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探究
摘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道路路面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这些破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严重,达到一定程度会影响汽车的行驶速度、行驶安全性和道路运输费用。为用路人提供良好的路况,便成为工程养护的一项主要职责。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对公路行车服务质量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公路的养护管理。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1公路养护的基本要求
公路养护是公路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公路建成投入运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累计交通的增大,使用性能会逐渐衰减,并出现病害。为了保证公路的原设计状态。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合理的养护技术和措施,进行经常性、及时性、长期性、预防性、高质量的养护维修。其目的是能够经常保证公路上的各种工程及设施。如路基、路面、桥涵、挡土墙、防护坡、绿化以及护栏、标志设施等处于完好状态。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是贯彻落实十六大和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措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和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判断,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这一基本判断符合我国的现实实际。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最终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实现共同富裕在我国具有及其重要和特殊的政治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在农村,我国目前仍有约8亿人
口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地区的发展、富裕和稳定,也就不会有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农村交通是农村实现小康和富裕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很多地区,农村公路仍是农民群众出入、农产品和工业品出入、提供医疗服务等的唯一途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发展大局,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加快改变农村交通面貌。
第二,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是“十一五”交通发展的紧迫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机制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中央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和养护管理。
农村公路的发展虽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无论从发展速度、投资力度还是道路水平等角度看,与高速公路发展相比是相对滞后的。今后一个时期,公路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己经成为公路交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成我国公路交通的基础是农村公路,目前占总里程75%的农村公路仍然是交通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还不能充分、平等地享受到交通的公共服务和它带来的便利。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村地区道路质量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干线路网和农村公路互为依托,缺少哪个层次都是不完善的,整体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考虑其协调均衡问题,这是交通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我国国土广阔,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公路的发展任务又是相当繁重和艰巨的。因此,必须认识到,没有农村公路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
要发展农村道路等公共事业,必须从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看待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养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这其中,当然包括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也要增加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要以建立便捷、高效和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把农村交通发展摆在我国交通工作重要的位置,在继续加快公路主干线建设的同时,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加速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广大农民真切感受到现代交通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第三,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是实现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村公路己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基本形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村公路网络。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已达300万公里,全国99.6%的乡镇,92%的建制村实现通公路。但农村公路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中央和地
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先后实施了县乡和农村公路改造等一系列公路专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养护薄弱的问题日益严重,管理体制的弊端日显突出,已经严重制约农村公路交通的持续健康发展,改革现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己势在必行。据统计,目前全国300万公里农村公路中,能保证常年养护的仅占总里程的30%。绝大部分农村公路只能维持简单的季节性养护和临时性突击养护,养护组织和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养护技术水平低下,失养状况较为普遍,导致大量农村公路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状况,使用周期缩短,不能保障正常的运输生产,甚至危及行车安全。随着农村公路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等级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着力解决失养问题,建立正常化、规范化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和养护两者关系中,更重要的是养护。在公路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与管养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保证公路的管养。
因此,改革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明确政府的职责,建立长效机制,妥善解决农村公路养护问题,已经成为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更好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必须统筹公路建设与养护,坚持建养并重的原则,改革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和养护机制,为农村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加强农村公路工作,统筹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全面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交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特点
(1)里程线路长,技术等级低。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比重2/3以上,但普遍技术等级低、路况差。
(2)大多数农村公路属于非专业养护。农村基本是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管理,其养护效果不理想,公路路况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