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行天桥建筑设计导则

2020-01-19 来源:汇意旅游网
DB3502/Z

厦 门 市 标 准 化 指 导 性 技 术 文 件

DB3502/Z 5042-2018

人行天桥建筑设计导则

Architectural Design Guidelines for

Pedestrian Bridge

2018-12-20 发布 2018-12-20 实施

厦 门 市 建 设 局

发布

厦 门 市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人行天桥建筑设计导则

Architectural Design Guidelines for

Pedestrian Bridge

DB3502/Z 5042-2018

组织编制单位:厦门市市政园林局主编单位: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厦门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批准单位:厦门市建设局

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2018年12月20日

前 言

随着厦门市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人行天桥对于沟通道路两侧的人群活动、解决人车交织矛盾、消除行人过街安全的隐患、提升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人行天桥作为城市中的建筑,不仅须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而且应该研究如何让其在城市快速化进程中与城市环境特征相结合、与居民生活习俗相融合,真正成为美化城市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基于此,有必要制定具有厦门城市特点的人行天桥建筑设计导则。

厦门人行天桥建筑设计理念:应从天桥所处的地理位置、行人及驾驶者的视觉心理因素、人文环境、桥梁景观等方面综合考虑,使得人行天桥建筑设计在结合分区定位的前提下,既能满足使用功能需求,又能与周边环境、人文景观相融合,鼓励拓展思路、大胆创新,打造城市精品。

本导则是基于《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编写,主要针对天桥的建筑设计方面编制,其它未论述的结构设计、施工要求等均应按《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及《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执行。同时人行天桥的设计也应符合《福建省城市桥梁设计和加固导则》的相关规定要求。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选址设计分区、设计要素、主体结构及选型、附属设施五个部分,并附有条文说明。

本导则由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管理,由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者建议,

1 请寄送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厦门市湖里区云顶中路2777号市政大厦7F,邮编:361003)。

主编单位: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陈缔欣 汤达洲 刘 雨 张荣良

郑建东 何炫清 高庆丰 陈诗泉 林生源 林辉源

主要审查人员:曾美珍 李 凡 苏作贵 练江峰

宋进作 黄 琳 史志法 杨 联

2 目 次

1 总 则 ···································································· 1 2 选址设计分区 ······························································ 3 3 设 计 要 素 ······························································ 5 3.1 选址分析 ································································ 5 3.2 净宽 ······································································ 6 3.3 净高 ······································································ 6 3.4 梯坡道布置 ····························································· 6 3.5 天桥空间的利用 ······················································· 6 4 主体结构及选型 ··························································· 8 5 附属设施 ··································································· 11 5.1 一般规定 ······························································· 11 5.2桥面铺装 ································································ 11 5.3 排水 ····································································· 12 5.4 栏杆 ····································································· 12 5.5 外部装饰 ······························································· 13 5.6 绿化 ····································································· 13 5.7 顶棚 ····································································· 14 5.8无障碍设施 ····························································· 14 5.9夜景照明 ································································ 14 本导则用词说明 ······························································ 16 条 文 说 明 ··································································· 17

3

1 总 则

1.0.1 为规范我市人行天桥的建筑设计,提高人行天桥的规划、设计、建设质量和水平,使人行天桥在确保安全、适用的前提下做到造型美观、并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厦门市全市范围跨越市政道路或水域、绿地等的人行天桥的建筑设计。对于非城区范围以交通功能为主的人行天桥,建议根据所跨越道路的景观需求,参考本导则执行。 1.0.3 本导则界定了人行天桥建筑设计分区(主要为商务中心区、居住区、重要公众场合区、特色建筑区、景区),并结合分区针对设计要素、桥梁桥型、建筑材料、附属设施(含装饰设计)等制定了建筑设计方案选择。

1.2 总体原则

1.2.1 建筑设计应充分了解人行天桥的功能需求及周边建筑情况,以确定其造型及规模。对于以交通功能为主或者以景观功能为主的天桥,其桥梁造型及配套设施宜按其功能的偏向性进行设计。 1.2.2人行天桥建筑风格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能充分体现桥梁结构的内在美。同一主要道路或同一区域的天桥,应考虑总体风格统一的景观效果。

1.2.3 桥梁设计应在视觉上体现舒适性,从桥梁造型、色彩、桥梁装饰、附属建筑及桥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上给行人及驾驶者愉悦感与安全感。

1.2.4人行天桥作为人文社会产物,应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反映

1 1

市民的情操。

1.2.5人行天桥的设计宜借鉴和采用新的科技成果,体现出人行天桥的时代感。

1.2.6摆脱常规设计束缚、拓展思路、大胆创新,在重要的区域,人行天桥可建成地标性建筑。

1.3 规划要求

1.3.1 结合选址设计分区明确必须进行景观(建筑)专项设计的人行天桥,桥位所属分区由规划部门界定,建筑方案由规划部门审批。 1.3.2天桥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应符合规划要求,结合当地环境特征,对地面交通状况、人流集散方向进行分析,合理布置桥位及梯(坡)道。

