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线 设 计 说 明
路线起点位于黔江区舟白镇路东社区3组鸿园加油站西侧,途经窑坪,以中塘隧道穿越青杠坪山体至中塘乡,傍段溪河北上,经小龙口、岩蜂窝、三坵田、九盘岭、大路坝镇、小南海镇,止于小南海景区大门口停车场,是打造黔江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工程,路线全长23.368983Km,其中新建公路12.147km,改建公路11.221Km。
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K4+980至K7+000段设计速度为30公里/小时。),双向二车道,路基宽度8.50米(K0+000至K2+300路基宽度12米),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
本次交付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起点桩号为K0+000,止点桩号为K23+119.029,路线全长23.369公里。
全线共设断链6处,分别如下:①K6+978.521=原K6+960,长链18.52米;
②K8+403.316=原K8+474.124,短链70.808米; ③K13+090.278=原K12+963.451,长链126.827米; ④K14+470.334=原K14+306.563,长链163.771米; ⑤K15+594.181=原K15+600,短链5.819米; ⑥K19+417.462=原K19+400,长链17.462;
本路段涉及的河流主要为段溪河,其河谷宽15~50米,弯曲迂回,纵坡平缓。
路段控制性地段为黔江区规划中的干阳大道交叉口、中塘隧道中塘乡、小南海镇及止点。其中中塘隧道为全线线型的重点控制路段。
经过的主要场镇有舟白镇、中塘乡、大路坝镇及小南海镇。 1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批复意见:“1、黔江至小南海旅游公路是旅游干线路,同时要有利于城市东进略实施;2、项目走线方案:起于黔咸二级公路K4+800处,向北经大田坝、丁家院子,在新店子穿越中塘隧道至秦家湾,随后沿河而上至大路坝,经小南海镇至小南海海口;3、建设规模及标准:为二级公路,设计时速40Km/小时,路基宽8.5米,路面宽7m,路面为沥青混凝土。”
本项目在勘察设计时,路线走向按批复意见的主要控制点布设,其各项技术指标按标准执行。
2路线平面、纵面线形设计说明 2.1设计依据
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2.2原路平纵面线形
改建路段原路长13.03km,中塘乡以前坡陡弯急,其平均纵坡达到7%,最小半径经曲线拟合后为24.5米。
中塘乡至终点纵面起伏不大,但受地形影响平曲线半径小,最小处位于原三丘田桥头,经实测后曲线拟后仅9.46米。
总的来说,原路段平纵面指标低,线形差,安全得不到保证。 2.3路线主要技术指标
本项目属于地方投资项目,具有沿线地形陡峭、地质复杂的特点。经仔细研究并结合业主的要求,在路线测量阶段,我们确定了如下设计原则:
1)在路线布设时,尽量利用原有公路。
2)为充分利用地形,路线线形平面以曲线为主,力求吻合实地地形。
3)对一些特别困难地段,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技术指标,以节省工程造价,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运营过程中发生的病害。
4)路线布设时充分体现“服务社会,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当地交通现状、沿线场镇规划的具体情况,路线布设时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少占良田好地,既要连接所经地区的重要城镇,又不能造成大量的拆迁,影响沿线群众的正常生活。较好的照顾了路线与地方规划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总之,本项目路线布设时坚持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注重了安全、环保、景观新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认真贯彻“一个确保”、“两个灵活”、“三个协调”的原则,即:从根本上确保行车的安全;灵活应用技术指标和灵活结合沿线条件;以及公路线形自身的协调,线型与结构物的协调和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按批复的要求,全线技术标准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执行,设计车速40km/h,根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
第 1 页 共 3 页
SⅡ-1 路线设计说明
定执行。
其主要技术指标及指标执行情况如下表:
主要技术指标表
