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答案解析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答案】C
A、铁水铸成锅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解析】属于物理变化;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积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考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答案】B
【解析】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3.【答案】A
【解析】A、鉴别硬水与软水可用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A说法正确;B、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故B说法错误;C、在化学反应中,燃烧放出热量,其他的一些类型的反应,如金属与酸反应,酸碱中和也放出热量,故C说法错误;D、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而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D说法错误;故选A。
【考点】硬水与软水,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4.【答案】A
【解析】A、由于氧气有氧化性,可以将生铁炼成钢,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A错误;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大理石,故B正确;C、Ti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于制造人造骨骼,正确;D、浓硫酸可作干燥剂,因为它具有吸水性,故说法正确;故选A。
1 / 6
【考点】氧气的用途,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5.【答案】B
【解析】①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氮分子可表示为:2N2;故正确;②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臭氧分子表示为:O3;故错误;③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表示硫离子,其符号为:S2;故错误;④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铁离子可表示为:2Fe3;故正确; ⑤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其符号为:Ag;故正确;⑥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2价的镁元素,故可表示为Mg;故错误;故选B。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6.【答案】D
【解析】A、根据所含元素种类的多少,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二者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B、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失去氧的是还原反应,故二者不是并列关系,故错误;C、化学肥料包含复合肥料,二者是包含关系,故错误;D、酸溶液属于酸性溶液,酸性溶液中除了酸溶液还包括不属于酸,但显酸性的溶液,故二者是包含关系,故正确;故选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酸的化学性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 7.【答案】C
【解析】A、若M、N、P、Q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则该反应前分子的数目为1+2=3,反应后分子的数目为1+2=3,故正确;B、M、N、P、Q有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碳酸钠和水,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含有氧元素,故正确;C、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虽然都是化合物,但生成物都是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错误;D、
2M2N设M、N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x、y,则
P2Q ,故D正确。
x 2y16g 64gx:2y=16g:64gx:y=1:2【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8.【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铜银的废料在空气中熔炼时,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硫酸铜、硫酸铝与加入的氢氧化钠反应分别生成了氢氧化铜、氢氧化铝沉淀和硫酸钠,在煮沸时,
2 / 6
氢氧化铜分解生成了氧化铜和水,所以过滤时得到的溶液C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固体B的主要成分是
Al(OH)3和CuO,固体B在惰性气体中煅烧得到了CuAlO2。所以:A、由工艺流程图可知,操作Ⅰ和操作
Ⅱ都是固液分离,操作名称是过滤,故A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C的主要成分是Na2SO4,故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固体B的主要成分是Al(OH)3和CuO,故C错误;D、由工艺流程图可知,该生产流程所得的主要产品是Ag和CuAlO2,故D正确;故选C。
【考点】物质制备原理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第Ⅱ卷
二、填空简答题 9.【答案】(1)1/5
氨气不能支持燃烧(或氨气不易溶于水、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任写一条即可) (2)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不同的物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是不同的(或碘、高锰酸钾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解析】(1)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氮气不支持燃烧。
(2)高锰酸钾溶于水后形成紫红色溶液,碘能溶于汽油中,但是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可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10.【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或温度越高,水分蒸发越快) (2)C2H5OH3O2点燃2CO23H2O
(3)3COFe2O3高温2Fe3CO2
(4)BaCO32HClBaCl2H2OCO2
【解析】(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的原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酒精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点燃2CO23H2O;
3COFe2O3(3)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 / 6
高温2Fe3CO2;
(4)碳酸钡和盐酸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铁的冶炼;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11.【答案】(1)能溶于水 (2)Ca(OH)2CO2CaCO3H2O;
(3)氢氧化钠(或NaOH) 酸
(4)2NaClH2O电解2NaOHH2Cl2
【解析】(1)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用于制汽水;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3)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能达到消毒杀菌的效果;
(4)氯化钠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化学方程式为:
2NaClH2O电解2NaOHH2Cl2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12.【答案】(1)CO2 (2)①C2CuO高温2CuCO2
②CuOH2SO4CuSO4H2O
(3)碱(或单质、氧化物)
【解析】根据“C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推测C为二氧化碳;根据“D溶于水会形成蓝色溶液,常用于配制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则推测D为硫酸铜溶液;根据“A、B都是黑色固体”,则推测A可能为碳,B可能为氧化铜,C可能为二氧化碳,D可能为硫酸铜,E可能为氢氧化钠、水、氯化钡等,代入检验,符合题意.则:
(1)根据分析,C可能为二氧化碳,故物质C的化学式是CO2;
4 / 6
(2)反应①为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温C2CuO2CuC;反应②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和水,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O为:CuOH2SO4CuSO4H2O;
(3)因为E可能为氢氧化钠、水、氯化钡等,故物质E所属的类别可能是碱、氧化物、盐。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三、计算题
13.【答案】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65 213g x 652=13gxx=0.4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200g+13g﹣0.4g=212.6g; 【解析】
【考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四、探究与实验题 14.【答案】(1)长颈漏斗 (2)2KMnO4△K2MnO4MnO2O2
防止水槽内的水沿着玻璃管进入试管,使其炸裂 (3)BE
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解析】(1)由仪器的图和用途可知①为长颈漏斗,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所以化学方程式
2KMnO4为:
△K2MnO4MnO2O2;实验结束,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
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
5 / 6
(3)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分HCl),二者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条件是不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为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验证的方法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15.【答案】(1)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2)NaCO3Ca(OH)22NaOHCaCO3
(3)碳酸钠(或碳酸钠、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碳酸钠、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加入适量稀盐酸(或稀硫酸等),使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再排放(合理即可)
【解析】(1)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滴入盐酸红色变浅直至消失,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CO3Ca(OH)22NaOHCaCO3;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发现废液显红色,NaOH、Ca(OH)2、Na2CO3溶液都可使酚酞试液变红;故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Na2CO3;通过图形可以看出滴加盐酸后,没有直接产生气体,滴加一定量的盐酸后有气体生成,说明一定有NaOH和Na2CO3;
Na2CO3和Ca(OH)2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一定没有Ca(OH)2;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可滴加适量
的稀盐酸,使其反应。
【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