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预防深静脉穿刺置管静脉血栓发生及其护理
2021-03-11
来源:汇意旅游网
・2l9O・ 广东医学2012年7月第33卷第14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 ̄Ju1.2012,Vo1.33,No.14 吣鍪廉.jI产 理 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预防深静脉穿刺置管 静脉血栓发生及其护理 朱丽云 ,段善娥 ,潘玉群。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急诊科, 麻醉科(广州51063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呼吸科(广州 510080) 【摘要】 目的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深静脉穿刺置管静脉血栓发生的预防作用和护 理体会。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单纯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和深静脉穿刺置管加用酮咯酸氨丁三 醇(观察组),配合相关护理措施,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发射底物分析法测定在行深静脉穿刺前及深静脉穿刺后1 h及1、2、3 d 5个不同时间段镇痛血浆p一内啡肽(p—EP)、血栓素A2(TXA2)、6一酮一前列腺素Flo ̄(6一keto— PGF1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含量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置管前 B—EP、TXA,和PAl随时间进展呈递增趋势,6一keto—PGF1 和tPA则呈递减趋势;观察组则与之相反。结论 酮咯酸氨丁三醇通过减少疼痛应激,触发纤溶系统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正常人体内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的 动态平衡,同时配合优质的护理,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 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深静脉穿刺置管;静脉血栓;护理体会 迅速开放静脉通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 至关重要的救治措施。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穿刺术是 目前最理想的开放静脉途径。严重的并发症是静脉血 栓的形成,栓子脱落有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引起心肺 骤停 。国外研究报道,初次深静脉穿刺置管静脉 血栓的发生率为23.3% 。血栓发生与血液高凝状 态及触发血液凝固机制直接相关。鉴于国外研究发现 脉穿刺置管血栓形成,并探讨其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暨 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科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管院前或是院内急救),分成对 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合并有创伤性休克,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致伤原因及穿刺部位等一般 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尸>0.05),见表1。 例 致痛因子能导致血液凝固因子的激活,更能维持血液 高凝状态,我们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预防深静 表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1.2方法采用深静脉穿刺导管包(ARROW intem— 含量,试剂盒购于武汉贝茵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 发射底物分析法测定各组5个时间段血浆组织型纤溶 ational,Inc)。两组均采用深静脉穿刺,穿刺方法详见 文献[4]。对照组单纯行深静脉置管,观察组行深静 脉置管加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给予酮咯酸氨丁 三醇注射液针30 mg/a肌肉注射,连续1周。所有患 酶原激活物(tPA)、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水 平。(2)每例患者从入院至3个月均进行随访,通过临 床表现及彩超结果统计静脉血栓发生率。 者手术后均未行镇痛泵治疗。 1.3检测指标(1)两组患者均在行深静脉置管前 (TO)及深静脉穿刺后1 h(T1)、1 d(T2)、2 d(T3)、3 d (T4)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置于含10%EDTA—Na 200 ILL和抑肽酶30 L的离心管中,4℃低温离心,上 1.4护理方法(1)插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原则,同时消毒部位需待消毒液干后才进入。(2)穿 刺时送管动作要轻柔,减少对血管的暴力刺激,特别是 对血管内膜的损伤。(3)穿刺成功后缝线固定,覆盖 无菌透明贴膜,清洁消毒穿刺口并更换敷料、肝素帽1 次/d,对贴膜有松脱或污湿随时更换,贴膜与皮肤紧贴 清液置于一20 ̄C冰箱保存待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 法按说明书检测血浆p一内啡肽( —EP)、血栓素A (TXA,)、6一酮一前列腺素F1OL(6一keto—PGF1仅)的 不留空隙。(4)日常使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次接 管输液前用5 mL空注射器抽吸原封管肝素液及残存 广东医学2012年7月第33卷第14期 GuangdongMedical Journal Ju1.2012,Vo1.33,No.14 .2191. 在管内的血液并废弃。每天输液完毕,应用肝素稀释 液封管,注意采用正压封管,量要达5 mL以上,并夹好 小锁,防止用力时血液往上涌堵塞管腔。(5)导管堵 塞输液不畅时,先用抗凝剂抽吸见有血块吸出再注入 抗凝剂。不可用力加压冲导管,防止血块栓塞,更不可 用导丝通导管使血块直接进入血循环。(6)对输注静 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 护理巡查更应该密切观察,注意患者局部伤口的细微 变化及患者的主诉,不能轻视。