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合作格局与中国-东盟政治经济互动
2021-12-10
来源:汇意旅游网
第36卷 第5期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0月 Vol_36 No.5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0ct.2014 东亚合作格局与中国一东盟政治经济互动 范祚军 ,温健纯 (1.广西大学中国一东盟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4;2.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 东亚地区是我国对外关系中的关键性领域。基于共同的发展诉求及利益上的相互 依赖,中国与东盟走到了一起,体现为中国一东盟政治经济互动的区域合作格局。展望东亚区 域合作前景:以东亚共同体为长期目标,保持多层结构发展:东盟依旧是东亚合作格局“主导 者”:RCEP推动东亚合作进程 [关键词] 中国一东盟;区域合作格局;政治经济互动 [中图分类号]Fl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82(2014)05—0038—06 一、引言 今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研究国与国之间通过政 东亚地区是我国对外关系中的关键性领域。 治与经济的相互推动和影响对区域一体化趋势 在我国未来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中,积极参与东亚 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新 区域合作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国与东盟都是东亚 意所在。 合作格局的关键的推动者与塑造者。关于中国与 二、东亚区域合作格局 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推进的动机、过程、效果 纵观历史,冷战之前,从El本提出的寄希望 等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已分析出成果。陆建 于整合并统治东亚的“东亚共荣圈”,再到以整合 人认为,东盟由弱小国家组建而成,对于大国竞 东南亚地区为目标的东盟,均可发现,东亚合作 争有其天然优势,凭借东盟“同心圆”战略一步步 起始于次区域合作组织,并以整合区域为目的。 领衔东亚合作发展。王玉主认为东盟的所作为始 冷战结束之后,东亚局面相对处于稳定状态,东 终为自身在东亚的“核心地位”而着想。张蕴岭研 亚域内各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至国内以及国外 究认为,中国出于寻求政治经济稳定环境的考 的经济发展。而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虑,注重周边经济外交,营造良好发展态势.同时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依赖度逐渐上升,东亚各国开 淡化由于中国崛起而给周边及世界带来的恐慌. 始放眼国外,着重推动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对外 促进和平发展。而关于中国与东盟双方在其中的 合作。1990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 相互作用,尤其是政治与经济的互动过程的研究 了首次反映东亚地区主义意识的区域合作组 甚少,但笔者认为政治和经济是影响东亚甚至当 织——“东亚经济集团”(EAEG)的构想,后为淡 收稿日期:2014—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一东盟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互动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 12XGl002);国家211工程四期重点建设学科群“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与发展研究”重点 项目“中国一东盟关系影响因素的演绎研究” 作者简介:范祚军(1970-),男,山东高密人,广西大学中国一东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 要从事区域金融和自由贸易区金融政策研究;温健纯(1990一),女,广西北海人,广西大 学商学院金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38— 化集团概念更名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亚合作格局 在以东南亚联盟为中心的东盟“10+”框架下不断 推进。直至现今,东亚区域合作格局勾勒出了新 的版图 以东盟“10+”合作为平台,东亚区域合作新 格局可阐析如下: 起初,东盟“10+”合作从东盟“10+1”开始。 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建立新层次合作关系显得 尤为重要。