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素问·上古天真论》浅谈中医养护

2021-04-10 来源:汇意旅游网
3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MEDICINEMODERNDISTANCEEDUCATIONOFCHINA

第17卷第1期窑总第297期2019年1月窑上半月刊

彭建中.命门功用探究[J][9]张家玮,鲁兆麟,.江苏中医药,2002,23(2):15鄄17.

[10]贾秋.从人体发生学审视脑和命门先生为主的本质[J].中医药学刊,

2003,21(7):1139鄄1140.

[J][11]贾耿.《内经》目睛命门的本质及其与足太阳经源流关系的探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9):1016鄄1021.

[J][12]刘永明.《黄庭内景经》的脑学说和心脑关系.宗教学研究,2005,24

(1):11鄄14.

张华东,等.谢海洲教授论脑窍的生理功能[J][13]赵冰,张晨,.光明中

医,2007,22(1):3鄄5.

刘利娟.论志心神机轴的双向调控作用[J][14]周德生,.湖南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8,38(5):520鄄523.

[J][15]潘毅.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太极图解.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2,9

(3):172鄄173.

胡华,等.脑髓为脏之理论探讨[J][16]谢志胜,周德生,.光明中医,2015,30

(11):2008鄄2311.

范利青收稿日期:(本文编辑:张文娟本文校对:2018鄄09鄄21)

浅谈中医养护从《素问·上古天真论》黄若玫

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要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以《素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表现为亚健康状态,探讨古人在的思想下对于养生护理的基本观念及做法,要求,为现代养生问·上古天真论》为基础,“治未病”明确养生的原则、护理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准则。

关键词院中医养生;护理;内经doi:10.3969/j.issn.1672鄄2779.2019.01.012

文章编号:1672鄄2779(2019)鄄01鄄0032鄄03

HUANGRuomei

(AcupunctureDepartment,Guangdong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120,China)Abstract:Withtheaccelerationofthepaceofmodernlifeandtheincreaseofworkpressure,moreandmorepeopleshowsub鄄healthstatus,whichaffectspeople'squalityoflife.Thispaper,basedontheSuwen·ShangguTianzhenLun,discussesthebasicconceptsandrequirementsofhealthcare,andprovidestheoreticalreferenceandpracticalguidelinesformodernhealthcare.Keywords:healthmaintena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ursing;InnerCanonofHuangdi

practicesofancientpeopleonhealthcareunderthethought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clarifiestheprinciplesand

治未病,是中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在治未病理念里面,未病先防是疾病防治的第一道关卡,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要实践未病先防,其实就是要懂得如何去养生,如何去养护、调理我们的身心健康。针对中医养生的命题,本文回归经典,试图从中医的源头文素问》首篇《上古天《内经》之中寻找答案:在《献———

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此文中简单的一段话,指出了衰者,以其全德不危也”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养护、调理方法: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道,从饮食、起居、情志、修身4个方面实素问》践养生之术。今不揣鄙陋,以上述《·上古天真论开篇段落为据,展开论述中医养护的道与法。1合于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回答:养生所遵循的道是什么呢?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养生的基本准则。因此,要理

解中医的养生观念,必须明白、懂得中医养生所遵循的道。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

[1]

双方属性的概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

素问·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而《生气通天论》又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阴阳是人与自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构成人生命的基本物质。而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必须遵循的纲纪、即规律性的东西。所以人也不可避免的必须遵循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规律,以达到《素问·治”的状态。自然环境阴阳的变化,大者可表现为一年四季的变化,小者可表现为一天昼夜的交替;可表现为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演变,也可表现为正气的盛衰出入。这种法于阴阳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的日常起居及饮食之中。

术数,明代医家张志聪言“术数者,养精调气神之

[2]法也”。但现代文献认为,术数除了“养精调气神”的

气功外,还特指自然和人的一些自然法则,如五行、六

[3]气的变化。林中慈等更是认为,“术”是多种科学的

“术数”是“上知技术,“数”是宇宙自然的数学表达,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统一的、整体的、和谐