对心脑血管疾病、肿 瘤、高龄等易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该注重 护理观察与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5统计学方法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两组比 2.1 血浆B—EP的含量对照组置管前p—EP含量 入其他液体。(7)密切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护 士在巡视过程中,若发现患者穿刺肢体或部位出现肿 为(43.23±5.35)ng/L,随后出现递增趋势,而观察组 置管前及T1期B—EP含量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 胀、皮肤颜色变紫、温度升高情况,应该立即更换穿刺 计学意义(P>0.05),但 、 、T4 p—EP含量显著降 部位及导管,让医生重新置管,避免同一部位、同一静 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脉反复穿刺。对成功置管但穿刺过程欠顺利的患者, 见表2 表2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浆B—EP、TXA2、6一keto—PGF1、tPA和PAl的含量 ±s 2.2血浆TXA,的含量对照组与观察组 、Tl时 充血容量。深静脉穿刺置管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间段TXA,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特别对于急危重患者的处理,极大方便了抢救工作的 对照组在随后的时问段出现数值增加,观察组的数值 开展。这种直接注入深静脉内置导管,可以输注酸性 却出现减少。各组间 、13、T4与1D比较差异均有 或碱性溶液、渗透压高的溶液、对血管壁有损伤的刺激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性药物和胃肠外营养液,直接进入中心静脉处,及时稀 2.3血浆PAI的含量对照组T4 PAI的含量均明显 释了药物浓度 ,同时操作简便,可以较长时间留置使 比 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4时 用。但长期护理观察发现,深静脉置管能引起静脉血 问段PAI的含量明显比1D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栓形成。为避免这一严重并发症,国外学者研究报道 (P<0.05)。见表2。 致痛因子与这种血栓形成呈正相关。。 。 2.4 血浆6一keto—PGF1 和tPA的含量对照组T4 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具 6一keto—PGF1和tPA的含量均明显比 小,差异有 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常用于需要阿片类镇痛的急 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4时间段6一keto— 性较严重疼痛的短期治疗。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的 PGF1 和tPA的含量明显比TD大,差异也有统计学意 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外周环氧化酶2活性进而减 义(P<0.05)。见表2。 少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致痛因子的形成、释放和聚集, 2.5 两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照组50例患者出现 降低痛觉神经对内源性炎性因子的反应,从而达到理 9例静脉血栓,血栓发生率为18%;而观察组5O例患 想的镇痛作用 。经过我们临床用药观察,发现其镇 者仅1例出现静脉血栓,血栓发生率为2%,明显较对 痛效果等同于哌替啶,但没有哌替啶恶心呕吐及头晕 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等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确切。针对近年国外有报道 3讨论 酮咯酸氨丁三醇能减少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传统开放静脉途径主要是浅静脉穿刺,但对于急 所以本研究组在国内外首次将其应用到重型颅脑损伤 危重患者需要开放多条外周静脉通道,不可避免地给 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以求满意镇痛后观察静脉血栓 患者造成痛苦,同时一些药物会对外周血管造成损伤, 发生率,发现对于这类患者获得满意镇痛后,深静脉穿 例如碳酸氢钠,而且由于输液速度慢,难以短时间内补 刺置管引起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下降。 .2192. 查垦堂20 兰!旦箜 箜 兰塑G—uan—gdongMe !!lJ0urnal Jul_2012,Vol 33,No.14 B—EP是体内具有阿片样活性的一类物质,在机 体不同状态下,其水平会发生不同的改变,同时参与了 机体的各种内分泌调节。当机体遭受强刺激后,体内 会出现应激反应,B—EP的合成、储存和分泌均会发生 以上数据与我们对患者的随访结果相吻合,观察 组于入院后3个月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而对照 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 不同程度的改变,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导致血液 高凝状态的出现。这种水平不利于机体对创伤的修 复,同时容易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 j。本研究结果表 明,严重创伤引起了机体应激状态的产生,血浆B—EP 的水平在对照组中呈动态上升趋势。这种患者没有得 明创伤后连续1周给患者肌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 射液镇痛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这对于院 前及入院后续处理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行深静脉置管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要预防深静脉置管引起的静 脉血栓形成,最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持续的镇痛,它可 以通过降低B—EP的水平,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触 发纤溶系统的持续表达而达到抗凝作用。 到彻底有效的镇痛,所以含量保持在高水平状态。而 观察组于抗休克过程及每天均行镇痛治疗,所以患者 B—EP在入院后3 d呈递减趋势,患者得到满意镇痛。 正常人体内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保持动态平 衡,血液成分、凝血因子和纤溶活性的改变均可影响这 种内在平衡。