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1考试研究中心命制
2019-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原创卷03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必修1、2、3+选修1、3、4。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
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B.血缘观念的淡化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建立
2.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
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3.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唐太宗形象 出处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旧唐书》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王夫之 教育资源
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4.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
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壮大自耕农队伍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5.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冷印社仿刻
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 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 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 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
6.在古代的官民交易过程中,经常出现“亏损下民”甚至“强行夺买”的现象。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规
定:“宫禁中市物,视时估(根据市场实价估定的官方价格)率加十钱。”该规定说明明朝初年 A.政府采购具有强制性 B.政府注意规范市场运作 C.官营手工业日益衰落 D.政府掌控了市场的价格
7.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
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8.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
教育资源
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 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
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10.著名学者茅海建说:清朝的官员,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民国的官员。北京政府似乎
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内部人员没有太多的变化。……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自然有着生计的原因,但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这主要说明 A.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 B.民国建立犹如王朝更替 C.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
D.儒家忠义观念荡然无存
11.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
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种转变表明 A.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B.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十月革命影响扩大
12.个人肖像照片的兴盛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到宣统年间,大小城市都出现了照相馆。人们往往将照片题
记与赠送结合起来,以表达与传递情感。如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他用照片题诗寄给未婚妻江冬秀:“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传神入图画,凭汝寄相思。”这说明,近代照相技术的传入 A.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丰富了民众的交流方式 C.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观念
D.加快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13.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战时土地政策大纲》,其中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规定:“奖
励人民以土地呈献政府,并应没收汉奸土地,征收利用不良土地,依法分配于伤兵难民。”这主要说明
A.社会矛盾变化促使国民党调整土地政策 B.为解决伤兵难民土地问题政府调整政策 C.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D.国民政府致力于实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14.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图可知1843—19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1838—19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A.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B.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D.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15.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
教育资源
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16.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据此可知当时
A.人民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B.纠正了“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7.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
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18.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交易“不需要任何特殊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但
如果交易物有缺陷则必须宣明,否则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了罗马 A.强调商业道德B.尊重社会契约 C.提倡自由贸易D.遵循市场机制
19.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近代某科学家将天体、地球联系在一起,并放到整个宇宙体系中
进行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遵守一个定律,并运用数学推理予以证明。该科学家 A.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发现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C.系统说明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 D.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20.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
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教育资源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C.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21.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钢铁工厂创办资本只需几千英镑;20世纪初,英国
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这一变化 A.反映了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 B.体现了生产组织的与时俱进 C.体现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表明欧美放弃自由主义思想
22.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
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这反映了 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 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 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
23.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
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就达2680万吨。这一状况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能力 C.使得苏联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D.提高了美苏世界经济话语权
24.如图是U型微笑曲线,它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某种现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际产业分工趋于良性发展 B.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中游 C.国际经济新秩序重建任重道远 D.发展中国家处于曲线左上角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教育资源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学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奢华。天启《赣州府志》记载赣州的情况:“乃今凿朴为碉,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淫,转相幕效。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所谓“凿朴为蜩,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并评述英国的奢侈消费。(1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奢
侈消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中国 时间 世界 教育资源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美国确认从 尼克松访华,“文化大革命”结束,越南撤军,苏联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20世纪70年代 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苏联入侵阿富汗 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中共十20世纪80年代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发展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停滞,战略收缩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邓小平 东、西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欧盟成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20世纪90年代 立,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香港、澳门回归 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21世纪初 “9·11事件”爆发,欧元正式启用 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马匹奇缺,“将相或乘牛车”。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步兵抵御匈奴单于所
率的40万劲骑,结果大败求和。为了增加军马数量,西汉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中央主事为太仆,“掌
舆马”,京城附近有“天子六厩”,诸厩以下设置一系列养马职官。在边郡设六牧师苑令,主管河西六
郡军马。各酃国大都有掌管地方马政的官吏。文帝时期,规定养一匹战马,允许免三人服徭役。武帝时,官府借给百姓母马,让百姓繁育马匹,在边境畜牧,三年后归还,十匹马上交马驹一匹。西汉王朝在鼓励吏民养马之时,对处于生长期和使用最佳期的马匹禁止出境。为取得“汗血马”改良品种,汉武帝不惜派兵千里远征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西汉还从西域乌孙、康居等地引进良种马,使汉马“既杂胡马,马乃益壮”。经过长期的努力,出现了“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何平立《略论西汉马政与骑兵》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前期马政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马政改革的意义。(6分) 28.(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教育资源
材料 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德国又把目光转向了波兰,国际局势骤然紧张起来。英法虽仍对德国回心转意抱有幻想,但也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德国的真相,因而不得不认真考虑采取措施以抑制法西斯的进一步侵略,维护自身安全。英国统治集团中以丘吉尔、艾登为首的“反绥靖派”强烈要求政府与苏联携手,一起挫败希特勒的狂妄野心,苏联领导人对英国的联合想法表现了积极态度,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试探之后,从1939年4月中旬开始接触,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马拉松谈判,但结果会谈没有成功,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摘编自孙旗红《苏联与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失败的影响。(6分) 29.(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元济,浙江海盐人,出身书香门弟,早年热心维新运动。他认为:“夫以数千年之古国,一旦欲效法欧美,变易一切,诚非易事”,“今之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科举不改,转移难望。”1897年,张元济创办了通艺学堂,宗旨有三:一、“国子之教六艺是职,艺可从政,渊源圣门,故此学堂名曰通艺。”二、“欲开风气,必先首善;以宏造就,必资儒流,故此学堂设于京师,以待缙绅与其子弟有志于此者。”三、“欧美励学,新理日出,未知未能,取资宜博,故此学堂专讲泰西诸种实学。”这种识见,在当时急躁鼓荡的社会运动中不为时人所重,但以后的历史证明了它的价值。戊戌狂澜一夜平息,蔡元培有所领悟,他说:“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继而甫下绍兴办学,并由此而萌发了“教育救国”的信念。
——摘编自《张元济的文化教育情结》
(1)根据材料,概括张元济维新运动期间的教育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元济的教育主张。(7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