东亚各国开始构建“外向型”经济合 作。东南亚联盟分别与中国、13本、韩国构建双边 合作,即最初的三个东盟“10+1”。在2000年时任 中国总理朱镕基提出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 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 之后,东盟“10+1”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之 后.东盟还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白贸协定, 2009年与印度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单从亚洲格 局来看,与东盟构建“10+1”的有四个国家,中日 韩,以及印度。 与最初的三个“10+1”FTA同时进行的是东盟 与中日韩三国共同建立的“10+3”区域合作机制。 目前,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初见成效:65个对话与 合作机制已成功建立,合作机制核心由领导人会 议组成,以部长会议、高官会等会议为支撑,推动 着合作体系的发展 2005年是东亚地区格局的一个转折点,由东 盟提出构建的东亚峰会(EAS)机制把“10+3”的合 作进程扩大至“10+6”,即在东盟“10+3”的基础上 加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这也是第一次将 东亚合作的地域范围从单纯的东盟与中13韩的 东亚范围拓宽至亚洲,甚至亚太地区。 直到2011年,在印尼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 上,美国与俄罗斯也加入成为峰会成员后,峰会 机制也由此扩大到“10+8”,东亚合作进程发生了 根本性的改变。同年,东盟为了维持自身在亚洲 地区合作格局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区域全面经济 伙伴关系(RCEP)的倡议,把与之签署的5个“10+ l”自由贸易区作为铺垫,从而整合、建设“现代、全 面、高质量以及互利的自贸区”。 在东亚区域合作格局中,还有三个值得关注 与重视的次区域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 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 TION,简称GMS)、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以及图们 江次区域合作区。其中,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 发起的,涵盖湄公河流域内的六个国家(中、缅、 老、泰、柬、越)并以经济合作为目的而建立的 GMS,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和东盟国家内部的整 体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 发展。2006年提出构建的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则能 发挥环北部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使中国与东 盟合作的内涵更丰满,对维护东亚的稳定与和 平,以及促进东亚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 义。而图们江流域的合作尽管所涉及的国家中唯 独中国属于东亚合作机制成员国,然而该次区域 合作可作为东亚合作的一部分来执行。 至此,东亚区域合作格局新版图基本形成. 如下图所示: 图:东亚区域合作格局图 三、区域合作格局所体现的中国一东盟政治 经济互动 (一)从“10+1”到“10+3” 基于共同的发展诉求及利益上的相互依赖, 中国与东盟走到了一起 于中国而言,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在东亚 区域合作上寻求有效路径,从而平衡自身与其他 国家的关系显得十分迫切。此前我国在积极研究 推进的图们江区域合作、澜沧江一湄公河区域合 作等次区域合作组织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迅速发 展也一定程度上增强着我国加入区域经济合作 组织的意识。且在当时,世界上对经济发展重视 程度的不断加深,让中国意识到,积极参与东亚 区域合作,尤其是经济上的合作,能在国际竞争 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得相对稳定的周边市场作发 展后盾,符合我国“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引进 一39— 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强对外实施投资,推进我国 经济体制的变革,“取得综合经济效益”。_1]而此时 与东盟进行区域合作能带来稳定我国总体外交 战略格局的关键作用。从地缘关系来看,中国与 东盟是近邻,双方的合作可以给各自带来政治、 经济、科技、安全上的多方面利益。 