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体:指宋初模仿唐贾岛、姚和诗风的一个诗人群体。其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经惠崇为代表的“九僧”。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和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注重五律。但内容贫乏,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折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
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体诗的题材范围狭窄,主要有怀古咏史、咏物、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三类,思想内容贫乏,缺乏生活气息。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艺术特色。他们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作诗大多对仗工稳,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其成就高于白体、晚唐体,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江西诗派: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刊出诗集,因之得名。代表作家:以杜甫为祖,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20多名诗人。其诗强调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江西诗派是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元杂剧:是元代人将宋杂剧、金院本和金诸宫调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又吸收了唐以前的种种戏曲元素,最后创造出元杂剧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
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辛派词人:与辛弃疾同时或稍晚的许多词人受到辛词的影响,其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等,都与辛词相似,文学史上称为辛派词人。代表词人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易安体: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上。她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因其号为“易安居士”而得名“易安体”。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晃补之
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位诗人。
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诗派,因陈起为之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派成员混杂,诗歌内容大多是歌功颂德或吧穷嗟卑,空洞无聊,辞意俱落俗套,艺术上相当粗糙。但也有些描写农民及城市贫民的悲惨处境的作品,相当感人。他们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代表人物为刘克庄、戴复古与方岳。
王荆公体:主要是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有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储蓄深婉。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这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得归的倾向;可
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又称南宋四大家。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独具面目的诗体,因其字诚斋而得名。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想象新奇、语言通俗、风格圆活,以绝句最为出色。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在限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所描写的事物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加以表述。但由于他刻意追求风格的独特,也产生了粗率浅俗、不耐咀嚼的缺点。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兴起的文学革新运动。北宋初年,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推崇韩愈白居易、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淫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了革新。欧阳修、苏轼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代表人物还有王禹偁、范仲淹、梅尧臣、王安石、黄庭坚、秦观等。理论上,他们主张诗文应有美刺,利于风教,十分重视赞歌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强调道对文的作用,实际是指出文学应反映社会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提倡简朴平易的文风。
二晏:北宋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都擅长以小令表现男女恋情的婉约词,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称为“二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
花间派: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代表词人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牛峤等。他们的词风大体相似,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二窗”,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周密。吴文英号梦窗。有《梦窗集》,周密号草窗有《草窗集》,吴、周词字句工丽,音调和谐,风格相近,同是格律派重要词人,因以并称。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舞,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和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味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 了大批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期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