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楼梦》中的园林艺术

2020-08-23 来源:汇意旅游网
浅论《红楼梦》中的园林艺术

杨 明

摘 要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我国园林建造艺术的总结,代表着园林的最高成就,极具古典园林特色的大观园,兼具园林艺术之美与园林建筑的极佳意境,是一座具有现实意义的美轮美奂的“文笔园林”,大观园寄寓着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和审美价值。

本文以《红楼梦》大观园为背景,综合分析了大观园与清代园林的关系与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总结《红楼梦》中古典园林的园林要素和造园手法以及书中人物的典型性格与其所居住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对现代古典园林的营造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红楼梦;古典园林;大观园

目 录

前言 ·········································································································· 1 1.清代园林与大观园 ··················································································· 2 2.大观园的原型与寓意 ················································································ 3 3.大观园的园林艺术 ··················································································· 5 3.1 相地与建造 ························································································ 5 3.2 造园要素的精妙配置 ············································································ 6

3.2.1 大观园的筑山 ·············································································· 6 3.2.2 大观园的理水 ·············································································· 6 3.2.3 大观园的植物配置 ········································································ 7 3.2.4 大观园的建筑 ·············································································· 8 3.3 造园手法与巧妙布局 ············································································ 9

3.3.1 大观园的精巧布局 ········································································ 9 3.3.2 大观园匾额楹联 ··········································································· 10 3.3.3 大观园的笔下借景 ········································································ 10 4.大观园园林的人格化 ················································································ 12 4.1 潇湘馆与黛玉 ····················································································· 12 4.2 蘅芜院与宝钗 ····················································································· 13 4.3 秋爽斋与探春 ····················································································· 13 4.4 稻香村与李纨 ····················································································· 14 4.5 怡红院与宝玉 ····················································································· 15 5.大观园的当今意义 ··················································································· 17 结束语 ······································································································· 19 参考文献 ···································································································· 20

前 言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文人曹雪芹的经典作品,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它对于当时的文史哲理、琴棋书画、工艺美术、服饰宴饮、保健医药、园林建筑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精确的描写。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中曹雪芹花费了大量笔墨塑造一个纸上园林——大观园。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平台。虽然是作者在现实园林基础上想象的纸上园林,但是却没有超越现实生活中营造的可能性。它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它是虚幻的,但更是现实的。大观园的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

之所以要写大观园是因为对于《红楼梦》的喜爱,对书中的大观园印象深刻,且书中景点描绘之细致,园林布景之精美,丝毫不亚于游览真实的古典园林。当我翻开《红楼梦》细细玩味时,不禁惊叹于曹雪芹的“造园”理念与审美情趣。它虽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古典园林,但是却比现实中的任何一座园林更典型、更美妙、更理想。

本文通过查阅《红楼梦》有关资料,古典园林与建筑及植物的资料,就《红楼梦》的园林艺术、大观园的景观和地理位置、以及大观园对现代古典园林营造的意义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1

1.清代园林与大观园

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堆山理水等艺术手段改造地形,以种植花草树木、建造厅堂楼阁、园路等方式改变地貌,形成具有审美功能的自然环境以及可以代替自然的人造环境。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有截然相反的构成,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它融合了建筑、绘画、园艺、楹联、书法……绚烂夺目的各种综合艺术的花朵,经理了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和美学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亦是中国传统文

[1]

化中不能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秦汉确立了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展示皇权的威严、显赫和满足皇帝的游玩享乐,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如上林苑、建章宫等,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外,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赏乐之功能。以诗入画、因画成景,诗歌、绘画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至宋代文人园林兴盛,文人造园的思想与意境进一步成熟,逐渐成为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园林的主流,并影响到皇家园林等其他园林类型的设计和建造,古典园林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

