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出发,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方法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
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税源专业化管理 实践 解决
自2012年10月份,我所按照区局构想,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将日常涉税事项细化为14项工作任务,设置了征收管理岗、评估管理岗、辅导管理岗,打破了“属地划片、分户到人、固定管户、各事统管”的旧有模式,实现由管户向管事的根本转变。本文仅从基层税源管理实际,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之路,以期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有所裨益。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有效解决管理人员不足的必要 随着我市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及公司法在注册实收资本门槛的放低,市场主体数量急剧增长,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凸显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需要以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来破解这一难题。以为所为例,自2011年至2014年8月底,我所管户由970户急增到2797,每
年增幅为30%左右。我所现有税收管理员7名,现每人管理企事业单位(我所辖区纳税人无个体工商户)约为300户,预计2014年底全所将增至3100户,每人管理343户,每人每月新增。
2011-2014年户数完成税款明细35003000250028.392210279730.0936310040353025201500100050002011201220132014(截止8月)2014预计2011-2014年户数、完成税款明细9701339151050户数入库税款户数亿元200022.2523.39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落实精细化科学化目标的必要 随着我区经济发展,一些原有大企业和新引进大企业呈现集团化,组织结构复杂化:内部控制严密,财务核算复杂;股权转让、投资、兼并与重组等税收筹划行为呈多发性;财务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转让定价、资本弱化、跨区域资本运作等避税形式日益复杂,传统税收管理员属地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这种趋势,也需要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来应对这一发展趋势。如我区多家房地产企业均使用用友、金蝶等网络版财务软件,不熟悉电子账务特别是电子稽查软件,企业的账务根本无从查起。而现在税收管理员队伍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实现全员掌握稽查软件,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大企业实现专业化管理。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初步实践
我所管理的企业中,涉及房地产、建筑、工业制造等多个行业,其中年纳税额年收入额从几千万到上百亿元规模不等,为把这些企业管好管到位,我们按照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特点规律,深入探索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措施
以2014年为例年纳税额(截止8月底)500万元企业有82户,征收税款20.65元,税收贡献率68.6%,为此,我们从全面掌握企业情况、研究生产经营规律入手,理清头绪,抓住重点,分类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1.抓重点企业管理。我所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企业2011至2014年分别为43、49、70、82户,均不足百户,占全部纳税人的5%以下,但税收贡献率却均在50%以上。
重点税源企业税收贡献明细25201510502011500万元以上企业税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税额501万元以上企业税收占比1001万元以上企业税收占比1311.758.43%52.58%201218.817.480.38%74.39%201321.920.177.14%70.80%2014(截止8月)20.651868.63%59.82%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500万元以上企业税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税额501万元以上企业税收占比1001万元以上企业税收占比
抓住这些重点税源是完成组织收入工作的关键。在工作中,我们对这些大企业做到从立项、投资、收入、申报等各环节
全程监控,建立电子台账,动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情况,做到对重点税源心中有数。同时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小组,由所长任组长,明确专人管理,坚持至少每年一次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走访,及时送税收政策下乡,建立良好的征纳关系。