于东盟而言,其亦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 在当时购买力不足,国内的市场较小,不足以吸 纳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商贸产品:由于成员国发展 差异大,区域内的分工难以进行。东盟共同体还 有最重要的.一个由中弱小国家组成的集团想要 长期占据区域合作的中心位置很困难,尤其是在 东亚这样有着中日等世界强势经济体的地区。这 样的情况下.或许“与强者为伍”是一条出路。然 而伴随而来的却又是巨大风险:弱者无话语权, 是否会由于强国的加入而被牵着鼻子走,从而丧 失合作的初衷。基于这样的考虑,东盟分别与中 国、日本、韩国签署自贸区协议。其中在中国一东 盟“10+1”自由贸易区的lO年路程中,双方在政 治与经济等方面通过良性互动,均收获颇丰。 与此同时,东盟还倡议构建“10+3”合作机 制,利用其“永久东道主”身份来维持与确立其在 “10+3”的核心地位。至此,“小国领导大国”的奇 特现象 在东亚合作格局中开始推进。“10+1”和 “10+3”中,数字“l0”置于前面,亦体现了东盟十 国在区域合作中起先导作用。东盟深知经济力量 有限,若要促进东亚地区合作进程,需揉人中日 韩三国的力量 然而东盟同时还在担心的是,若 三大国的加入造成趋势扭转,最终由大国来主导 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则东盟地位会受到威胁。效 果适得其反 作为“10+3”合作机制的又一推动者,中国十 分理解东盟的后怕。在区域合作中。我国充分尊 重并支持着东盟的主导作用。中同意识到,维持 “小国领导大国”的状态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大 国间核心地位的争夺.有助于推进区域合作。此 外,2003年.东盟提出,在2020年达成建立“东盟 共同体”的宏伟目标(2005年时,时限提前了5 年,即2015年建成),而“东亚共同体”的进程却还 处于商讨研究阶段,以此看来,由东盟经济共同 体、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社会和文化共同体组 成的“东盟共同体”推动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前 进。而这远走在东亚一体化的前头,证明以东盟 为先导对东亚合作进程有着积极作用 而2014 40..—— 年5月10 13东盟秘书长李良明表示东盟共同体 的建设蓝图目前已完成80%,并表示有信心按计 划完成共同体建设。中国愿同日韩一起,以东盟 为先导,一同推进“10+3”合作的发展。 (二)从“10+3”到“10+6” 在“10+3”机制内,中国、日本、韩国也建立了 三国的合作关系。这其中包括了每年召开领导人 会议、外长会议,还有建立外交、科技、信息通信、 经贸、文化等具体领域的合作,并推进了机制化 建设 在区域合作中,中国主张双边合作与多边 合作并行,而对于中日韩的合作,中国也同样持 有积极的态度。在政策层面上,中方将推进区域 合作置于与加强各国双边关系同等重要的位置 上 ¨2¨然而由于受到政治因素干扰,中日韩的合作 受阻。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提议自2002年已产 生.然而直至2012年11月20日,这一人口超过 15亿的大市场才得以启动谈判。由此对中日韩合 作的复杂性可见一斑。从政治互信的缺失到经济 发展水平的不一致,使得这一进程的推进格外缓 慢 尤其是日本深怕中国的不断崛起和超越,会 对其欲在东亚占据长期主导地位构成威胁。在中 国超越并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之后.虽深知中日两国问具有强大经济利益.然 日本却回避与中国构建更紧密的经济关系。为争 夺主导权,日本首先提出建立“扩大版”东亚共同 体,让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两个国家加入,以扩大 充实自己的阵营.削弱中国在其中的影响力。 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对加入东亚峰会阵 营的态度十分积极,他们看中了东亚经济合作的 强势发展势头,欲获求更多利益。而一直对东亚 区域合作密切关注的美国担忧“10+6”会冲淡以 它为主导的APEC的影响。中国则主张维持“10+ 3”阵营,在此范围内构建东亚共同体,但同时也 并不反对美国的介入。中国认为东亚区域合作不 具排它性,应坚持开放性地区主义。 这些东盟都看在眼里,考虑到地缘政治.以 及维持自己的先导核心地位,东盟把“10+3”扩大 至“10+6”(十六国的东亚峰会也由此启动).继续 采取“大国平衡”战略,巧妙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 互相牵制,终而将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权掌控在 自己手中。2011年东盟还提出建立《区域全面经 济伙伴关系》(RCEP),把当前签署的五个东盟 “10+1”的自由贸易区以规则化和协议化来进行 规范整合,进而推进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进程。维护东盟“中心地 位”是RCEP的首要目标。[31 (三)从“10+6”到“10+8” 而,东盟是东亚合作规范化的创始者,通过坚持 “互不干涉内政”、“非正式协商”来达成调解磋商, 使“东盟方式”的灵活性、非强制性的特点渗透人 东亚区域合作中;最后,东盟还是东亚峰会“人会 标准”的制定者,对人会成员的选定,需满足特定 “10+6”的格局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走向了“10+8”。