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能力过程方法: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成就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保家卫国 满足农民需要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和平解放西藏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2.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一五”计划期间的宣传画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
(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充图册》相关问题)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充图册》相关问题) ①先在教材相应位置或地图册上标注出重要工程、制造厂、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相关问题。
②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4)“一五”计划的完成具有什么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工业化迈进)
3.根据教材第二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大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教师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二是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三是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其中首要是发展重工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