2.抓重点时机管理。如,对天狮这类直销企业,规模大、财务制度健全、内部管理规范,但销售范围广、直销层次多、提成比例不一,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个人所得税的管理上,抓住企业营销特点,加强期间费用审核力度,防止其利用虚列期间费用的形式支付销售人员提成。我们还关注其年会奖励提成发放动态,敦促其及时履行代扣代缴义务,规范了这类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管理。我所管辖出口型制造企业共计83户,大部分为外商投资企业,从2010年12月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以来,我们重点关注是否按规定就免抵税额申报附税,适时提醒相关企业申报。2013年8月份,我们以区局开展此类问题专项核查为契机,对所属出口型企业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核查比对,共补征税款、滞纳金478.8万元。
(二)抓住关键环节,把纳税评估贯穿于征管实际 自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行的税收征管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且多用于全局性的纳税评估,在基层税务所的运用方面层面更是无从借鉴,在此仅从实际出发,陈述一下经验。
1.加强分行业、分税种的“线”的剖析。在同行业中选择三年以上依法纳税企业,计算其税负,并作为本行业内的税负标准,与行业内其余企业的税负情况进行对比,查找存在疑点。2013年至2014年,我们通过纳税评估入库税款3100万元。2013年通过纳税评估发现2户房地产企业企业所得税低于同规模纳税人后,迅速深入企业开展辅导检查,确定了疑点并组织入库税款1200万元。通过税收分析,还能及时了解各企业各税种的变化趋势,为税源的管理指明方向。比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信息产业商业服务业迅猛发展,今后我们将加强将这一行业的关注程度。
各行业户数变化趋势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工业房地产业建筑业软件信息和商业服务其他服务商业行政事业单位2011315365317311094161201232431783371171431702013327331289012182581752014(截止8月)365431381283221323177工业房地产业建筑业软件信息和商业服务其他服务商业行政事业单位其他
2.加强对纳税户的“点”的挖掘。具体讲,就是针对某一户纳税人申报缴纳各种税收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价,是对税源“点”的挖掘。比如2014年我们开展了房产、土地税专项纳税评估,通过对各企业三年来房产、土地入库税款变化发现潜藏的疑点,通过辅导检查确定有问题企业24户,查补
入库税款78万元。再比如今年我们在某房地产项目进展时,发现该地产公司自行采购钢材、水泥等主材,且施工单位未将这部分材料价款作为计税依据缴纳营业税,我们及时约谈施工单位,责令其限期缴纳,防止了税款流失。
(三)抓税种特色,进行分规模分层次管理
地税目前征收税款有财产税、流转税和所得税三种。在基层管理实践中,由于人员明显不足,对企业按是否自有房地、是否是企业所得税企业按税种进行分层次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1.对房、地、车、印、契五小税加强案头管理。这五小税种计算简单管理容易,只要加强对各税种之间的逻辑比对、不同年度纵向比对就可以有效进行管理。比如,根据契税确定是否有新增房地产;根据财务报表确定是否有新增实收资本,根据房产土地入库变化,是否有减少房地、自用改出租等。
2.对营业税及附税加强比对分析。一是通过传统的以票管税,实时监控房地产等企业开票金额与申报税款之间的关系,防止企业偷漏税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原国税申报项目与国税增值税、消费税之间的比对,特别是免抵额的比对。通过这几面我所在这方面的宣传及辅导检查力度的增强,企业在漏缴免抵税附税方面有了明显成效。从2012年至2014年企业漏缴税示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为778万元、478万元、68万元。
3、对所得税加强联动管理。所得税是税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一些大型企业的所得税管理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需要各部门联合管
理。2013年至2014年我所着重加强了对企业所得税管理在纳税评估上的力度,实行以评估促管理。通过评估发现的疑点问题,由经验丰富的同志带领,三至四人一组,集中开展辅导检查,既收到了成效,又锻炼了队伍。
三、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低税负企业管理还不到位。有二个原因:一是管理水平特别是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各部门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解决办法一是加强对财务会计实务知识的学习和归纳。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几年注税考试等学习,全所人员的税收知识有了显著提高,但真正在企业中发现问题并确定疑点,仅仅有税收知识是不够的。比如企业产供销成本异常,企业使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偷逃税款,不在实践中练兵是掌握不了相关技能的。二是有效使用第三方数据。比如我们在检查一户保险代理企业时,发现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税负低于同行业水平,通过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疑点,但从互联网上发现该企业的招工启事,工资明显高于账载金额,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二)信息化管理不够有效。表现在:一是税收管理员平台及BO数据的使用还有待加强。比如,这一点,希望有部门开展专项培训。二是税收管理员平台功能需要更新维护,使其更适应税收征管的需要。比如,对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及营业税预警出现有误。房地产企业是按预收款而
不是按开票金额履行土地增值税、营业税纳税义务。平台预警可以更改为按累计金额计算,就贴合了实际征管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