明末吴江人计成所著《园冶》问世。是有关造园学珍贵的文献,它反映了当时的园林面貌和造园艺术水平,而且一直对后世造园有指导意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的大观园也极有可能是根据这些理论来构建的。康熙年杰出的造园家张南垣父子,更是园林史上的大家,不仅在苏州等南方园林中有他们的叠山,北京亦有。《红楼梦》中营建大观园的“山子野”应该就有张氏父子的影子。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这有我们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所证明。《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因为明清两代中国园林艺术的全盛时期,包括私家园林、皇家园林,造园理论的成熟,造园大师的出现,才能够在曹雪芹的笔下构造了一个大观园。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史上。《红楼梦》是描写园林最出色的作品。它对于我们研究清代园林的营造设计提供了活生生的标本。《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不仅是当时造园艺术的总结,还寄托着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和审美价值。

2

2.大观园的原型与寓意

什么是大观园的生活原型,不少红学家作过探讨,似乎也找到大观园中景色的蛛丝马迹,但又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于大观园的园林建筑艺术,以及作为其原形的素材、地点等的研究,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就有很多记载、传闻、调查和研究。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哪里,一直令人迷惑不解。书中多次提到“金陵”、“石头城”、“京都”、“长安城”等地名,或明或暗,虚虚实实的模糊点出了“南京”、“北京”。正是书中南京、北京的模糊性,大观园的原型才有了南京随园(今南京乌龙潭)说(图2.1);江宁织造府署西花园说;苏州拙政园说;北京恭王府花园说等等。

图2.1 南京随园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曹雪芹可能把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作为素材写进去,全书充满了

作者的艺术虚构和创造。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红楼梦》中最主要的景点怡红院就是以扬州水竹居作蓝本的。应该说,曹雪芹的大观园取扬州的风景点这是很可能的,“扬州旧梦久已觉”(敦敏)。曹雪芹的幼年、少年都随先祖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居住,扬州又有“春风十里扬州路”之称,江南园林不会不给他影响。

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指出过:“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是虚构,亦有作者曾见之实物。是实物,又有作者之虚构。其所以迷惑作者正在此。”大观园就是作者在所见园林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综合。大观园远远超过了一般私家园林的布局和规模,而且具有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度。曹雪芹极有可能看过当时刊刻

[2]

的《圆明园四十景》。

曹雪芹从现实中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取材,经过想象艺术地创造了一处人间罕见的园林大观园,然而这也并不是毫无用心,仅仅为了好看,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是全书的总纲,太虚环境虽然子虚乌有,却是大观园投射在人间的虚影。我们可以从书中和脂批中得到证明,书中第十七回,宝玉、贾政题大观园联额:“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

3

月日的事了【庚辰双行夹批: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 [3]

大观园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与外隔绝的世界,是情的世界、美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大观园破坏和幻灭,也就是他情的幻灭、理想的幻灭。

4

3.大观园的园林艺术

3.1 相地与建造

《红楼梦》第十六回开始提到要相地,曹雪芹借贾琏之口提出,贾府的省亲别墅并不像吴贵妃父亲那样在郊外选地(在空地上建设是相对容易的),像贾府这样现成的地方,而且有一定限制的地方要建一个省亲别墅是相当困难的。

【第十六回】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造也容易,若采置别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次早贾琏起来,见过贾赦贾政,便往宁府中来,合同老管事的人等,并几位世交门下清客相公,审察两府地方,缮画省亲殿宇,一面察度办理人丁。自此后,各行匠役齐集,金银铜锡以及土木砖瓦之物,搬运移送不歇。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

[3]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图3.1 大观园图

这是一个又省钱又省力,便于构景游玩,便于省亲的一个设计思想,中国造园理论在

5

布局上,必须有山有水,山是园林的骨,水是园林的命脉,建造园林需要山和水,尤其是水,山无天然山还可用土、石堆筑,但无天然水源,虽挖地三丈也不成池沼。无山无景观,无水无生气,所以。大观园也首先注意到了“水”,说“会芳园本是从北墙下引来的一脉活水,亦无烦再引”,且置“沁芳闸”控制水量。在这里,“近宅”,既便元妃之省亲,又避贾母外出之劳,利用旧有水源,以及山石花卉,更是一举两得之事,“相地”是建园的第一步,是园林建筑的基础,大观园是成功的。(图3.1)

