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2年2月25在合肥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高三备考会

2021-08-28 来源:汇意旅游网
2012年2月25在合肥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高三备考会。来自马鞍山二中的王老师作了“2012年安徽高考文综政治备考的思考”的主题报告。结合报告会精神,和本人在高三备考的感受,传达两部分“2011年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分析和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政

治复习的思考”。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和专家指正。

一、2011年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分析

2011年高考是安徽第三年实行自主命题,文综试题再一次体现了新课改后的新高考的特色:题目灵活,覆盖面广,注重能力,没有出现特别偏、怪、不知道怎么入手的题目,体

现了高考稳中求变,能力立意的特点。

(一) 总体评价:

命题继续坚持能力和目标立意,稳中有变,稳中求新,试题注重探究性、创新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体现地方特色。图表、漫画等新颖的形式在材料中继续呈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与前两年相比,试题难度没有太大起伏,仍然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试题以中等难度题和基础题为主。选择题有一定难度,大题下手容易,得分尤其是得高分,需要真功夫!

(二)、试题的“变”与“不变 ”

1、不变

文综试卷的整体结构没有变。 依然是32道选择题,六个大的问答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的排列顺序依然是政治、历史、地理和地理、历史、政治。从政治学科来看,仍然是11题选择题,37、38两大题问答题。

模块分值分布不变:

(1)选择题分布: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生活的比例依然是3:3:2:3 (2)分值分布: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生活的比例依然是28:24:20:28。 (3)选择题的题型分布:第三题依然是计算题,第十题依然是漫画题,第十一题哲学

依然是用名言和成语典故来进行考察的。 知识点考查重点没有大的变化:

宏观调控、民族、发展、民生、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创新、文化建设、中华

文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等依然是考查的重点。

题目呈现方式不变:

依然有漫画题、图表题、计算题和探究题。

问题呈现方式基本一致:

今年的设问方式和去年基本一致,明确了作答的知识范围。如:今年的“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去年的“运用收入与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今年“运用民主管理的意义的知识评说同学乙观点的合理性”与去年“请你结合乙同学的观点,谈谈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意义”,今年的“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谈谈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与去年的“请用实践的观点,谈一

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等等都如出一辙,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精神。

考核目标、难度系数相对稳定:

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重点是主干知识,一级和二级的主干知识,再延伸的考查不大。例如:政府职能——经济职能——经济调节。选择题难度稍大于2010年,有些试题的题肢之间的排他性不很明显。计算题不是考计算水平,繁杂的计算步骤,用计算

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货币流通规律”这一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即是对经济原理的掌握,

考理解并应用知识的能力。

2、变 分值和设问有微调。问答题有六小题变成了五小题(其实质依然是六小题,37题第二小问里有两小问),两个大题的分值为28:28,变成了26:30。在37题的设问上,一大问内有两小问,一大问里涉及两个模块(经济、哲学)的知识,这是一个不同的地方。37题共14分,学生看分答题,做几个踩分点啊,对学生来讲如何分配分值,是一个灵活变化

能力的考查。 更注重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回避争议性、敏感性的问题,一般有争议的问题,似是而非,热议的东西,不会作为素材。如:大陆和香港居民之间的争议,吴英案等没有定性,争议大,不用过于思考。人文性指阅读量减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答题、思考,在文字上体现人文性,如前面提及的一问里有两个小问。文字减少的作用也是双面的,文字少,获得

信息少,提高了能力要求。 试题选材范围新颖,注重时政热点,如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金砖国家”合作、落实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选择了一些社会热议的话题,如37题,直接由2011年初“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引出“中国形象”的话题。选择了发人深省的漫画,如第10题,鱼从鱼缸中跳出进入江河。选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去年试卷相比,今年的试卷增加了安徽省情的素材。如38题,以安徽“十二五”这一社会热点作为探究对象,具

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等等。。

题型新颖,形式多样。第2题,数轴图;第11题,成语考哲学;第38题,分目标解

读、观点评说、感悟反思三个层次设问等。

二、2012年安徽文综政治复习的思考

高考不仅指挥棒,更是一个模具,把一个个有棱有角的输进去,出来的必须是一个模式。我们无权说它考的是偏、是怪,是难是易,只要是在考试大纲范围的内容,都可以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认真的研究近年的高考给我们透露了什么信息,对我们备考有什么样的信号,我们应该如何适应——适当地应对。而“适应”高考,就应该主动完成备考的“从自发到

自觉”的转变。

(一)2012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政治部分的变化解析

《考试说明》告诉我们考试的范围,让我们知道哪些要考,哪些不考,特别注意“增”、

“删”、“改”的内容。 1.2012年文科综合的“试卷结构与题型”没有变化,依然延续去年选择题、非选择题分

值比重和三个学科试题安排顺序。 但是,文综试卷的分数分布有了新的规定:“第Ⅱ卷由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组成,共6题,原则上不超过15题,合计168分。第二卷减少4分,选择题增加一题,共33题,每科11题。这就在分数安排上有了原则性要求,极有可能是第二卷

平均每个学科5小题,值得关注。

2“.考核目标与要求”与去年相同,但在考试范围上做了一些调整,变化主要集中在必修

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个模块中:

