁洒脱之志。 唐时《与徐穆公》“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不独此也,即天半峨嵋,昔人以为誉此山者,无以加焉。由今思之,隐然有引之以入于妇人之数,而不许其独为丈夫者。”
独特的思维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湖若比之妇人尚可,山则断断不可。不知唐公以为如何?
傅汝舟《与廖傅生》“夜来寒月皎耽,望水帘月色,同化芦花。入枕但闻淅沥,叶响草声,疑雪疑雨,终莫能定。梦去犹在水晶国,粜籴千百颗招凉珠。”
月夜闻雨,摹色摹声,由实而幻,迷离恍惚。
袁宏道《与吴敦之》“东南山川,秀媚不可言,如少女时花,婉弱可爱。楚中非无名山大川,然终是大汉、将军、盐商妇耳。”秀丽与粗旷绝不类似。浙江之山秀,在形、在色、在势。袁公之喻虽新奇,但大汉、将军是粗旷鲁莽而盐商妇是势利俗气,也许不可同日而语。
“弟尝谓天下有大败兴事三,而破国亡家不与焉。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及,二败兴也;游非其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
游名山秀水也得有缘,缘未到事难谐。人老了盼老朋友相聚,大多身体不佳、出行不便、忙子孙事,难;匆匆来匆匆去,烦;斤斤于银钱儿孙琐事,聊也无聊,叹。老来相知能几人?也许还是留个盼头好!能游山总比不游好,时节虽有上下,也各有千秋。
高阜《与周减斋(亮工)先生》“寒家垣上薜萝,见者多赏其初夏展放时,新绿如染,叶叶鳞次,微风过去,作碧波千万顷。而某更领略秋冬之际,霜深宇净,落叶满庭阶,如在万山深处,令人意思孤远。因意此萝为先君手植,至今三十余载。先君见背已二十余年,犹令某对之肃肃,不敢作凡近想。生我之教训,固何时已乎!敢请先生为书‘萝栖’字,以宠其居,志不忘也。”
不忘先君而求字,赏萝之意孤远,怀亲之情深沉。如此之求,怎
好推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