1.3.3 规划部门应定期梳理人行过街交通需求,新片区规划应统筹考虑天桥设置及其疏散空间。在慢行系统的规划中,根据需要规定周边新建建筑物为规划天桥预留接口,应将建筑间的连接天桥建筑方案纳入主体建筑规划中审批。

1.4 其他要求

1.4.1桥梁建筑设计中应考虑检测、养护、智能监控等需求,同时与周边的市政系统协调。

1.4.2桥梁建筑设计应与结构及材料相适应,同时考虑施工的可实施性。

1.4.3 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天桥,应标准化,宜具备可重复利用的条件。

2 2

2 选址设计分区

2.1.1 结合厦门的实际区域分布及规划情况,将人行天桥的选址主要分为商务中心区、居住区、重要公众场合区、特色建筑区、景区5个分区区域:

1 商务中心区(简称CBD),主要指厦门主要商务活动的地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域,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元素。

商务中心区的人行天桥因CBD特定的职能要求区内的建筑必须高密度、现代化,人行天桥应轻巧、大气、外观时尚大方,强化大型建筑间的快速联系。该区域人行天桥宜设置顶棚、电梯、一体化绿化等配套设施,可与临近建筑物直接连通,有条件可采用封闭式并增加空调和智能化系统。

2 居住区,主要指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被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地区。

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应注重完善使用功能,方便居民出行,设置无障碍设施,宜采用无障碍坡道。桥梁采用简单桥型,弱化桥梁的存在感,对周边建筑不产生冲击,强化绿化景观修饰及栏杆、铺装等附属设施对桥梁的美化作用。

3 重要公众场合区,主要指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大型交通枢纽、大型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场所。

重要公众场合区的人行天桥应注重使用功能满足各类人流过街需求,建筑布局与行人交通流向衔接方便集散,强化景观修饰,建筑风格与周边重要建筑物相融合。天桥宜设置无障碍设施,完备指示标识系统;天桥梯坡道应与建筑衔接便捷,便于人流疏散,有

3 3

条件可与建筑物直接连通。医院附近人行天桥宜设置垂直升降梯,影剧院、体育(场)馆、大型交通枢纽附近人行天桥宜设置自动扶梯。

4 特色建筑区,主要指代表厦门历史文化特点的建筑区。 特色建筑区的人行天桥应根据区域人文环境及周边特色建筑造型进行分析,人行天桥外形与建筑造型应统一风格,营造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附属配套应根据功能需求及景观需求设置。

5 景区,景区天桥主要以观赏、特色、融入周边景区文化、景观为主,建筑要富于艺术性,宜建成当地景区标志性建筑单体。

景区的人行天桥宜强化建筑造型,贴近自然,减少电梯、雨棚的设置。

2.1.2 设计分区除了按区域功能和特点之外,还应结合桥位所跨道路的道路等级,同一条道路线位上的天桥原则上建筑景观应统一协调。

4 4

3 设 计 要 素

3.1 选址分析

3.1.1 人行天桥设计布局应结合城市路网、轨道系统规划,适应交通需要,并应考虑由此引起附近范围内人行交通所发生的变化,且对此变化后的步行交通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如由于交通预测分析的原因,导致天桥建成后使用效率较低,则需制定整改方案。 3.1.2 人行天桥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规划,并与人行地道方案进行比较,结合地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周围环境、工程投资以及建成后的维护条件等因素做方案选择。

3.1.3 规划天桥以规划人流量及其主要流向为依据,当需兼顾自行车推行的使用需求时,还应依据自行车流量和流向,在天桥上设置交通管理措施,保障行人交通安全,天桥的布置应有利于逐步形成慢行系统的总体布局。

3.1.4 人行天桥在路口的布局应从路口总体交通和建筑艺术等角度统一考虑,以求最大综合效益。

3.1.5 人行天桥的设置应与公共交通站点结合,还应配置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在人行天桥附近布置交通护栏、交通岛、各种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及其他设施。

3.1.6 人行天桥的布局既要有利于提高行人过街安全度,又要提高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天桥梯坡道宜利用道路绿化及建筑退线进行合理布置,地面梯口不应挤占人行步道的空间,特殊困难处,人行步道至少应保留1.5m宽,应与附近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结合,并在出入口留有人流集散用地。

3.1.7 人行天桥在大型人流集散点(如商务中心区、重要公众场合

5 5

区、景区)宜直接连通周边构筑物以发挥疏导人流的功能。

3.2 净宽

3.2.1 采用钢结构材料时,天桥宽度尺寸宜结合钢板常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减少材料的损耗。