项 目 单位 指标 规定值 采用值 备 注 设计时速(V) m 40 40(30) K4+980~K7+000设计速度为30Km/h 路基宽度 m 8.5 8.5(12) K0+000~K2+300路基宽度12米 行车道宽度 m 7.0 7.0 路面类型 沥青或水泥 沥青混凝土 路面横坡 m 2% 2% 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 m 60 60(30) 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 m 100 100(60) 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 m 600 600(350) 不设加宽的平曲线最小半径 m >250 >250 回旋线最小长度 m 35 35(25)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70 40.34 K5+852.955处 最大纵坡 % 7 7 最小坡长 m 120 130 凸形 柝限最小半径 m 450 竖 一般最小半径 m 700 850 曲 极限最小半径 m 450 凹形 线 一般最小半径 m 700 1500 最小长度 m 35 60 车辆 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公路-Ⅱ级 荷载 验算荷载 公路-Ⅱ级 公路-Ⅱ级 桥梁及隧道宽度 m 8.5 8.5 设计特大桥、大中桥 1/100 1/100 洪水频率 小桥、涵洞及小型排水物 1/50 1/50 2.4路线分段描述
根据批复意见,并同项目所在区域地方政府协调之后,确定该项目采用设计速度40Km/小时进行分段控制。其具体控制段落如下: 2.4.1 K0+000至K2+300段
此段位于黔江区舟白镇,地势平缓,无大挖大填,处于黔江区新城开发范围。附近有黔恩高速公路及铁路通过,用地紧张。
我院技术人员参考舟白镇规划网并同业主交流后,从黔江区长远发展出发,特对此段采用较高的平面线形指标,按设计时速40Km/小时,路基宽度12m进行控制设计。 2.4.2 K2+300至K4+980段
此段主要工程为中塘隧道(全长2000m)。由于中塘隧道属于双向通行长隧道,为保证行车安全,此段采用较高线形标准,其进出口平纵线形均满足3秒设计速度行程要求。
此段按设计时速40Km/小时,路基宽度8.5m进行控制设计。 2.4.3 K4+980至K7+00段
此段于崩坡积斜坡上通过,地表覆盖厚度不均的崩坡积块碎石土(厚10~50m),崩坡积坡体无变形迹象。
此段经专家讨论并同业主沟通后,为保证该崩坡积体不因路基的挖填改变坡体形态,在运营过程中引起路基失稳,此段的平面线形标准适当降低,采用设计速度30Km/小时,路基宽度8.5米进行控制设计。 2.4.4 K7+000至K10+020段
此段为越岭线,高程由601米降至529米,全线纵坡紧张,地面横坡较陡,工程量较大。此段采用设计速度40Km/小时,路基宽8.5米进行控制设计。 2.4.5 K10+020至K21+500
此段为沿溪线,主要为老路改建,路线纵向起伏小,但横坡陡峭。左侧基本上为山体崩坡积物。故此段选线时考虑不对原有山体进行破坏。
此段按设计速度40Km/小时,路基宽度8.5m控制设计。 2.4.6 K21+500至终点
此段穿越小南海镇规划区,按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度8.5m进行控制设计。 2.5路线布设
根据批复意见,路线设计按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的规定执行,结合地形、地质、工程量、拆迁赔偿、环境保护等具体问题进行路线平纵面布设。本路段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较多,一般情况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另外因适应地形采用了S型平曲线和C型平曲线。以上平面线形设计均满足《路线设计规范》的规定。
本路段纵坡设计时尽可能结合地形使填挖方相对平衡,减少废方。
第 2 页 共 3 页
SⅡ-1 路线设计说明
2.5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情况:
全线共设平面转角76个,平均每公里3.247个,平曲线长度13441.497米,占路线总长57.52%;纵面变坡点44个,平均每公里1.883个,竖曲线总长5260.352米,占路线总长的22.51%。平纵组合均满足路线设计规范中的“平纵组合”要求。平纵线型设计满足视觉连续、协调、行车安全舒适的要求。
全线设计速度按批复意见按40Km/h进行控制。但在K4+980~K7+00崩坡积斜坡段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向业主汇报得到同意后,此段线路采用设计速度30Km/h进行控制。
本路平面座标系统为黔恩高速公路控制坐标,高程系统为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施工注意事项
3.1施工放线前应对沿线导线座标、水平高程进行复测检查,确保路线及各种结构物放样准确。
3.2施工时,如沿线导线点、水准点需加密,迁移或重新恢复时,应按《公路勘测规范》执行。
第 3 页 共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