(1)删除“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文化的形式”的

内容

(2)互调“劳动与就业”和“劳动光荣”的位臵

(3)“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改为“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改动更科学,但知识内容不变,从原因、表现、措施三方面把握。“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改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知识范围更广,包括发展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奏响主旋律;支持健

康有益文化(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3.在题型示例中虽然具体的例题改变了一部分,但题型没有较大的调整,依然延续了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材料题和探究题等题型,内容上依然关注民生问题、发展问题和

“十二五”规划等热点问题。 (二)、作为老师,我的思考:

作为指导教师,犹如赛场边的教练,必须先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教练都不明白练什么,只知道要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梦呓。以前看国足,大赛前接受媒体采访,球员都信誓旦旦、面目狰狞地吼“拼了!”拼什么啊?拼技术,还是拼身体?上场后找不到北,连球都碰不到,还拼么?最终只能以遗憾而告终。体育总能给我们很多比赛以外的启示。

为此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老师作为引导者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卷尤其是安徽的文综卷。熟悉题型,掌握命题的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命题的规律,通过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从中我们或许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到一些信息。如:对近三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作一些统计,会发现考得比较多有:《经济生活》中关于生产—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等,《政治生活》中政府、民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中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生活与哲学》中辩证法(三年都有主观题)等。 第二、狠抓基本功。包括必要的概念、原理、方法论、知识范围等。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只知道疯狂的做题,疯狂的练习,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都搞不清。高考题中用文化的作用知识分析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意义。有的同学不知道文化的作用有哪些,丢三落四!用民主管理的意义分析乙同学的观点,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记不全这个意义,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所以备考中尤其是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虽然必要的练习是不可少的,但是绝不能打乱了正常的复习计划。一轮复习以本为本。为什么?考题只是形式,知识才是内容,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怎样做?大框架——了然于胸,小细节——死记活用。大框架是教材的脉络,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小细节是教材的毛细血管,这是很多学生到考前都掌握不好的。小细节应该在平时上课时积累,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提醒。如,讲“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时,应让学生注意辨别“我国居民收入中,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我国公民的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我国公民的合法收入都是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基础上唯一的分配方式;我国农村家庭承包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收

入。”

第三、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我们在教学中,知识可能是零散的,虽然我们也会给学生总结,但是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忆,而非理解。这样的记忆是粗放的,是不可靠的!所以老师必须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要点,可以在一课、一单元、一模块内构建。也可以参考有关资料的知识网络图把握。比如让学生归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对社会、对个人),关于物价的变动会想到什么知识(为什么变动,变动后会怎样,该怎么稳定),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包括哪些内容等等?如果

这些问题能够解决,高考中最后一题“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角度,就不会出现不知用什么知识或者只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回答的现象了!2012年“江南十校”运用生产、劳动与经营

的知识等,都体现了知识体系能力要求。 第四、二轮复习:关注社会热点。是否有必要对社会热点作专题的讲座?从高考试卷看,热点问题只是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考热点本身。市面上有不少辅导材料喜欢搞热点专题,多角度分析热点。其实,我们关注热点是政治教学的应有之意,从应试的角度,可能更多避免学生对试卷产生陌生感。所以,对于时政知识,重大时政要知道,“原理清晰是关键”。在3、4月时买或订一本专业时政热点书,由市场决定比较专业,每年学校有订,睡前看看时政热点,老师在一段时间后集中整理、点评一下 第五、通过典型试题训练,重视提高审题能力。高考政治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备考训练主要是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两块。平时的训练应该有序列。有序列,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训练的随意性。平时的训练可以根据《高考说明》和近几年高考题型进行归类,然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项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熟悉各种题型,掌握各种答题的模式。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如单元测评卷、儒风教育月考卷、华夏金榜文综模拟卷等作为平时的训练。模拟考试则是检测、调整与完善。有学校组织的月考、“皖南八校联考”、“江南十校联考”等。对试题的讲评要注重解题策略,特别要注重对精选试题作深入的分析指导,不能只报答案。全体同学都必须重视规范性训练,这是带有普遍性的

实质问题。要向答题规范化要两个分数段——答案分和卷面分。 (三)、作为学生,应教育他们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与各种复习资料的关系。 形形色色的复习资料只是教材知识的再

现与扩展。我们必须立足教材。只有抓住了教材,才抓住了复习的根本。

2、学生要对照《考试说明》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和归纳,以教材为本,对照考点,夯实基础,形成知识框架。考生能力的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离开了教材的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从考试的角度而言,千变化、万变化的是背景材料,是出题角度、设问方式,但考查的内容、知识点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真真正正的回归到研究课本知识、挖掘课本内容中来,要夯实基础,突破重

难点。

3、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特别是关心党和国家现行的重大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容,以及在

两会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

4、认真配合老师通过典型试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必要的训练是不可少的,但是做题不能只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我们要配合老师通过典型试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不能

盲目的做题、做重复的题,那样只会事倍功半。

5、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学生要注重答题规范的训练,首先要注意尽可能运用学科术语表述,呈现教材的基本观点;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将材料和教材基本观点紧密结合起来;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重点突出、段落分明、逻辑结构明显。即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

点条理化;语言科学化。

总之,在高三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脚踏实地,注重基础和知识体系的完整。只有彻

底解决温饱,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是鬼话。

以上是我对2012年安徽高考文综政治备考的思考,仅供交流和参考。由于能力和水平

的局限,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