第17卷第1期窑总第297期2019年1月窑上半月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MEDICINEMODERNDISTANCEEDUCATIONOFCHINA

33

的一门学问。故“合于术数”,即是利用我们已达到的技术水平,遵循已认识到的自然规律、疾病机理,去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使得人的活动符合自然规则。但是,术数的概念应该不仅仅指自然的数学表达。其“中知人事”的意义广泛,

“人事”所指应该还包括社会的道德伦理,也就是人的道德、文化、礼仪等,相当于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修身”之道。

也就是说,“法于阴阳”是要求我们认识天地自然的规律,“和于术数”则是我们利用自己的能力、“修身”之道和已有技术去符合这些规律的主动过程。明白了内经》所言的“道”后,今就从饮食养护、起居养护、精神养护、修身明德4个方面论述其具体做法。2.1饮食养护《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阴阳、精气神与津液血等基础物质,均依赖于水谷饮食的供养。水谷饮食经过脾胃的生化作用,其精微物质输布全身,濡养着五脏六腑,支撑着四肢百骸的活动,构

成了人生命活动的基础。中医的饮食养生遵循的原则[4]:

其一,中医认为饮食养生需注重摄食的均衡性,保证每日饮食类别搭配合理、比例恰当。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把水谷饮食分成四个层次,其中谷类是养身,果类是辅助,畜牧类为添益,蔬菜类为补充。说明古人在《内经》时代就认识到谷物、动物、蔬菜、水果在膳食中应保持适当均衡的重要性,并明确了饮食搭配的原则,以保证机体的正常需求。其二,饮食五味不可偏食。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此,尽管食物都有营养机体的作用,但因其营养要素存在差异,偏嗜食物很容易导致体内某些物质缺乏,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不同的疾病、危害健康。其三,由于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的阴阳属性不同,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日常饮食又需要有对应的调节,以搭配得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言“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序论第一》亦指出春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四季末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根据时节变化,调和饮食气味,这是中医养生中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总结:“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后世的中医食疗养生,莫不遵此三个方面。

2.2起居养护《素问·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出人是由天地自然所供养的。因此,人的生命活动必须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天地自然中阴阳四时的变化,是自然万物变化消长所遵守的基本规律。人如能按照这一规律调节起居,则“苛疾不起”;反之则“灾害生”

,变生各种疾病。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指出人在一日之中的阳气变化:“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可见,人的阳气变化与一天中太阳照射的热量增减相关。故正确的起居养护,应该在入夜后减少户外活动,以顺应阳气增减的规律。反之则扰动阳气,使躯体失于濡养,引起身体上的困倦乏力等症。人与一年四季的应和则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其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按照四季阳气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日常活动。可见,古人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养护。

除了顺应阴阳昼夜交替、四时变化外,起居养护还需注意“不妄作劳”。劳,指房劳。过度的房劳,不节制欲望,就会损伤肾气、耗伤肾精,危及生命之本。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2.3情志养护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里就指出,人的精神状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精神状态的好坏,影响着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即“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精神安宁,则人体的气血运行通畅,正气充沛,新陈代谢正常,形体健康,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正如诸葛孔明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宁静的境界,不但是古代名士的精神追求,还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前提之一。现代研究

提示[5]

,适度的情绪有助于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个体

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七情过激或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长,即能引起情志内伤而致病,如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甚至癌症等。而情志与疾病的关联机制主要是由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发挥着整体调控作用,不良情志刺激作用于

《《“34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MEDICINEMODERNDISTANCEEDUCATIONOFCHINA

第17卷第1期窑总第297期2019年1月窑上半月刊

[6]

该系统最终引起免疫功能的改变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康,从而避免各种不同的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可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中医养生护理的基本准则,是要求我们认识自然规律,从饮食、起居、情志、修身4个方面去养护,使人的活动符合天地的阴阳、寒暑变化,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健康长寿的目的。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养生护理、防病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的养生思想[J][1]李健美.《内经》“法于阴阳”.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29(5):761鄄763.

