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包虫病?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Genus echinococcus)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目前被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E. Vogeli Rausch)、少节棘球绦虫(E. oligarthrus)。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细粒棘球绦虫一个头节和3寄生于狗的小豺等野生动物
长仅1.5~6mm,由个体节组成。成虫肠内,但狼、狐、亦可为其终宿主。
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其形态与带绦虫虫卵相似,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当虫卵随狗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幼虫大部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部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狗吞食含有包虫囊的羊或其他中间宿主的内脏后,原头蚴进入小肠肠壁隐窝内发育为成虫(约经7~8周)而完成其生活史。多
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以狐、狗为主,幼虫(包球蚴)主要寄生在中间宿主啮齿动物或人体的肝脏。
发病机理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在中国以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西藏、四川西部、陕西为多见。河北与东北等省亦有散发病例。
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狗。狼、狐、豺等虽也为终宿
居民常它家畜狗,使包虫囊感染常
主,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在流行区的羊群中常有包虫病存在,而以羊或其内脏喂狗有吞食的机会,
较严重,肠内寄生虫数可达数百至数千,其妊娠节片具有活动能力,可爬在皮毛上,并引起肛门发痒。当狗舐咬时把节片压碎,粪便中虫卵常污染全身皮毛,如与其密切接触,则甚易遭至感染。
传播途径 直接感染主要由于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虫
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易感性 人感染主要与环境卫生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
患者以农民与牧民为多,兄弟民族远较汉族为多。因包虫囊生长缓慢,一般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期才出现明显症状。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包虫病的早期症状
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见于畜牧区,患者大多与狗、羊等有密切接触史。
临床征象 上述患者如有缓起的腹部无痛性肿块(坚韧、光滑、囊样)或咳嗽、咯血等症状应疑及本病,并进一步作X线、超声检查、CT和放射核素等检查以且确立诊断。
包虫病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视其寄生部位、囊肿大小与有无并发症而异。病早期无自觉症状,患者全身健康情况良好。
肝囊型包虫病:主要症状是右上腹或上腹部无痛性肿块,表面光滑,质地较坚。极少数病人叩诊时可触到包虫震颤,因子囊互相撞击引起囊壁震动所致。 肺型包虫病:可引起胸痛、咳嗽、痰血等症状,并发感染时,患者有发热、咯脓痰等症状。
囊型包虫病:大多伴有肝与肺包虫病。临床症状为头痛、
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征,常有癫痫发作。
肝泡型包虫病:主要症状是上腹部肿块、腹痛、消化不良、黄疸、门脉高压、几乎全伴有轻重不等肝功损害,食欲不振和腹胀亦常见。
其他器官的囊型包虫病如脾、肾、骨等主要表现为占位性囊肿引起的压迫症状,几乎都伴有肝或肺包虫病的症状。
包虫病的治疗
手术治疗目前仍是治疗包虫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原则是摘除内囊和处理外囊,但内囊摘除前必须先杀死囊中的原头节以防囊液破溃外溢造成囊液污染和包虫种植扩散。因囊液具有极强的抗原性,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包虫病的预防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关键是预防犬类感染。广泛宣传养狗的危害
性。野狗应予捕杀,牧羊狗、警犬等应予登记,。定期检疫。牛羊的内脏深埋或焚化,严禁用来喂犬。
切断传染途径:重点在于饮
食卫生与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与不吃生菜。凡是与犬接触较
多的猎人、牧民和儿童,对他们进行卫生宣传,不要用手抚摩犬的皮毛,不让犬舔人的手脸,同时养成饭前用肥皂洗手的习惯。
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抵抗力。
综合措施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特别在流行区,让人们了解包虫病的
感染途径,严防误吞虫卵。
加强犬的处理与管理,定期投放喂药,阻断传染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