3.2.2 人流密集区域,天桥主通道除满足人流通行外宜适度加宽,提高通行的舒适度。

3.3 净高

3.3.1 天桥桥下净高应符合其跨越道路(或建筑物)的净高要求,宜结合跨越道路预留远期路面改造的净空余量,特殊使用的天桥净高需满足其功能要求。

3.3.2商务中心区等人行天桥宜直接连通周边建筑物,形成资源共享、通行便利的通道,其桥面净高建议满足人行要求。

3.4 梯坡道布置

3.4.1 人行天桥的梯(坡)道的具体布置应基于桥位处人行交通流分析预测后进行合理布设,利于周边群众便捷过街。

3.4.2 在空间局促的场地条件下,可采用自动扶梯、垂直升降梯替代长坡道。

3.4.3 梯道坡比尽可能选择上行舒适的坡度,如1:2.62、1:3等。推行自行车过桥的梯道,坡度宜采用1:4。

3.5天桥空间的利用

3.5.1 天桥桥下可根据净空情况布置公共交通站点、书报亭或自行车停靠点等,应在设计阶段纳入平面统一布置。

3.5.2 梯坡道接地段等桥下净空较矮处(如无障碍规范需考虑防撞

6 6

头处),宜考虑美(绿)化处理,防止成为垃圾污点。

3.5.3 桥上应考虑监控系统的设置位置,留出交通指示牌、限高牌、桥名牌等安装空间。不建议悬挂与交通无关的其他标志信息,不得加挂影响交通安全的广告设施。

3.5.4天桥应利用附属设施空间预留管线通道。

3.5.5 在空间充足的条件下梯(坡)道接地段两侧可考虑垂直绿化处理。

3.5.6标志标牌预留位置应设置在迎车面,垂直绿化不应影响标志标牌的正常使用。桥名牌应按照统一规格进行设计。

7 7

4 主体结构及选型

4.1.1 桥梁桥型 按人行天桥主梁的受力结构体系进行分类,可分为:梁式桥、桁架桥、刚构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六种形式以及多种组合结构形式。

4.2 桥型比选及分区建议

4.2.1方案阶段建议多桥型方案比选,结合厦门选址设计分区,根据桥梁施工工艺、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景观效果、投资规模、维护管养和适用条件,做如下建议参考:

表4.2.1 桥型结构适用表

施工维护

桥型 工艺 景观 投资 影响管养

适用条件 适用分区 商务区、居民区、公共场合区、特色建筑区、景区 商务区、 公共场合区 居民区、 特色建筑区、 景区 商务区、 特色建筑区、 景区

景区

实用性强、施工养护

梁式桥 常规 普通 低 小普通

便捷、广泛应用。 结合结构体系设置

桁架桥 常规 好 低 小普通 顶棚,跨越能力大,

用料省。 多用于公路桥梁,

刚构桥 常规 较差 低 较小普通

城市桥梁应用较少。适用于桥面与水面

拱桥 较难 好 高 大复杂(或地面)净空高、

跨度大。 斜拉桥 复杂 好 高 大复杂多用于桥梁跨水系、

山谷,且桥面与水

悬索桥 复杂 好 高 大复杂(地)面距离较高。

8 8

4.2.2 从后期维护管养角度,人行天桥宜采用受力简单、施工方便、便于养护的常规桥型,并体现原桥型的结构体系。根据特殊的建设条件、建筑要求、景观造型需求,可选择较复杂桥型结构体系。 4.2.3 人行天桥设计要为文明快速施工创造条件,应分析比较各桥型施工时对交通的影响,宜优先采用预制装配结构。

4.3 建筑材料

4.3.1人行天桥的主体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有: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砼组合结构、铝合金、木结构等。响应国家产业战略,推荐采用钢、钢-砼组合结构等,鼓励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 4.3.2 材料选择原则:材料采购方便,结构安全可靠,施工方便,对交通干扰小,造价经济合理,便于外部装修装饰,便于养护。 4.3.3根据人行天桥建筑材料优缺点推荐其参考适用性如下表:

