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杜甫诗三首》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而单元第二篇,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唐诗。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反应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三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时所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写景或怀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写此诗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分别咏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学情分析
不少同学在学习古诗时只重背诵,不注意对其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鉴赏古诗,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的特点;
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4.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 引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 新课 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了解帮助学生整理出四个时期。 杜甫 和学生一起背诵几首杜诗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聆听 记录 巩固对杜甫的了解 激趣入题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创作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同上 背景 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试读 纠正错误 一两名同学感知试读 诗歌 朗读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学生画出节培养指导 尾联。中间两联须对仗。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奏 朗读四、六、八句押韵,一韵到底。“七言诗”为每句玉露/凋伤/能力 三顿,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枫树/林, 一顿 。感情基调:悲伤凄凉 孤独抑郁。范读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 诗意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开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适时补充纠正。 学生借助注培养释叙述诗学生意:白露凋自读伤了漫山遍能力 野的枫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沉。 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 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意象1. 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解2.表达了什么情感? 1.意象:玉意象露 枫林 大多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透过意象把握思想巫山 巫峡 学生主旨感情。2)寻找诗中的主旨句。 探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波浪 风云 应该丛菊 他可以日泪 孤看舟 寒衣 出,究、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艺术3.怎么写? 手法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刀尺 白帝但手理解 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1)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2)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第三联开始,诗意是怎样转折的? 城 暮砧 法和意境:营造情感了衰败、萧需要瑟、凄凉、教师4)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黯淡、阴沉讲解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又动荡不安时全面分3.1)首联:借景抒情;颔联:既是写景,又是写事,的意境。 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2. 丛菊两析。 发感慨。尾联: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开他日泪,中,韵味绵长。2)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孤舟一系故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园心。(诗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眼) 出忧国忧民的愁绪。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杜甫的情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怀:1)故园3)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之思 2)羁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旅之感 3)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漂泊之愁 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4)家国之忧 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5)秋士迟暮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他从玉露凋伤的之悲 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4)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学生齐声背体会情感与主题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诵 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第二课时(《咏怀古迹》) 检查 背诵 每组抽一人巩固背诵 知识 引出提问:“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分别都是在说谁么? 西施、杨玉激趣 新课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环、貂禅、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王昭君 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将要学习的《马嵬》中的杨贵妃、<<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诗作1.诗体:一组怀古诗,也是七言律诗,共五首; 说说读过哪学生简介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些怀古诗。初知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如《赤壁怀诗歌 思念故乡之情)。 古》„„ 讲讲你所知道的王昭君。 试读 指出优缺点,纠正错误。 复习:七律培养的读法 朗读一两名同学能力 试读 朗读教师范读。 指导 学生齐读,培养注意音调、朗读语速、感情。 能力 明确适时补充纠正学生的错误。 诗意 提醒: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学生借助注培养释叙述诗学生意: 自读千山万壑逶能力 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还遗留生长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诗意提出思考问题: 解学生小组合意象大多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作 读、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1. “群山学生主旨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探 万壑赴荆应该门”,多么可以雄伟的图看景!山是群出,山起伏,连但手究、 艺术 手法 理解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绵不绝;水法和在? 是万壑争情感3.(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流,奔腾不需要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息,直赴荆教师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从门山。“赴”讲解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本是一个普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时全通的字眼,面分但在此作者析。 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板书) 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3.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 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毓秀,才孕育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出昭君这样美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昭君远貌的、不平凡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的女子。清人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吴瞻泰认为: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诗人就是要借最后身死异国。) 高大山川的雄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伟气象来烘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9.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只是一个明眸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皓齿、秀发冰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肌的弱女子,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而是一位具有情推向高潮。 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归纳《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联系写作背体会寓意 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景就可知情感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道,作者曾与主在十年前因题 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第三课时(《登高》) 课前齐备前巩固 两首诗 引出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1200多年前,一 新课 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一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激趣 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为我们留下的一篇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了解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鼓励学生补帮助写作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充 背景 头,他写下了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 试读 纠正错误 理解诗意 一两名同学感知试读 朗读诵读要领: 诗歌 学生画出节培养朗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奏 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风急/天高/能力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猿啸/哀, 范读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象1.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学生小组合培养解飞回” 作 学生读、1)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急风、高天、哀猿、清1.1)风、赏析主旨探渚、白沙、飞鸟) 天、猿、渚、诗歌2)怎样理解“飞鸟”这一意象?(可以是一只找不沙、鸟。分能力 究、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还可以别用“急” 艺术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手法 理解 “高” “啸哀”“清”“白”“飞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回”来描写。滚来” 1)这一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2)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凝练。 么,“不尽长江”呢? 2) 用自己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的想象去填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体现出作者阔大的胸襟。充诗人给我他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们留下的空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所感到的豁达、坦荡、胸襟白。这是不开阔。 是一只欢乐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的鸟,是一登台” 1)正确理解“做客”。 2)什么叫登台? 3)古人为什么登台? 4)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只孤独痛苦的鸟。象征此时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的杜5)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甫。 6)罗大经读出八重含义,你能读出几重? 2.1)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由树及人,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2)苦,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苦恨”? 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想。杜甫看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到落叶飘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零,肯定想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比较《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共同点: 巩固学生齐声背体会诵 情感与主题 赏析 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首先在感情提高 (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在夔州的这段基调上两首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诗都有很浓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的悲秋情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结。 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其次在结构《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处置上,两也有明显的不同,试做比较。 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 作业 1.背诵默写3首诗,深入体悟诗情诗境; 2.课后练习三; 3.完成本课校本作业 板书咏怀古迹(其三) 设计 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身死异国 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有志难展 秋兴八首(其一) 写景:深秋峡江萧森的景象 抒情: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 登高 首联 哀婉 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 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