—试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易学思[2]金宇.脊椎九宫穴与易经——

想[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42鄄44.

林中堂.试探的《易》学思想[J][3]林中慈,“法於阴阳,和於术数”.周易

研究,1992,5(4):66鄄68.

[4]宋俐,汪华.中医饮食养生探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

(5):47鄄49.

刘铜华.浅谈中医情志养生[J][5]吴丽丽,孙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教育,2012,10(15):139鄄140.

[J][6]孙理军.情志致病的藏象学基础及其与免疫的相关性.中国中医

基础医学杂志,2001,7(10):17鄄19.

罗再琼.孔子修身养德与中医养生[J][7]和中浚,.中医药文化,2010,5

(4):30鄄34.

谢煜收稿日期:(本文编辑:张文娟本文校对:2018鄄09鄄03)

2.4修身明德古人素有把“修身明德”作为养生举措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传统要求”,如《论语·雍也,《礼记·中庸》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故大德……必得其寿”。指出,仁、德的修养可以令人长寿。·离娄下》言:“仁者,爱人”,即要什么叫“仁”?《孟子求人内心充满仁爱之心,这样的人才会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其中,“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悌等多方面的内容。“德”呢?德就是道德品·述而》中言:质,《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德”与“仁”相联系、相依附。从某个层面讲,“仁”与“德”同,故有“仁德”之名。“仁德”为什么是长寿的原因之一呢?和中浚等通过引用董仲舒

[7]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故仁人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及《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来进一步阐明:心地光明坦荡,神清气爽,轻松愉快,有益于健康长寿;心术不正则整天耗心劳神,精神压力很大,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不可能长寿。因此,追求健康长寿的养生,除了身体的护理之外,还必须注意精神道德方面的修养。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心境,有利于心理健

渊上接第22页冤4.2辅导答疑及课后作业课后提供给学生手机号、QQ号、邮箱,便于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能尽快给予学生解答。每一章教学内容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并记入形成性评价。4.3单元测验在讲解完一个章节内容后,安排随堂小测验,测验后由学生参照答案互相批改,及时反馈,查漏补缺。4.4知识竞赛温病学上篇知识学习后,安排同层次班级间或班级内部进行知识竞赛,激励学生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环节。5教学总结

在温病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策略相结合,不但能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也能促使教师更好的教。

1)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加学

外,都很好的联络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的感情,并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

2)有利于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综合能力。(1)提

升业务水平:温病学是一门基础临床课,在传授经典理论同时,还必须与临床紧密结合。势必要求教授经典科目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只有自己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才可能让枯燥乏味的经典课,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临床互相促进,增加学生学习经典、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中医热情和中医思辨能力。(2)加强综合能力:借鉴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更好的讲授理论知识,拓展学习课堂、学习局限。要求授课老师不断加强计算机技能,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根据教学环节制作动画,插入图片演示,丰富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专注学习。另外,口头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加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进.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鄄2.

[2]曾兰,孔明望.《温病学》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的模式初探[J].中

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4,12(4):97鄄98.

[3]曾兰,孔明望“.课堂教学鄄模拟教学鄄临床实践”温病学教学模式探讨[J].

中医教育,2014,33(4):23鄄25,65.

刘林收稿日期:(本文编辑:张文娟本文校对:2018鄄07鄄23)

习兴趣。(1)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学生预习、教师讲解、小组讨论、总结引导、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联合运用,语言讲解配合动作演示,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温病理论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2)提高辨证能力:通过收集病案、查阅资料、书写讲稿、小组参与讨论分析、组间辩论,以及课堂老师的讲解,培养学生中医外感热病的辨治能力,提高中医思辨技能,训练中医专业素养。(3)增加学习兴趣:分组管理法应用于教学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