美国与俄罗斯在接受东盟的邀 请,成功成为东亚峰会成员之后,东亚合作范围 也随之进一步扩大。东盟希望能在更广的区域内 的三个条件‘ 可加入,使得在东亚区域合作中 占据重要之席的东亚峰会成员队伍的范围不受 地域所限,东盟选择能给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以及共同战略利益的国家加入峰会。 在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中,东盟在政治上采 取“同心圆战略”与“大国平衡”战略,在经济上采 取“区域一体化”战略.在军事上采取军事战略来 发挥核心主导作用,扩大自身影响力。然而从另 一面看,东盟持续不断地将东亚区域之外的大国 揽人东亚峰会,根源于对中国缺失政治互信,中 国与东盟的良性互动受阻。东盟盘算着待美国加 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中国影响力,对于“中 国威胁论”,东盟欲通过利用拥有有政治经济实 推进。政治上,东盟以“东盟共同体”为核心,以东 盟分别与其主要对话伙伴中、日、韩、印、俄、澳等 多个“10+1”机制为第一外围,以“10+3”为第二外 围,及东亚峰会(10+3+澳、新、印)为第三外围的 “同心圆”战略。 此外,东盟实施“大国平衡”,以 “四两拨千斤”之力巧妙地把握形势。使大国彼此 力大国的东亚峰会来达到平衡、牵制中国的目 的。相应的,美国的介入也使得中国与东盟的关 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继而也影响了东亚地 区的政治安全格局。 东亚峰会范围扩大,但身为东亚区域合作的 积极推动者,中国的地位难以撼动。随着经济实 力的逐步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 牵制,让自身变为争相笼络的对象。以此,东亚合 作格局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东盟也稳坐东亚 权力中心的交椅 上升,在东亚合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席位。中国也 为日益强大的“10+3”、“10+6”、“10+8”合作组织 作出贡献。中国的日渐强大也为东亚、乃至亚洲 的经济发展创造新机。东亚峰会之所以能吸引众 多大国及国际组织的关注.中国于其中的作用不 政治与外交战略的成功为东盟的经济发展 赢得长期较为稳定的市场,对作为东亚经济合作 格局中较为薄弱的一环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 遇,从而补上短板,进而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 程。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对内强化东盟经济一 体化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之外,对外仍积极 发展与大国构建区域经济合作。从双边自贸区起 步,发展至多边自贸区,有选择性地把大国揽入 域内.谋求利益最大化。在东亚峰会发展至十八 国队伍的今天,东盟仍力推RCEP,既是对中国坚 持的“10+3”机制与日本坚持的“10+6”机制的折 中方案,也是应对美国TPP方案和中日韩白贸区 谈判冲击的反应,[51而RCEP的建立亦能在可见 范围内提高东盟,乃至东亚的凝聚力及国际声 望。 可忽视。中国在东亚合作格局中的地位是难以挑 战的。 (四)中国一东盟推进东亚合作格局中的政治 经济发展 区域合作发展是中国与东盟的共同需要,双 方经过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 长足的进展。 1.东盟推进东亚政治经济合作发展 作为东亚地区开展区域合作的先驱者,东盟 在推进东亚政治经济合作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 作用。首先,东盟扮演者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的 东道主的角色.不管是在东亚历届非正式首脑会 议上.还是在安全领域中,东盟担当起了主办方 的重任;其次。在东亚区域自由贸易区的相互关 2.中国推进东亚政治经济合作发展 在经济上,中国对东亚自贸区的建立开启了 一个极具建设性的开端——即在2000年提出与 系中.东盟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以“10+1”FTA 为基础,搭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关系,推进了东 东盟共建“10+1”自由贸易区。在双方签订文件, 进而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之后,日韩两国不甘示 弱,也迅速与东盟签署“10+1”自贸区协定。随后, 盟经济一体化、乃至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接 ①三个条件:与东盟有知识性的政治经济伙伴关系、是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4l一 随着东盟与其他国家的合作,“10+1”的地域从东 亚延伸至亚洲、亚太、北美、甚至欧洲。