3.2 造园要素的精妙配置

3.2.1 大观园的筑山

曹雪芹对山石的处理主要有翠嶂(图3.2)、大主山、芦港及蘅芜院的穿墙山石。翠嶂石多土少,入门设山石掩映,是普遍的手法挡住入者的视线,增加入口处的空间层次;萝港石洞是一座由怪石堆起来的大假山石洞,此石洞是水洞,“沁芳溪”穿洞而过,洞可过船。另一大类就是土山,即堆土而成的丘陵。这些山主要集中在园

图3.2 曲径通幽

的北部,其所分之脉向东西两侧向南延伸到园的各处。这些山中有位于“省亲别墅”北的大主山,所分之脉向西穿蘅芜苑的院墙,其中怡红院后有山,稻香村旁有山,还有一组赏月建筑“凸碧山庄”就建在一座小山的山脊之上。

3.2.2 大观园的理水

大观园的水系比较简单,但比“假山丰富”。从第十七回贾珍的叙述中点明,“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这段话为我们解释大观园的水源头是从会芳园的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引到大观园东北角的沁芳闸桥处,通过闸口提高水位,然后水再从东北向西流,流过萝港石洞,再流到稻香村,在稻香村处分出一股水流,这股支流流到西南方向。最后主流与支流在怡红院的后院处汇合成一股水流,从怡红院附近的大观园院墙处流出去,这就是大观园水系的总体情况。总观《红楼梦》并未见有中心大湖式的水系布置,所见只有“溪”、“河”、“池”等语,可知大观园中并没有巨大的水面,只有小小的河流经过。河流在流经过程中,河面时宽时窄,形成不同的水池。园中建筑不少是依河临

6

池而建,如紫菱洲临水而建,滴翠亭、藕香榭建在水池中,凹晶溪馆供赏月、芦雪庵为赏雪等等不一而足。

3.2.3 大观园的植物配置

植物是园林各种要素中的有生命之物,有了植物园林才能生机盎然。植物既是园林景观的主角,又是其他景致不可缺少的陪衬。芳草青青、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不仅可以装点园林景观,美化环境,还能够让人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陶冶情操。

《红楼梦》书中总计谈到237种植物,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及海岸、海中植物,所以大观园是南北各地园林的综合体,是作者塑造的理想花园,在现实中未必能找得

[4]

到。

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因人设置、因景设置植物,以不同的植物烘托人物的性格,塑造环境,烘托气氛。在古典文学传统中,草木都是有灵的,与人的精神是相通的。晴雯去世,那年春天怡红院阶下的一株海棠无缘无故死了半边,宝玉觉得那就是个预兆,他说:“不但草木,凡天下有情有理的东西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宝玉别号怡红公子,住在怡红院,那怡红院名字的来历就是阶下的海棠与芭蕉构成的“怡红快绿”图(图3.3),好一幅怡然富贵的气派;而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株仙草,她所住的潇湘馆里满院翠竹;薛宝钗住的蘅芜院则是爬藤香草,她本人是一枝“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白牡丹。

图3.3 怡红快绿

《红楼梦》中为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配以各具特色的植物,例如龄官画“蔷”,配以蔷薇架;秋天螃蟹宴而配以菊花;诗社吟诗配以海棠;湘云醉酒则配以芍药花;晴雯病逝而化身为芙蓉花神等等。由此可见,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真正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中

7

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总之,我们想到书中的人物形象时,马上会有植物的形象出现在眼前,比如宝琴的踏雪红梅、湘云的醉卧芍药、龄官的蔷薇架下……

3.2.4 大观园的建筑

园林中的建筑设计是园林内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观园集中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大成,若以休闲为主的要淡雅、简为主。如果以行礼、宴会来讲要浓丽、繁为主。曹雪芹设计的大观中的各族建筑,处处都布置得宜、各适其用。尤其是人物的居住的场所都是切人切景的符合人物在书中需要的,符合园林艺术曲折多变的需要。