表4.3.2 天桥建筑材料适用表

人行天桥材料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砼 组合结构

钢结构 材质均匀 强度高重量轻 施工工期短 拆卸方便 机械化制造 外观轻盈美观 后处理方便

铝合金结构木结构

优 点

材料强度高可塑性好

节能环保 充分利用材料

自重轻 整体性好

施工周期短 各自的优点,

耐蚀性好耐久性好

机械化施工 易加工易施工

易加工 耐火性好

成本较低

可循环使用成本低

韧性差

硬度低 养护成本高 不耐磨 防火性能差 不耐冲击使用寿命较

短 热稳定性差

成本较高

缺 点

抗腐蚀差 耐火差 成本高

自重大

抗裂性差有一定的抗材质脆腐蚀需求,施工影响成本较高

9 9

人行天桥材料

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砼 组合结构

铝合金结构木结构

均适用, 特别适用于老

适用性城区或交通量

大的路段

均适用

均适用,特别适用于

老城区交通较多用于景

均适用

量大且路段区小型桥梁 净空受限的人行天桥

10 10

5 附属设施

5.1 一般规定

5.1.1人行天桥的附属设施不得影响主体结构的使用安全,其设置首先应满足功能使用需求,其次施工质量应易于控制并满足管养需求,再次宜充分结合厦门的地方特点,体现地方特色。

5.2桥面铺装

5.2.1桥面铺装可采用防滑地砖、花岗岩砖、防腐木、塑木、树脂聚合物、彩色陶瓷粒骨料等常规材料,木地板宜在景区使用。

5.2.2 铺装材料应满足耐磨、耐候、防水、防污耐脏、温度稳定性好、质感好的要求,鼓励选用新技术材料。 5.2.3厦门地区雨水较充足,桥面铺装应充分考虑防滑性。 5.2.4 桥面铺装应根据不同材质合理设置变形缝。

5.2.5桥面铺装样式及色彩应根据桥梁桥型及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样式及色彩可体现功能分区辨识和导引效果。 5.2.6桥面铺装在满足使用功能下,宜采用较薄厚度的铺装型式,以减轻结构二期恒载。

11

11

5.3 排水

5.3.1为减少桥面漫流,可在桥面两侧设置明沟、盲管等增加汇(排)水通道,并在主梁平台段、梯坡道平台处结合铺装找坡设置收水系统。

5.3.2 为减少雨水湿渍影响,宜在梁体或栏杆底座设置滴水檐(槽)。天桥垂直绿化及顶棚的收水系统所用管材应满足户外排水管材要求,并应与市政雨水管网系统连接。

5.4栏杆

5.4.1 栏杆可采用不锈钢、钢结构、防腐木、塑木、铁艺、树脂、玻璃钢、穿孔铝板等材质。宜选用耐磨、抗老化、易造型、经济性好的材料和安装工艺。天桥栏杆在伸缩缝处必须断开。

5.4.2人行天桥栏杆样式,商务区、居民区、重要公共场合区、特色建筑区主要考虑实用性和美观性;景区天桥栏杆可根据其人文历史和景观主题相互依托而定,对于生态自然景区,可采用木栏杆。

5.4.3 栏杆构件优先选用高强、壁厚的材料,保证使用期内安全可靠。

5.4.4 栏杆和桥梁结构应结合设计,过渡衔接合理自然,主次分明。

5.4.5 栏杆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轻盈通透,避免给桥梁增加厚重感。栏杆不宜采用横条形式。

12

12

5.4.6 栏杆底座应适当高出桥面,防止物体滚落;无栏杆底座的应设置防坠落拦板。

5.4.7栏杆色彩宜与桥梁主体颜色统一,色彩不宜过于光亮,对于不锈钢栏杆宜进行亚光处理。

5.5 外部装饰

5.5.1应按适用、经济、美观、耐久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装饰标准,与周围建筑景观协调,外部装饰宜简洁明快通透,除特殊需要外不宜过多装饰。有特殊要求的重要区域或重要节点的人行天桥可适当提高装饰标准。

5.4.2对于钢结构桥梁,不宜采用铝塑板外包,防止结构锈蚀难以发现,建议直接梁体外露,易于养护,同时应提出保证外形观感的质量控制(如焊缝、涂装等)要求。

5.4.3 涂装颜色上建议以“蓝、白、灰”这三种颜色为主,呈现桥身轻盈、清晰。在需要特殊桥梁设计元素或位于特色建筑区、景区的桥梁的涂装可根据需要设定颜色。

5.6 绿化

5.6.1 垂直绿化设计应按《厦门市人行天桥、高架桥绿化建设与养护技术规范(暂行)》要求执行。

5.6.2垂直绿化应一体化设计,宜采用花架形式,不宜采用花槽形式,并充分考虑取水及收水系统。垂直绿化的花架构件应保证与桥梁牢固连接。

5.6.3 垂直绿化设置时不应对桥梁结构造成不利影响,不应

13

13

侵入道路建筑限界。

5.6.4绿化植被选择应重点考虑抗性好、生命力强、耐干旱、适合厦门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的灌木、草本以及藤本和地被植物。

