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往年题考)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ái) 惧惮(dàn) 掳去(lǔ) ...B.伛身(yǔ) 凹凼(dàng) 颔之(hán) ...C.粗拙(zhuó) 愧怍(zuò) 自矜(jīn) ...D.疮疤(chuāng) 攥着(zuàn) 涎水(xián) ...2、下列各项中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委 吝啬 刨根问底 道听途说 B.云宵 烂漫 漠不关心 当仁不让 C.慷慨 倜傥 意味深长 力不遐供 D.鉴赏 题纲 真知灼见 诲人不倦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放前,爷爷当长工,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狗窝猪棚。 ....B.入夜,亮化扩建后的人民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
C.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真可谓煞费苦心。 ....D.我们对别人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B.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C.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1 / 8
D.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 6、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有追赶思维,更要有探索精神。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为了追赶别人定下的目标,努力向前,但是, , ,因为你会对前方的路一无所知。而探索精神可以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突围。
A.如果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落后 B.如果只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领先 C.只要拥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落后 D.只要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领先 7、按要求默写。
(1)《望岳》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心中满怀雄心壮志,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飞来峰》中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山西村》中描写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写出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季札①之初使,北过徐君②。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③,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
2 / 8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②徐君:徐国国君。③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④冢:坟墓。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 C.季札/心知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⑵元方入门不顾 ⑶为使上国 ⑷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过中不至 ②还至徐 ..
B.①太丘舍去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①于是乃解其宝剑 ②去后乃至 ..D.①徐君好季札剑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
⑵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
5.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传统美德;(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
B.待君久/不至 D.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
3 / 8
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第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2.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请分点概括。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1.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出下文,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
2.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研究楚辞,《校补》赫然而出;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进行研究,汇集成为《古典新义》。 3.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闻一多先生要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体现出他心怀家国天下的崇高品
4 / 8
质。
4.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具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的学者。
2、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
5 / 8
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炸香椿、 _____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四、写作题(40分)
同学们,我们可能每天都会经受各种诱惑,比如手机、电视、游戏、小说,或者舒造的被窝、同伴的邀约;我们可能每天都需要战胜懒惰、懈懈怠、放纵、浮躁、暴躁的自己。成功属于自制的人,自由只给自律的人。
请以“今天,我终于管住了自己”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6 / 8
参考答案:
一 D A C D A B
(1)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4)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1.B
2.(1)约定。(2)回头看。(3)出使。(4)离开。 3.C
4.(1)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2)我当初心里已经答应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呢!”
5. 诚实守信(信守承诺); 明礼知义、聪明机智、直爽率真、落落大方、方正等。意思对即可 三 【答案】
1. 扒香椿 吃香椿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3.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4.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
7 / 8
5.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四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