大观园是省亲别墅,原是为元春省亲之用,必须严格安装皇家制度来建造,体现出皇妃之尊,又要营建出一座真正的合乎造园艺术的园林。因此,曹雪芹使用了分割的办法,在大观园设计了一座迎接元妃的龙蟠螭护,玲珑凿就的“省亲别院”的玉石牌坊,更有一组气势宏伟的“大观楼”,它们都是崇阁巍峨,层楼高起,精雕细琢的构筑,是一组体现了皇家体制的建筑群。另外园林建筑必须能够给人提供居住和游览的方便,亦是园林美的一部分,观园中其余散处的各个建筑,亭、台、楼、榭无不为观赏四时景色,对使用的功能价值作了精确合理的布置,宜亭则亭,宜榭则榭,芦雪庵中可烹鹿赏雪,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临窗,左右有回廊,可赏水景。潇湘馆则是一座园中之园,淡雅幽静。这种大园套小园的园林中的常见手法。

在大观园还有一组最令人叹赏的建筑景观,为曹雪芹别出心裁创造的两个建筑,凸碧山庄、凹晶溪馆,名字奇,布局巧妙,匠心独运。此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均是为了赏月而设计。“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

图3.4 凹晶溪馆

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种上下、明暗、高矮、山水的对比手法,引出了林黛玉、史湘云联句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图3.4)。

上面已经说过,园中几个重要的景点是沿河而设,而跨河的交通联系

8

图3.5 沁芳桥

是桥。大观园中的桥并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沁芳桥了(图3.5)。这座桥位于交通要道上,宝黛互往,均要经过这座桥。沁芳亭桥是一座亭桥,即桥上建亭。此外在从怡红院到蘅芜苑,到稻香村的路径上,有一座桥名为“蜂腰桥”;从怡红院到潇湘馆的路上,有一桥名“翠烟桥”。还有就是有的建筑本身也带有桥,如藕香榭有竹桥暗接,滴翠亭有曲桥相连。大观园中的建筑曲折复杂、随意多变,但是如果我们抓住了“沁芳溪”这一“水”的骨架,那么就豁然明了了。从周汝昌先生对于大观园理解中看出。“大观园的一切池、台、馆、泉、石、林、塘,皆以沁芳溪为大脉络而盘旋布置。”

3.3 造园手法与巧妙布局

3.3.1 大观园的精巧布局

大观园的总体布局是自由放纵的,有平坦宽阔之大道,也有曲折多姿的小径,如果我们循路而行,将是异彩粉呈、目不暇接。各景区的连接,表现了掩映、曲折、开闭的手法。到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图3.6)。在第十七回中游大观园的一段叙述,“只见正门五间……迎门一带翠嶂……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笼葱……再进数步……俯而视之……于是出亭过池……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倏尔青山斜阻……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转过山

图3.6 大观园布局 9

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湲”。这些景色之人目,都在“一抬头”“一转身”之间,不停地有所发现。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天然图画”,令人赞叹。曹雪芹能在组景、布局上做到如此纯熟精巧,深合古典园林移步换景之妙,试想要具有何等造

[5]园艺术修养。

3.3.2 大观园匾额楹联

匾额和对联既是诗文与造园艺术最直接的结合而表现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也是

[6]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

《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评大观园时说:“这匾额对联倒是一件难事。论理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睹其景,大约亦必不肯妄拟;若直待贵妃游幸过再请题,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匾额楹联对在园林中的重要性,给园林增添无限的光彩和情趣。

明末清初的戏曲家、造园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蕉叶联、此君联、碑文额、

[7]手卷额、册页匾、需白匾等几种特殊的,富有艺术性的匾额形式。

匾额楹联不但能点缀堂榭,装饰门墙,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丰富了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

大观园中的匾额楹联极多,题写在不同的材质上,大都精炼准确。如大观园的翠嶂处有一块“镜面白石”,后提上“曲径通幽”;“稻香村”则题在路边的“石碣”上(图3.7)。

图3.7 “稻香村”石碣

3.3.3 大观园的笔下借景

借景就是将园林之外的景观通过一定的方法借入园内,让人在园内欣赏到园外之景,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收无限于有限中。一切名园胜地的营建者都善于巧妙地把园外美