5.6.5桥下的绿化景观设计须纳入统筹考虑,避免形成景观盲点。

5.7 顶棚

5.7.1顶棚造型可采用闽南式特色顶棚、桥体一体式、直立式顶棚、拱形顶棚等。

5.7.2 天桥结构设计时应预留顶棚设置的空间和荷载。 5.7.3 连接建筑的天桥宜设置顶棚。考虑厦门地区夏季烈日暴晒及多雨,商务中心区、重要公众场合区的天桥设计宜设置顶棚。

5.8无障碍设施

5.8.1商务中心区、重要公众场合区、特色建筑区等宜考虑设置自动扶梯、垂直升降梯等设施。设置电梯时,应考虑设计相应的配电设施和管理空间。

5.8.2 人行天桥应与地面人行道、盲道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相衔接。

5.9夜景照明

5.9.1人行天桥夜景照明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艺术效

14

14

果;应根据天桥的桥型结构,选择合适的夜景照明方式,创造舒适和谐的夜间光环境。

5.9.2需设置夜景照明的人行天桥,宜与工程设计同步进行,将夜景照明、监控等弱电管线一次设计预留到位,并兼顾白天景观的视觉效果。

5.9.3人行天桥夜景照明设计应与其功能照明相结合,梯道踏板的水平照度与踢板的垂直照度的比值不应小于2:1,天桥桥面、梯道设计平均亮度(照度)水平应符合规范要求。 5.9.4人行天桥夜景照明设施应设置电气安全防护、防坠落等安全措施;配电线路的保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的规定。

5.9.5人行天桥夜景照明控制箱(柜)宜设置带通讯功能的控制终端,并预留与城市夜景照明管理平台实时通信接口。 5.9.6人行天桥夜景照明设施应避免给行人和机动车驾驶员造成眩光影响,并应符合现行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厦门市城市夜景照明工程技术导则》DB3502/Z5017的有关规定。

15

15

本导则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6 16

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人行天桥建筑设计导则

DB3502/Z 5042-2018

条 文 说 明

17 17

制 订 说 明

目前,厦门市已建人行天桥134座(其中市政道路人行天桥116座、BRT人行天桥18座)。但由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总体滞后于城市化发展水平、桥址位置处各种建筑物特点不一、投资规模受控等各种因素,造成厦门市人行天桥存在使用功能欠缺人性化考量、桥型样式单调、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问题,与美丽厦门的城市风格不相匹配。

受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委托,由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本导则,旨在提高厦门市人行天桥的建筑设计标准,形成厦门市人行天桥建设模式。

为便于厦门市人行天桥设计有关人员在使用本导则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18 18

目 次

1 总 则 ··································································· 20 2 选址设计分区 ····························································· 21 3 设 计 要 素 ···························································· 23 4 主体结构及选型 ·························································· 26 5 附属设施 ··································································· 29

19 19

1 总 则

1.0.1提出编制本导则的目的。

1.0.2 1.0.3根据厦门各区域的功能分区,规定本导则适用的范围。 1.4.1提出人行天桥按较高标准进行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思路。 1.4.3人行天桥应考虑行人、驾驶者等的视觉感受,远处眺望人行天桥应有良好的视觉舒适感;近看人行天桥避免产生笨重感、压迫感;梯坡道、桥墩等不应影响地面行车视线,同时应以轻盈为主。建筑(装饰)设计不应采用过分夸张、给人以不安全视觉冲击的造型。

20 20

2 选址设计分区

2.1.1根据厦门的区域,笼统地分成五个功能区,但某些区域可能可归入其中多个区域,则建设标准应按较高标准的功能区来执行。如不在所述的五个功能区范围,则可归入较接近的区域,或根据规划部门具体划定。

1 商务中心区

厦门商务中心区较多,如西部区域的鹭江道CBD区、滨北金融区、滨南商务区、火车站—莲坂商务区、湖里物流园板块和SM—江头商务区;新兴东部区域的观音山CBD、五缘湾CBD和湖里高新科技园区;岛外的集美新城CBD,海沧环湾CBD及翔安新城CBD等。

商务中心区天桥因CBD特定的职能决定了区内的建筑密度高、现代化程度高,建筑以高层现代化居多。该区域人流量大,行人多为上班族,工作压力较大,通行较匆忙,要求人行天桥应轻巧、大气、外观时尚大方,具有时代感,能强化大型建筑间的快速联系,达到快捷畅达的作用。设计出入口可与商业网点相结合,连成一体,方便购物及上班;宜设置完整的配套设施,引导行人通过天桥通行,并减轻提物者负担。

2 居住区

厦门比较典型的居住区如金尚社区、前埔生活区、瑞景社区等。居住区设置人行天桥应慎重,应选择在人口密集区、交通紧张路段设置。天桥设计宜注重使用功能,满足居民出行,考虑该区域用地较宽裕,无障碍设施需求较大,宜设置无障碍坡道。

