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是今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8期
刘是今
(湖南女子学院 旅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高校中出现了一股开办空乘专业的热潮。在这十年间,空中乘务专业培养初具规模,办学层次趋于完备,培养体系初步形成,空乘专业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民航空乘队伍主体。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空中乘务专业招生院校过多过滥,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发展缺乏理论指导;校企合作不紧密,就业情况不理想等。而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成为实现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1)08-0081-0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我国民航业得了到飞速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对空中乘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空中乘务专业应运而生。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院校率先创办了空中乘务专业,开创了我国空乘人才培养的新纪元。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举办院校众多,专业培养初具规模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为数众多的高校开办了空中乘务专业。目前,国内开设的空中乘务专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院校。
1.民航及航空类院校
由于空中服务属于航空类专业,我国许多民航及航空类院校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纷纷开设该专业。到目前为止,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郑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旅游学院、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南昌理工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先后开设了空中乘务专业。同时,一些交通运输类院校,如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也对口开设了该类专业。
2.旅游类院校或旅游专业优势明显的综合性院校
由于空中乘务属于服务类职业,航空运输又属于旅游六大要素中“行”这一环节,因此,空中乘务专业理论上属于大旅游的范畴。正是出于此种认识,许多旅游类院校依托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的经验及办学条件,纷纷开设此类专业。截至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的旅游院校都开设了此类专业,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
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还有许多旅游专业优势明显的综合性院校也开设了该专业,如湖南女子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
3.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二级学院以及部分民办大学
由于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短,学费昂贵,就业面广,许多高校的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一些民办大学敏感地抓住了这一市场,利用自己办学灵活、社会资源丰富的特点,纷纷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或空中乘务自考专业。单在北京就有北京东方大学、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北京翻译学院、北京国际经贸研修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等十多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招收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各级各类院校(含中专)已超过200所。
(二)办学层次趋于完备,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空中乘务专业从无到有,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办学层次。1999年,中国民航学院等学校首次开设了空中乘务专业,开创了乘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从此,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体的各级各类高校纷纷申报开设该专业,专科教育迅速发展起来。2003年,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开办了全国首个本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此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0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沈阳师范大学(2009年),贵州民族学院(2009年)、中原工学院(2009年)、海口经济学院(2009年)、中原工学院(2009年)、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沈阳大学(2010年)、南昌理工学院(2010年)、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厦门理工学院(2010年)、云南师范大学(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湖南女子学院(2011年)等学校相继开设了空中乘务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我国空中乘务专业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较为完备的培养体系。
(三)初步具备办学条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我国空中乘务专业的开设得益于航空公司用人制度的改革。开放的社会招聘模式的推出,让许多高校发现了空中乘务人才市场,从而相继开设了空中乘务专业。各个高校根据空中乘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参照中国民航总局《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中有关民航乘务员培训的行业标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民航乘务员》的国家职业标准,以及航空公司招聘的要求和条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到目前为止,全国空中乘务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并自发形成了相对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论+实操”,“宽基础、重能力”,强调礼仪、形体和英语等基本素质已成为共同的培养模式,《民航概论》、《民航实务》、《民航英语》、《民航心理学》等一批专业教材相继被推出。
(四)培养了一大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空乘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民航空乘队伍的主体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由十年前的两百余人发展到今天的上万人。目前,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的高校招生规模一般在2个班(80人)左右,而招生规模较大的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独立的乘务学院,如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近3年年均招生600人左右,现有在校乘务类学生近2 000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近3年年均招生400人左右,现有在校空乘专业学生近1 500人。而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近年年均招生规模都在200人以上。空中乘务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国内以及国外航空公司输出了大量合格的空乘人才。如中国民航大学就先后为国内外40余家航空公司输送了数千名乘务人才。而与15所国家公办院校合作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的“金通航空培训公司”,十年间已为国内外航空公司培养输送了7 128名空姐、空
保。应该说,我国空中乘务专业教育的发展,为民航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空乘专业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民航空乘队伍主体,我国民航客舱服务的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二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空中乘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因此空中乘务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制约专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中乘务专业招生院校过多过滥,办学水平参差不齐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乘务类专业尽管被列为交通运输类专业,但相对于民航运输、飞行技术、飞机制造技术等专业而言,其技术含量明显偏低,属于低端技能应用型专业,其开办门槛相对较低。而开办该专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形象价值却非一般应用型专业所能企及的。很多院校正是看中了空中乘务这一特点,先后申报开设了这一专业。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200所院校开办了该专业,年招生规模过万人。而这种发展,远远超过中国民航业对空乘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以近几年民航业新增飞机为例,2007年全行业新增飞机136架,2008年全行业新增飞机128架,2009年新增飞机243架。按一架中型客机平均配备20名空乘人员计算,近几年来,平均每年需新增空乘人员大约在3 000人左右。而按照现在的人才培养规模,即使所有空乘岗位都从空中乘务专业中招,每年各院校培养的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至少有70%~80%无法圆梦蓝天,更何况每年还有大量的非乘务类专业的毕业生要进入这一行业。