如果人体血液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出现增 多,纤溶活性出现降低时,可触发血液凝固机制,从而 导致血栓的形成 。目前国内外研究 表明,血栓的 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小板功能紊乱直接 相关。 TXA,、6一keto—PGF1 是花生四烯酸的两种产 物,6一keto—PGF1 0【为前列腺素I (PGI )的代谢产 物,在体内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能间接反映PGI,水 平。众所周知,PGI,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 作用,所以6一keto—PGF1ct的升高能反映抗凝能力的 增加。而TXA:与PGI:是一对互为拮抗的物质,它们 在调节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地 位。本研究发现,我们在放置深静脉穿刺导管后给患 者加肌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针,治疗后1 h, 6一keto—PGF1et较治疗前减少,而TXA,增加。置管 后1~3 d,6一keto—PGF1 呈递增,TXA,呈递减趋势。 结合B—EP水平分析,我们认为患者创伤调动了体内 应激水平的升高,第1天处于高水平,血液处于高凝状 态,所以治疗后1 h,观察组6一keto—PGF1 0【和TXA, 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 d,随着继 续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镇痛,患者疼痛感觉阈 明显升高,随着血浆B—EP含量的下降,应激水平出 现回落,高凝状态得到改善,同时机体抗凝能力加强, 血小板聚集效应减弱,所以出现了6一keto—PGF1仅递 增、TXA,递减趋势。 tPA及PAI是反映纤溶的主要指标,两者的平衡 决定纤溶系统的功能。tPA的分泌和释放与否决定了 血栓的形成或溶解。tPA能使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 酶,导致血栓的溶解,而PAI则对tPA有快速高效的抑 制作用。本研究显示,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抑制了 13一EP的合成和释放,引起tPA含量升高,PAI下降, 血液处于纤溶状态,血栓不易形成。这说明B—EP的 减少能激活tPA,使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继而纤维 蛋白水解。 有效的护理同样对减少血栓形成至关重要。穿刺 过于粗暴容易导致静脉壁损伤,将有利于血小板聚集 和凝血激酶的形成,这些因素均可促使血栓形成。同 时我们观察发现,形成静脉血栓的患者在症状体征出 现之前均可见穿刺部分肿胀、皮肤颜色变紫、温度升 高、疼痛加剧、输液不畅等表现,我们推测这是局部血 栓形成的前兆、体表征象。通过密切的护理巡查,认真 仔细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局部表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可以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每天更新肝素封 管,能有效对穿刺部位进行抗凝,并且抽吸残存血液, 避免血栓通过静脉端进入体内。 综上所述,不管是急危重患者还是其他需要深静 脉穿刺置管的患者,我们都需要权衡伤情对其进行有 效镇痛,提高疼痛阈,这样可以通过减少疼痛应激,触 发纤溶系统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正常人体内凝血 系统与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并 脱落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深静脉穿刺置管 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输液治疗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HULL J H,TUCKER W,HATRICK A G,et a1.A novel印一 pmach to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thrombosis in a patient with cys— ticfibrosis[J].J Cyst Fibros,2007,6(6):417—418. [2]SPERRY B W,ROSKOS M,OSKOUI R.The effect of laterality on venous thmmboembolism formation aft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lacement[J].J Vasc Access,2012,13(1): 91—95. 『3] SAFDAR N.MAKI D G.Risk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la venous catheters used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chest,2005,128(2):489—495. 【4] 张敏,姚元章,赵蕾.严重创伤病人行深静脉穿刺的临床观察 与护理[J].重庆医学,2005,34(2):313—314. [5] CAMARA D.Minimizing irsk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 ed central catheters in the NICI『J].MCN Am J Matem Child Nurs,2001,26(1):l7—21. [6] AYVAZ O C,YAVASOGLU I,KADIKOYLU G,et a1.Thrombo— eyto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K2V617F—positive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J].Rheumatol Int,2012,32(1):269—271. [7]UNLU N,KOCAOGLAN H,SAYIN F,et a1.Penetration of topi— cally applied diclfoenac and ketorolae into the aqueous humour and subretinal fluid: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an J Ophthalmol, 查 兰 !!旦笙 童笙 !塑 ! !型 !竺 型JuJ.20 :lV 01. ! !:l4 .2193. 