然而对东 亚的影响还是最关键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 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东亚合作进程也随之飞 速发展。金融危机后,中国屹立不倒,其持续平稳 的发展给备受打击对东亚经济的稳定给予重大 贡献。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均达到8%以上, 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 我国近十年贸易总额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2013年,我国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 已 然跃居全球最大贸易国。①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 势头不断推动着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然而由于 中国市场开放的承受度受限,我国对东亚经济合 作发展的作用也有限。我国产品需求有两个突出 特点:一为我国初级产品需求增长快速.二为我 国中间产品增长快,产品的进口多数是为了加工 再出口。如此的结构造成我国与欠发达经济体的 外贸出现顺差,而与较发达的经济体的外贸则呈 现逆差的不合理特征。 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我国的政治制度也较为 特殊,不易受到外部“主流”声音的认同。而且在 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国家中,日本、韩国、泰国、 菲律宾均为美国的军事同盟国,站队“美国阵 营”,而我国因身份有别而备受防备。美国也因中 国之崛起而倍感压力.深恐会危机自身利益和地 位,则利用“重返亚太”战略.拉拢对中国的日益 强大产生疑虑的国家。从而制衡中国。如此一来, 我国对东亚政治经济合作总体而言采取积极参 与和主动推进的政策和策略,但由于种种缺陷与 阻碍,中国难以发挥真正的领导作用。[63 3.中国与东盟在东亚合作格局中的政治经济 互动 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已完成,东盟 忧虑中国人世后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强,外资更多 流人中国,不利于东盟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中 国希望通过一个长期经贸合作安排来减少和淡 化东盟的担忧。进而改善与东盟的关系,则出于 在东亚区域构建稳定的政治经济关系的考虑.中 国向东盟提议,共同建立中国一东盟自贸区 而 东盟考虑到与中国合作可以摆脱经济依赖并受 牵制于西方国家的现状,此外,东盟与中国的经济 合作还有其隐性动机,即扩大外商投资的流入_7l。 ①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一42一 如此,双方一拍即和,开启了东亚合作之旅。中国 与东盟的牵手给日本和韩国无形施压,两国采取 的跟进战略加速日韩与东盟自贸区的谈判。通过 双边自贸区的平台,加上东盟为牵制中国而极力 撮合,中日韩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变得顺 理成章。 东亚地区国家间建立合作机制给经济发展 有效提高了便利度,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条 件。这在基础设施方面得以体现:公路、铁路、海 陆、航空等逐步得到修建于完善,给经济交往提 供了硬件设施。再而,随着合作不断深入,贸易不 断增加,技术、劳务等交流也日益加深,为合作增 添并完善软件设施。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也给政治合作带来 契机,东亚合作有利于东亚地区各国之间政治关 系的改善。 经济交流的深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域内各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带来的矛盾。东盟与中 国共同推进的“10+3”合作机制促进了中日韩三 国的对话:韩国也希望借助于东亚的合作解决南 北朝鲜和解统一的问题:中国与东盟双方也借助 经济合作来促进南海领域的合作。进而确立战略 伙伴关系。我们可以探索周边合作平台机制化, 以经济为主导,安全为基础.文化为促进,尊重各 成员国的利益诉求,需求契机缓和矛盾。[9]从长远 看,通过以经济交流合作为契机而推进的东亚各 国政治协作,将进一步推动东亚地区构建更稳定 和紧密的政治合作关系框架。 四、东亚区域合作前景展望 东亚区域合作格局版图已出现雏形,然而随 着东亚地区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与 发展,利益与力量间的博弈不断。 (一)以东亚共同体为长期目标,保持多层结 构发展 尽管东亚共同体目标的实现仍较为遥远,但 却依旧是东亚合作格局努力的方向。从东盟“10+ 1”到“10+8”,东亚合作成员也从域内发展至域 外,可看出在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东亚合作 格局的政治框架难以达成统一。