在乘务类专业超常规发展的背后,教育质量的下滑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尽管该专业的技能性理论性不高,但其实践环节比重大。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空乘专业,需要大量的实习教学条件。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甚至各种机型的飞机等。同时空乘教学还需要有一支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但购买这些教学设施设备,引进拥有一线经验的航空职员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并不是每个学校所能够承担或者愿意承担的。目前,除了少数几所民航院校外,大部分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并不具备必要的师资和办学设备。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实践教学,有的甚至连飞机都没有上过。
(二)人才培养模式严重雷同,专业发展缺乏理论指导
尽管我国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众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全国性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个院校基本上处于自发办学、简单克隆、各自为战的局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机构,各院校的矛盾得不到很好的协调,行业的整体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到目前为止,尽管国内已有多所本科院校招收空中乘务本科学生,但由于在全国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空中乘务专业,空中乘务本科专业只有挂靠在其他本科专业名下,以其他本科专业的一个方向来招生。如全国第一个招收本科层次空中乘务学生的院校——南昌航空大学,空中乘务是挂靠音乐学专业下面,以“音乐学专业(空中乘务方向)”面向全国招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空中乘务方向是放在艺术设计专业名下;沈阳大学空中乘务方向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名下;贵州民族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空中乘务都为音乐表演专业下的一个方向;重庆师范大学招收的空乘学生属于艺术教育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沈阳师范大学招收的空乘学生属于表演(空中乘务)专业,厦门理工学院招收的空乘学生属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空中乘务方向)。在所有招生空中乘务本科学生的高校中,空中乘务无一例外地挂靠在其他专业名下。空中乘务本科专业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挂羊头卖狗肉的专业。
同样,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机构,全国空中乘务专业的学术力量得不到很好的挖掘和整合,整体学术水平明显偏低。到目前为止,全国空中乘务专业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权威教材,还没有一部研究空中乘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著作问世,十年间全国关于空中乘务专业的研究论文不足百篇,在人才培养理论上没有出现较大的突破。就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不论是十年前还是现在,不论是航空院校还是一般地方院校,不论是中专、大专还是本科,所开设课程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以民航概论、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服务心理学、空乘实务、空乘礼仪、形体训练为主;学习时间的分配基本上都采用X+1的模式,即专科专业几乎都采取了2+1(2年理论学习加1年实习)的模式,本科专业基本上采取了3+1(3年理论学习加1年实习)的模式。迫于就业的压力,在所有高等院校中,几乎都采取灵活就业的学习模式,即学生什么时候上机,什么时候就可以终止学业。这样一种就业模式,让很多院校都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教学管理、学分管理等大伤脑筋。
(三)校企合作不紧密,就业情况不理想
尽管很多院校热衷于开设空中乘务专业,但这种热情却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我国现在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的高校,绝大部分不具备民航行业背景,与航空公司也缺乏广泛友好的沟通与合作。而民航企业由于其行业的垄断性以及空姐岗位的稀缺性,也不需要或不屑于与一般院校合作。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无法取得和航空公司有效的合作。而校企合作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学校实习渠道和就业渠道的不畅通。在空乘人员的招聘问题上,航空公司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在空乘人员招聘的数量、时间、地点、条件、方式等问题上,一切都是航空公司说了算。在这些方面,作为空乘人员培训方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非民航系统或与民航企业没有太多联系的高等院校完全处于失语状态。
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大量中介替各垄断公司握有职权的负责人进行寻租的现象的产生。部分高校为了保证上机率,在无法直接和航空公司建立起合作办学的情况下,唯有采取和航空中介公司或个人合作。通过让渡给中介公司或个人一部分收益,将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对口就业全部交给中介公司负责。如目前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同时和一家民营航空中介公司——辽宁金通航空培训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升空率,但另一方面它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又让学校在学生就业中进一步边缘化。
三实现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应当说,近十年来我国空中乘务专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影响空中乘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部门自身的问题,还与民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教育部门和民航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指导,加强研究,才能实现我国空中乘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稳步提升我国民航企业的服务水平。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主要解决以下2个问题。
(一)严控办学规模,整合办学资源,改革培养模式
要扭转空乘专业的就业颓势,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严控办学的规模。当办学规模大大超过市场需求量时,就业困难将无法避免。尽管我国空乘人员的需求量较大,但考虑到空乘人员来源的广泛性,真正留给空乘专业的份额相对较小。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严格控制办学的规模。同时,要加大对现有空乘专业的管理。对一些培养方式科学、就业渠道畅通的院校给予大力的支持。对于那些没有办学条件,培养质量差,就业问题大的院校,要加以大力地整治,甚至取消专业的开办权。同时,各开办空乘专业的院校之间,要加强合作,
交流经验,资源共享,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等形势,壮大行业的力量,以增强院校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话语权。
(二)打破教育部门和航空公司的界限,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空乘人才
一直以来,由于教育部门和航空公司之间各自为政和缺乏沟通,让人才培养和就业之间出现了断层。不打破两者之间的壁垒,就业难的问题就无从解决,空乘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实现。从教育部门来讲,要改变沿用几十年的教学模式,要贴近市场,接近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要积极和企业合作,赢得企业的支持。对于航空公司来讲,要重视教育部门办学的热情,积极支持他们的办学。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随着航空的大众化,空乘职业的光环必将褪尽,空乘职业的吸引力将大大缩小。空乘人员来源的主渠道仍然是专业人才。并且,从人才培养质量而言,高职院校的培养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几年的正规教育,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对职业道德的养成,还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育部门和航空公司的通力合作,其结果将是双赢,将促进两个部门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赵影,钟小东.关于空乘专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6(6):25-26.
[2] 刘是今.对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7):107-108.
[3] 江群.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历教育面临的挑战[J].当代经济,2008(11):126-127.
[4] 刘是今.关于南航空姐大赛的反思[J].中国民用航空,2010(6):67-68.
[5] 牛晓斐.空乘专用学生就业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11):90-92.
(责任编校许中坚)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湘教通[2009])
作者简介:刘是今(1974-),男,湖南益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旅游文化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