2010,45(6):610—615. [10]THIEDE M A,SMOCK S L,PETERSEN D N,et 1a.Presence fo messenger ibonucleifc acid encoding osteocalcin,a marker f obone turnover,in bone malTow megakaryocytes and peripheral blood [8] WENNER M M,TAYLOR H S,STACHENFELD N S.Progeste— rone enhances adrenergic control of skin blood flow in women with high but not low orthostatie tolerance[J].J Physiol,201 1,589 (4):975—986. platelets[J].Endocrinology,1994,135(3):929—937. [11]NISHIMURA S,MANABE I,NAGASAKI M,et a1.In vivo ima- gins visualizes discoid platelet aggregations without endothelium disruption and implicates contibutr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9]HOFTBERGER R,KUNZE M,VOIGTLANDER T,et a1.Peroxi— somal localization of the proopiomelanocortin—・derived peptidesbe-・ ta—lipotropin and beta—endorphin[J].Endocrinology,2010, 151(10):4801—4810. integfin signaling[J].Blood,2012,119(8):e45一e56. (收稿日期:2012—03—13编辑:罗劲娜) 医院压疮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木 周晓舟,王丽芳 ,吴妙莉,周四萍,张莓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广州510080) 【摘要】 目的探讨医院压疮三级监控模式对预防和控制压疮的效果。方法 构建三级监控组织、严格培 训、制定并完善各项管理程序和制度,明确各级职责,对压疮实施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结果 院内压 疮发生率、压疮上报率、难免压疮发生率、带入压疮好转或治愈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医院压疮监控系统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压疮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监控系统;压疮管理;护理管理 压疮(pressure ulcer)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 组长监控职责:在接收到一级病区上报后,及时到病房 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软组织溃 再次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确认,提出合理的护理方 烂和坏死。长期以来,护理人员对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判 案。且每天对发生压疮的患者皮肤护理情况进行监 断依靠临床经验,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且目前压疮护 督,确认护理效果,记录并提出指导意见,如发现有较 理管理有一定的滞后性,没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监控体 严重、护理效果欠佳的压疮病例应上报护理部且组织 系,导致临床压疮发生率没能得以很好地控制。本研究 会诊。三级护理部监控职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进行 旨在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医院内压疮监控体系。 关于预防压疮知识的培训;负责制度、流程等的制定。 1资料与方法 定期对全院科室进行病例跟踪监控,检查护理措施落 1.1 一般资料 样本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抽取广东 实情况及护理效果;定期在全院召开压疮案例分析研 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全院 讨会,将新观点及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实现持续质量监 住院患者共26 70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压疮患者共 控与改进。 349例,年龄39~96岁,平均(71.32-4-4.42)岁。2008 1.2.1.3制定和完善压疮管理制度出台《医院压疮 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院住院患者共21 652例作为 防治指南》,具体内容包括:建立压疮防护工作流程;制 对照组,其中压疮患者共325例,年龄37~92岁,平均 定工作指引:压疮的预防指引、压疮处理指引、压疮描 (69.87±3.4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 述记录指引;建立压疮处理报告制度、压疮的护理会诊 统计学意义(P>0.05)。 制度;统一表格:压疮风险评估表,压疮情况报告表。 1.2 实施方法 1.2.1.4 护士的培训 不同结构层次培训内容有所 1.2.1 观察组观察组采取医院三级监控系统进行。 不同,培训方式为理论授课、病例分析、临床实际操作。 实施方法包括4种。 三级结构培训: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国内外关于压疮管 1.2.1.1 健全压疮管理组织架构 建立病区联络 理的新动态。二级结构层次培训:送至知名慢性伤口 员一伤口小组/责任组长一护理部三级监控系统。 护理专科进修,积极参与国内外压疮防治方面的学术 1.2.1.2明确各级的职责一级病区联络员职责:监 交流。一级结构层次培训(病区联络员):包括上报制 控本科室压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度培训,理论培训(皮肤的生理解剖,伤口愈合的病理 对患者每天进行评估,按照《压疮防治指南》要求予相 生理学,影响伤口愈合因素,伤口愈合的营养需要,湿 应护理、做记录及相关资料的上报。加强伤口小组之 性伤口愈合的概念,伤口的分类及测量评估与记录,糖 间的沟通,必要时提出护理会诊。二级伤口小组/责任 尿病溃疡、血管性溃疡及压疮的病因及处理,敷料的应 用),实践培训(外科清创等)。其他临床一线护士培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立项项目(编号:A2010309) 训:包括制度培训和压疮防治相关知识普及性教育。 △通信作者。E—mail:wlifang001@163.corn 1.2.2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对压疮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