10

景借入园来。现存的林园都善于巧妙的把园外的景借至园内,像颐和园中的西堤,西堤以外便不是园中,但是玉泉山的景,西堤以外的稻田、水田都借至园中,已不是园内,但仍似在园中(图3.8)。

图3.8 颐和园借景玉泉山

大观园既是一所宅园,无远山近景可借。但是曹雪芹别出心裁巧妙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来,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新的“借景”方法,以文学艺术手段来表现景色,使园景与人的心情互相补充来达到借景的目的,人、形、动、静、色彩俱可借。各种具象的禽、鸟、鱼、鹤等等。各种声音如琴、笛、丝竹、流水、风声成了一副非常优美

[1]动听的交响乐。

应时而借,随四时天地借到无穷的景物,天文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的景观。书中如第四十九回宝玉赴芦雪庵诗会时路中所见的“白雪红梅、琉璃世界”(图3.9);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赏月联句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曹雪芹尤其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来衬托景色,使情景交融。如第三十八回黛玉钓鱼,宝钗掐蕊,探春、李纨、惜春柳荫观鸥鹭,迎春花下看茉莉花,把这几个美人组在如此美景之中,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便如诗人所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图3.9 白雪红梅、琉璃世界

[8]

他们既是美景的承受者,又好似构

成美景不可分割的部分,园中的景和园中的人相映成辉。

11

4.大观园园林的人格化

园林为人所建,供人所用,这就必须反映出人的一切,其中包含人的思想感情。大观园作为艺术形象的园林,更是注意让它映射着人,作用着人,曹雪芹为了加深读者对大观园诸钗的印象,于是尽力描写了他们居住的院落。最突出的有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蘅芜院、秋爽斋。描写的内容包括院外的情形,门内的庭院、房舍,还有室内布置、匾额楹联,分别表现各个院落的特色,用以象征主人的个性,正合乎“一个人的房子即是他自己的一种延伸”的理论。

书中第二十三回,曹雪芹假借元妃自编大观园题咏,唯恐因贾政敬谨封锁而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下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这样众姐妹皆入园居住,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脂砚斋批“大观园原系十二钗栖止之所,然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再用元春之命以安诸艳,不见一丝扭捻”。曹雪芹因人设园,大观园内重要的厅堂楼榭的设置安排无不与主人性格匹配,为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4.1 潇湘馆与黛玉

书中第十七回描写潇湘馆: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

[3]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宝玉为大观园题对额时说:“这是第一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题了“有凤来仪”,元春赐名“潇湘馆”。(图4.1)

此处清静幽雅,这样的雅居是曹雪芹专门为黛玉设置的,也惟有清高脱俗的黛玉堪居此地。元春命众姐妹和宝玉搬进大观

图4.1 潇湘馆

12

园去住,当宝玉问黛玉住哪一处时,黛玉笑答到:\"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这即是黛玉本人的内心写照。

黛玉“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在诸钗中才情最高,唯独自怨自嗟,也因此惹人怜爱。小说中宝玉与她已有木石前盟,潇湘馆粉垣围墙,院内苍苔小路、细水游廊、竹影斑驳,后院的芭蕉、梨花都是白绿色调相配,隐含了黛玉绛珠仙草的神话自喻。甚至连黛玉爱哭的秉性,都连上了湘妃竹的典故。难怪脂砚斋也说:“此方可为颦儿之居。”

4.2 蘅芜院与宝钗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是这样描写蘅芜苑的:

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这一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缝,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曲,

[3]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蘅芜苑的外部环境,先是清谈,再是繁花似锦,正如这里的主人宝钗的性格。初看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大家闺秀,走近了,时间长了,才发现她博学多才、心胸开阔、谦和宽容、与人为善,让人不能不喜欢她。大观园中从丫头到小姐、在到王夫人、贾母等长辈,没有不喜欢宝钗的,没有不夸奖她好的,也没有不愿意和她亲近的。宝钗就犹如这些奇花异草,依靠自身的馥郁香气,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喜爱。