3 重要公众场合区

该区域人群集散时间集中且具有不确定性,区内天桥宜以快速疏散、安全为主。设计师应把各不同场所的人行特点分析放在首位,天桥尽可能靠近公共交通站点,方便换乘;天桥梯坡道考虑与周边建筑衔接,便于人流疏散。医院根据病人接送需求,宜设置垂直升降梯。影剧院、

21

21

体育(场)馆、大型交通枢纽附近人行天桥宜设置自动扶梯,同时配置完善的指示标识,达到指示明确,不至于造成踩踏事故。考虑特殊人群需求,可适当增设顶棚等附属设施。

4 特色建筑区

厦门的特色建筑区,如红砖民居区、中山路的骑楼和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的嘉庚风格建筑等。

厦门建筑多样,部分区域因为地源、气候、历史、人文等等诸种渊源关系,逐渐形成了各自风格,颇具特色。本区域内人行天桥风格应结合周围特色建筑历史、人文、建筑外观、色彩等风格元素具体分析,做到外形与区内的建筑造型风格统一,营造与跟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

5 景区

厦门是山海城市,旅游景区多,设计时应充分研究景区山水环境、生态与景观,通过栏杆、铺装、桥墩、拉索等造型、平纵线条、色彩等的相互协调,力求达到结构融入周边景观、贴近自然的效果。 2.1.2 如厦门厦禾路主干道,沿线分布诸多BRT天桥,风格统一,易于区分,且与沿线站点及街区建筑融合较好;如岛外324国道以交通功能为主,沿线商住区域分布较少的道路,天桥设计应尽量统一采用简单、实用的风格。部分道路路线长,横跨区域多,宜根据线路上桥址所处的具体环境区别设计,如厦门环岛路,允许建筑风格有所区分,厦大白城天桥与曾厝垵鱼骨天桥均各具风格。

22

22

3 设 计 要 素

3.1.1人行天桥在总体路网规划中应同时考虑,根据规划的交通量设置人行天桥,根据《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规定在交叉口的一个进口横过马路的人流量超过5000P/h可设置人行天桥,但实际使用中,考虑通行的安全,建议适当放宽,只要人行需要或者为完善慢行系统,在较少人流量时也建议设置天桥。对于跨越双向四车道的道路,设置人行天桥须慎重,厦门体育路某人行天桥,道路双向四车道,天桥建成后使用率较低,社会影响较大,对于交通预测等各种原因导致使用率低的天桥,建议拆移或采用其它整改方案。

(a)桥位设置不合理,使用率偏低 (b)合理布设坡道兼做人行道

3.1.3人行天桥宜与沿线规划的慢行设施如自行车道结合实施,但应以人为本,在结合实施的桥梁上设置利于人行的交通管理设施,如厦门某高速自行车桥与人行天桥结合实施,在桥上设置隔离,并设置自行车让行的措施。

3.1.6、3.1.7厦门市政道路路幅偏窄,在现有的市政人行道宽度范围内布置有大型乔木(灌木)、市政管线等天桥结构无法避让的地物,天桥梯坡道宜利用道路绿化及建筑退线进行合理布置,建成“港湾式”的人行天桥,保障桥下人行空间。天桥与附近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结合,方便人流集散疏导。

23 23

(a)天桥与写字楼对接 (b)天桥与商铺连接疏导人流

3.4.1对于梯坡道的布置,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梯坡道应对着交叉口,以利人群到达相交道路,另一种认为梯坡道对着交叉口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并且影响交叉口的通视及美观。通过分析,梯坡道出入口可对着交叉口,但离交叉口宜20米以上。

3.4.2 《无障碍设计规范》中第4.4.2条规定,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针对长坡道导致坡道使用率低,挤占行人空间较多的实际情况,建议在空间局促的场地条件下,通过设置自动扶梯、垂直升降梯等设施满足无障碍通行需求。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于2016年12月发布的《厦门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八十二条第二点亦明确,鼓励采用垂直电梯方便行人过街。

(a)无障碍坡道使用率低 (b)无障碍坡道挤占人行道

24 24

3.4.3 梯道坡比规范为小于1:2,但实际使用中,1:2梯道对于老年人不利通行,厦门新建人行天桥多采用1:2.62,部分采用1:3,较缓的梯道舒适性提高明显。

3.5.2梯坡道接地段为防止撞头,规范要求用栏杆围住,该区域栏杆围住后无人管理,容易形成垃圾污点,因此建议可硬化后摆设花盆,美化地面效果,局部可在空间及检修允许条件下设置小型配电箱。