各层次的双边、 多边合作将长期取代高度集中的局面。 (二)东盟依旧是东亚合作格局“主导者” 东亚合作起源于东盟.也基于东盟“同心圆” 战略的推动而逐步推进,并持续着“小国推动大 国”的格局。如今在东亚峰会上,作为东道主的东 (10):3—10. 盟运筹帷幄,把控着东亚合作的核心地位。东盟 在长时期内会扮演“主导者”的角色。跟现阶段中 日韩状况有关。中国由于政治经济多方面因素受 限;韩国综合实力有限;日本政府亲美趋势严重, 外交政策不具独立性.且日本政府否认侵略历史 等行为严重损害与中韩的关系.加上日本农业发 王毅.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J].外交学院学报, 2005(1):56—60. 王玉主.RCEP倡议与东盟“中心地位”[J].国际问题研 究,2013(5):46—59. 陆建人.简析东盟的区域合作战略[J].创新,2007(2): 5-9. 庄嫒嫒.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下的东亚合作趋势fJ].亚太 经济,2014(1):16—22. 张蕴岭.寻找推进东亚合作的路径[J].外交评论,2011 (6):7一l1. 展是软肋,完全开放的市场会损害自身经济利 益,因此日本也不具备担当主导推动者的条件。 (三)RCEP推动东亚合作进程 RCEP预计于2015年完成谈判.将步入实 施。RCEP将目前5个FTA整合起来,提高经济效 率,构建东亚的高质量自贸区。RCEP的出现对于 杨宏恩.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及其现实收益[J]. 当代经济研究。2009(7):39—44. 张蕴岭.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J].当代亚太,2008 (1):4—20. 东盟来说,巩固了其一直以来维护的东亚“中心 地位”,对于东亚合作格局而言,将有助于域内与 域外的合作,促成亚太一东亚双架构并行的亚太 寸l 区域合作架构。 l1j 1j 1j]j 梁颖.领域拓展与高地占领:中国一东盟关系研究的新 进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6. (责任编辑:唐奇展) 1一_ J 1J 1j]J参 考 文 献 [1] 陆建人.论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J].当代亚太,2005 (上接第37页) 审查、(11)争端、(12)商人流动、(13)透明度、(14) RTAs/FTAs。呵以将其进一步细化和量化,难度 大的放到后几年实施。 参 考 文 献 Peter Petri(美国布兰戴斯大学教授).TPP和RCEP谈判 的经济学[M]//唐国强主.亚太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形势与建议.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8. Maddaremmeng A.Panennungi:APEC 2020:Multi. plepaths to Attain the Bogor Goals,August 2013,APEC 第三阶段是实现高标准的FTAAP。这至少需 要在2020年之后才能启动。它可以作为“后茂物 目标”来实施,即将高标准的FTAAP包括在2020 年之后的新的茂物目标之内.但仍然可以采用更 新IAP、增添FTAAP所要求的新的领域加上更严 Study Working Paper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Volume III No.7/2013,APEC Centre University of Indonesia,p6. 何振生(中国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进展及未来 格和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评审的APEC办法来推 动。为此,适当引进一些约束性手段是必要的。 2020年之后.APEC将引领亚太地区进入深度经 APEC目标[M]//唐国强.亚太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 形势与建议.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197. 唐国强,王震宇.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路径及展 望[J].国际问题研究,2014(01):20. 陆建人.评亚太经合组织河内会议『M]//张蕴岭.亚太地 区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26. 济一体化,这就是实现高标准的FTAAP阶段。这 一阶段大约需10年.可以初步确立在2030年前 实现(FTAAP的实现途径》文件所指出的标准。 (责任编辑:唐奇展) ①参见:2012 PSU Annual Report,http://publications.apec.org/publication—detail.php?pub—id=1409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