蘅芜苑的内部环境,如“雪洞一般”。这朴素的房间就像宝钗的内心世界,不招人眼,不动声色,早熟懂事,冷静沉着。在大观园和贾府,她冷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为人处事十分内敛,不事张扬,以免引起别人的关注,与上上下下的人都处的圆融和谐,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并善于自我保护,让人无懈可击,无可挑剔。

4.3 秋爽斋与探春

《红楼梦》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秋爽斋的外部环境,只是通过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进行了间接的描写。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宝玉道:“居士主子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

13

桐芭蕉尽有,或指桐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3]众人都道别致有趣。

秋爽斋的房子不隔断,器具绰大,字画淡雅,菊花清逸,色调以朴素为主,这一切都反映出她“阔朗”的性格。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从不小肚鸡肠,有君子之风。

探春公正无私,做事果断干练。她虽具有男子的才气、潇洒的性情、成就事业的志向,却生为女儿身。然而不幸的是她生不逢时,正是她们这个大家族走向没落的末世。因此,尽管心志奇高,却有才无处使,只能压抑自己,无可奈何地卧听窗前院后的雨打芭蕉声,风剪梧桐声,正是“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芭蕉、梧桐是秋季两种突出的花木,“秋爽斋”的命名也是源于它们的。秋爽斋的典型环境既寓含着探春的阔朗磊落,又渲染出悲秋的意味,反映出探春性格的复杂,命运的不幸,也就如其判词所说的那样。

4.4 稻香村与李纨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好屋。外面却是!桑、榆、槿、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

[3]际。

稻香村为李纵所住,在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是太过奢华,但是唯有稻香村却不同一般,其他地方都是绿窗油壁,此处却是“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其他地方都是名贵花木,此处除“儿百枝杏花,如喷花蒸霞一般”外,都是“桑、榆、槿、各色树稚新条。”“佳疏菜花,一望无际”;其他地方都是鹦哥乔凤,“此处竟不必养别样雀鸟,只养些鹅、鸭、鸡之类,才相称。”这种“柴门临水稻花香”安排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是何等不和谐啊!这不是作者的错,而是有意为也,曹雪芹暗中为李纵叹息,居住在这里的李纨就像固守土地的农民,安分守己、与世无争,“以纺绩井臼为要”,自己也“惟知侍亲养子”,在充满矛盾的纠葛的贾府中,她总是置身事外,犹如局外人。她在稻香村中度过平平淡淡,无是无非,无灾无难,凄苦悲凉的一生。(图4.2)

14

图4.2 稻香村

4.5 怡红院与宝玉

以上各个院落都是“女儿”的住所,怡红院却是诸艳之冠宝玉的住所,显示出另一番景象。

第十七回贾政、宝玉游览大观园时,来到怡红院:

说着,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贾政与众人进去。一入门,两边俱是游廊相接,院中点缀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众人赞到:“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贾政道:“这叫作‘女儿海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国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众人笑道:“然虽不经,如何此名竟传久了?”宝玉道:“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蕴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宝玉道:“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

[3]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院内尚有几点山石、一边植芭蕉、一边植海棠,仙鹤及回廊挂笼的珍禽异鸟,《红楼梦》对怡红院的环境的描写都刻画了宝玉的女性化和富贵气。(图4.3)

15

宝玉从小就生活在女儿堆里,怡红院的屋内的多层隔饰、陈设、大镜、床帐都显示了他行为性情的脂粉气。难怪刘姥姥误入怡红院也以为进了“绣房”。但宝玉的这种脂粉气并不是一般的怜香惜玉,而是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在他心中,女儿是干净、美好的,男子是浊臭、丑恶的,女儿世界则是未受男人污染的纯真自然的天地。因此,他爱纯洁的女儿,对她们温文尔雅,体贴入微。这种爱超越了当时尊卑贵贱分明的封建等级制度,如他平等对待晴雯等丫头,尊重她们,关心她们。这种爱与传统的价值观相矛盾,是为贾政等封建卫道士所不能理解和容忍的。

此外,怡红院满屋流光溢彩,富贵堂皇,体现出宝

玉的安享富贵和平庸俗气。他毕竟出生在\"诗礼簪缨之族\",具有贵族公子的一些缺点和习气,如常常与柳湘莲、薛蟠等人混在一起,不学无述,无所事事。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诗社时,宝钗对他有过精辟的评价:\"还是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