3.5.6 人行天桥桥名牌边框和衬边的尺寸,如下图所示(单位:毫米),牌面文字采用白色反光膜,黑色加粗。

天桥25 25

4 主体结构及选型

4.0.1人行天桥以结构型式来显示,以附属设施来修饰。结构按受力型式主要有三种:以梁为主受力的桥梁称为梁桥(梁式桥、桁架桥、刚构桥),以拱主受力的称为拱桥,以拉索主受力称为索桥(斜拉桥、悬索桥),一座桥梁可以有一种主受力型式,也可以是由多种主受力型式组合。受力较复杂的结构对人视觉冲击较大。厦门现实情况因简单的桥型建设较多,感觉桥型样式单调,亮点不足,与厦门的风景园林城市不匹配。

1 梁式人行天桥造价合理,施工便捷,是目前厦门最为常见的桥型,也因此造成人行天桥单调乏味,缺少创新的现状。近几年来,市政园林局也牵头组织对现有天桥进行垂直绿化提升改造,以期改善景观效果,但由于结构自身特点,为满足人行舒适度,梁高与跨径比较大,较难体现结构的轻盈、多样,因此较难实质性改变景观效果。 实桥案例:

(a)湖滨中路体育路口天桥 (b) 镇海路人行天桥

2 桁架桥属于梁桥一种,其跨越能力大,便于设置顶棚,较适

26 26

用于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天桥行走面以下结构较薄,对桥下空间影响较小。厦门连接SM一、二期的天桥便采用此型式,天桥通过建筑处理,设置自动扶梯,较好地与周边环境协调,使用功能、舒适度、及景观效果大大提升。奥地利维也纳的Lugner天桥连接购物中心与Gurtel大道,从地铁站出来的行人,沿自动扶梯到平台再达购物中心,通过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建筑,行成一条强大的行人轴,体现城市枢纽的繁忙,也成为该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实桥案例:

(a)厦门SM商业广场人行天桥 (b)奥地利Lugner人行天桥

3 拱桥受限于地基条件及路幅宽度等因素,在厦门较为少见,在人行天桥中,较多采用中承式钢管拱桥,跨越能力强,景观造型较好。 实桥案例:

(a) 仙岳村人行天桥 (b)明发广场人行天桥

27 27

4 斜拉人行桥在厦门较为少见,厦大白城天桥位于景区,主要服务于厦大及白城海滩的游客,景观效果较好。拉德维萨人行桥采用单侧布索斜拉,营造独特的景观效果。 实桥案例:

(a)厦大白城天桥 (b)拉德维萨人行桥 5 悬索桥用于城市人行天桥较为少见,一般可用于跨山谷、水系的景观桥或架设在路幅宽的城市地标性建筑。 实桥案例:

(a)宝鸡渭河索桥 (b) 瑞士湾人行桥

28 28

5 附属设施

5.1.1 设计引用元素

附属设施建筑设计风格所体现的厦门地方特点主要可考虑以下几种风格元素:

① 白鹭元素:厦门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可以以白鹭为设计理念进行具体的设计构思。

② 海洋:厦门对外界的影响最深刻的主要是蔚蓝的天空和蓝的海洋,以海洋元素来统一天桥的色彩感。

③ 厦门最具特色的闽南古厝为设计方向,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29 29

根据不同地区或周围特色型建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跟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例如:环岛路曾厝垵的“渔桥”,采用流畅的线形和“鱼肚”式设计,看上去“鱼”感十足,又像是传统渔船的结构,与曾厝垵周边百年渔村的历史相呼应,充分体现曾厝垵挖掘渔村文化,有利扩展渔村旅游文化。

30 30

5.2.1铺装材料:广场砖、花岗岩、防腐木、塑木、彩色陶瓷粒骨料,材料选择应从新型环保、耐磨防滑、行走质感舒适、管养方便等角度综合选择考虑。

(a)广场砖(普遍适用)

(b)花岗岩(耐磨,质感好)

(c)防腐木(根据景观需求可考虑) (d) 彩色陶瓷颗粒骨料(易造型,色彩艳丽)

31 31

各种材料的特点无法一一罗列,设计者应掌握各种材料特点,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5.2.5 桥面铺装样式及色彩可结合桥梁桥型及周边环境进行合理设计:

样式: 效果:

C D F

32 32

A

B

E

5.4栏杆

5.4.1 栏杆材料可采用:不锈钢,铸钢,塑木,铁艺,树脂,玻璃钢等。

不锈钢 不锈钢+钢化玻璃 钢 铁艺

树脂 塑木 防腐木 玻璃钢

根据不同的桥型设计需采用的栏杆喷涂工艺也有所不同,常用于不锈钢和铸钢栏杆的工艺:烤漆(仿木纹、颜色),刷乳胶漆,喷真石漆等。

栏杆选择应用耐磨、抗衰老、易造型、经济型的材料和工艺。

烤漆(仿木纹) 刷乳胶漆 喷真石漆

5.5外部装饰

5.5.2 铝塑板易将湿气封闭在钢结构表面,不宜采用铝塑板包封。 5.5.4 在选择颜色上是以“蓝、白、灰”这三种颜色为主,让桥身感觉更轻盈,带给人们一个更加清爽的厦门。

33 33

各种配色RGB样式:

序号 A 图 案 名 称 碧天蓝 海 蓝 感

色块变化 蓝 白 灰蓝

RGB R:144 G:196 B:253 B 皓月白 R:255 G:255 B:255 C 星辰银 R:209 G:215 B:220 5.6 绿化

5.6.1 天桥设计应按《厦门市人行天桥、高架桥绿化建设与养护技术规范(暂行)》要求。具体绿化效果如下:

34 34

5.6.2 结合垂直绿化管养使用情况,宜采用花架形式,不宜采用花槽形式, 但垂直绿化应一体化设计,花架各构件应与天桥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a)花架式 (b)花槽式

5.6.3 通过对桥梁构件表面采用攀爬、固定及垂吊等方式形成立体绿化效果的设计,应注意不应对桥梁主体受力结构、耐久性及重要构件使用等(如支座)产生影响。道路建筑限界为道路上净高线和道路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线,垂直绿化不应不侵入道路道路限界影响通行安全和行车视距。

5.6.4绿化植被的选择应重点考虑光照,除三角梅外还可考虑采用马缨丹、云南黄素馨、软枝黄蝉等植物,这些植物普遍具有抗污染、抗病害、生长粗犷等特性, 而且花色鲜艳、花期长、有悬垂效果, 比较适宜作为桥面绿化整饰植物。在桥柱绿化植物中还可适当搭配常青藤、爬山虎、变色牵牛、炮仗花等植物。各种花草如下:

35 35

紫花三角梅 同安红三角梅 一品红

马樱丹 美女樱 爬山虎 常青藤

矮牵牛 大花百日草 孔雀草

鸡冠花 大花波斯菊 三色堇

万寿菊 一串红 金盏菊

36

36

5.7 顶棚

5.7.1顶棚造型可采用闽南式特色顶棚、桥体一体式、直立式顶棚、 拱形顶棚。 ① 闽南式特色顶棚

(a)象屿保税区桁架天桥效果图

(b)西郭架空步行系统意向效果图

② 桥体一体式顶棚

37 37

③ 直立简约式顶棚

④ 花型顶棚

38 38

5.8 无障碍设施

5.8.1商务中心区、重要公众场合区、特色建筑区等应考虑设置自动扶梯、垂直升降梯等设施。如厦门镇海路人行天桥(第一医院)可通过加装垂直升降梯满足赴院病患的无障碍通行需求。

可挂扣式升降平台无障碍设施在人行天桥上的使用如下图:

5.9 夜景照明

5.9.2为提升天桥夜景效果,要求需设置夜景的天桥,预埋管线应与天桥主体设计同步进行,统筹兼顾,避免后期增设,影响桥梁主体结构及白天景观效果。灯具及管线选型、颜色、安装位置、固定支架等应与天桥主体装饰相协调,灯具和管线宜隐蔽安装。

39 39

(a)未预留管线,明敷管线脱落 (b)电缆未统一敷设,线缆凌乱

5.9.3应注意桥面与梯道的照度水平,跨越有照明设施的人行天桥,通过调整天桥紧邻的常规照明能满足桥面照度时,可不另设功能性照明;避免夜景照明过于强烈,造成梯道眩光,梯道踏板与踢板应有明显的照度差,是避免行人下梯道时,由于眩光造成踩空。景区敞开的天桥不低于0.3cd/m2(≈5lx);商务中心、居住区及重要场合敞开的天桥不低于0.7 cd/m2(≈10lx);封闭式的天桥不低于2.2

2

cd/m(≈30lx)。

(a)梯道及桥面照度效果图 (b)梯道照度实景图

40 40

5.9.4天桥夜景照明设施应尽量设置于行人不易碰触的地方,灯具宜采用安全特低电压供电,线路保护应满足供电安全要求;由于天桥下方一般有行人及车辆通行,照明设施安装应牢固,要有相应的防坠落措施,如采用连接导线作为附加的防护措施,导线应能承受灯具的重量和坠落的冲击。大于5kg的灯具应有可靠的防坠落措施,悬挂安装时灯具或线缆的导体不应承受任何拉力。

5.9.5随着城市化发展,天桥夜景照明设施应能实现无人巡查、自动化管理,并适当考虑与当下热门的智慧城市照明系统连接,控制终端的通信可采用GPRS、专用无线电信号、光纤等传输方式。 5.9.6眩光干扰包括对使用天桥的行人和道路上的机动车道驾驶员的眩光干扰,不应将照明光源指向来车方向,避免对交通信指示信号灯和驾驶员产生不利影响。

41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