[2]闲人'也罢了。\"此言可算是对宝玉的定评。

图4.3 怡红院

16

5.大观园的当今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状况下,主要在私家园林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它大多营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大环境的影响较小(大观园便是典型的封闭园)。而其中表现的自然写意手法与传统建筑十分融洽,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这些与现代人相距甚远的生活方式。是使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人们已被浓浓的时尚所吸引,开放的城市空间、繁华的都市景象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和喜爱。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和城市生活的日益繁杂,却越发重视精神上的平和与满足。人们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少人使用。而此时传统古典园林所拥有的古典艺术及传统文化又被人们重新的认同,传统的古典园林不仅影响着整个现代化城市的景观设计,而且成为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家园。

“大观园”是曹雪芹以文学语言塑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园林,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古典艺术追求正是古典园林的完美代表,无轮从造园设计思想、建筑布局、景点设置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描述,如此全面地、完整地、精确地描写,以致可以按此设计营建一座现实的园林。并且为古典园林的现代营造开拓思路。虽然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面临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正是现代城市的需求。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了自己的人文、地域、哲学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自然一直是园林创作的素材,西方传统的规则式园林认为自然是不完美的,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完美。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更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2/3,在“山”、“水”文化和古代哲学的影响下古人师法自然,在任意空间中表现自然山水之势。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的高度是难以逾越的,应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诗画意境

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最初都是由建筑师设计,习惯于用建筑设计的手法营造园林。18世纪,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英国造园艺术开始追求自然,并领导了欧洲造园艺术的潮

17

流,开创了风景式园林。而中国古典园林是从唐代造园的“诗画互渗”,宋代“范山摹水”一脉相承发展来的,更善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运用匾额、石刻等方法使欣赏者从眼前的物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适宜的人居环境

园林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人居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十分注重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而风水中西北叠山、东南理水的原则,就有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上吹过,凉爽宜人的目的。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园林的地形、水系、植物、材料等元素的处理。有效地改善了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为人提供更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巧于因借的视域扩展

借景不仅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和景观的深度,而且沟通了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同时使园林景观与城市和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此外,巧于因借还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设计,恰恰是将代表现代城市文明的高楼作为借景的对象。

空间的序列,景区的串联

中国古典园林多建造在城市环境之中,在园外的人工环境与园内的“自然”山水之间,需要营造出一系列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性空间。而园林在游赏过程中便如戏剧一般也有起、序、转折、高潮。无论是园内与园外空间的关系还是园内不同空间的组合都要借助空间处理的手法,开放、封闭、曲折,以增加园林空间层次,丰富空间景观。

惟有营造出既符合都市特征,又满足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才能使古典园林的现代营造真正的发展与成熟。

18

结 语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天才作家曹雪芹的天才创造,他集诗人、画家、造园家于一身,继承古典园林的理论,创造了一座融合我国古代文学、绘画、建筑、园林的精美艺术品。为我们创造的一个纸上园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清代中国园造园鼎盛时期的园林。曹雪芹以造园艺术家的高超技术创造出来的一个“大观园”,它全面反映了我国明清时代的造园理论、造园艺术、造园手法,以致可以而且已通用到造园的实践中去。北京、上海、南京都有以大观园为名的公园。我们在各处古典名园游玩中也会不自觉的想到《红楼梦》中的各种造园手法。

感谢曹雪芹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巨作《红楼梦》和一座寄托了他的艺术的美学和人生的理想的永远不会毁灭的大观园。

19

参考文献

[1]顾平旦编.大观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 [2]任明华著.红楼园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

[3](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3. [4]潘富俊 著.红楼梦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8.

[5]关华山 著.《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4. [6]周维权 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8. [7](清)李渔.闲情偶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6.

[8](明)计成 著 赵浓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 [9]高大伟,范贻光 主编.皇家园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 [10]蔡义江 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10 . [11]童寯 著.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2. [12]佘志超 著.细说中国园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 [13]周汝昌 著.红楼梦的真故事[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6.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