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请注意: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zhuāng( ),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临人间。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sè( )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yàng( )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D.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人机大战第三轮柯洁对阵AlphaGo正式拉开序幕,柯洁表现不乐观,黑棋气势咄咄逼人。 ....B.听到自己中考取得好成绩时,小杨同学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袭人等捧过茶来,才吃了一口,平儿也打扮得花枝招展地来了。 ....
D.西安竞技足球队在千呼万唤中登陆中乙,每一场比赛都可以涌进20000多名球迷,人声鼎...沸的主场氛围足以让不少中超球队汗颜。 .
5.根据提示默写。(8分)
(1)沾衣欲湿杏花雨, 。(志南《绝句》) (2)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4)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却使他留名青史。
6.名著阅读。(6分)
(1)《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 ,鲁迅先生提到了两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_________,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叫他背的______。(3分)
(2)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两项是(3分) ( ) ( ) ..A.当“我”得知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我”对她的敬意消失了。
B.《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恨狗的原因,取了“狗”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狗相似的人。
C.“我”所最愿意看到的是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但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感
D.《朝花夕拾》这个小说集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E.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7题。(5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7.(1)找出诗中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令人低回不已的句子。(1分) (2)首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
(3)结合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你体会作者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4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相委而去 ( ) ..
③故人至暮不来 ( )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 ) ..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3)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下车引之 B.方与之食 ..C.起不食待之 D.起之不食以俟者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0.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2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5题。(17分)
醉太阳
丁立梅
①天阴了好些日子,下了好几场雨,甚至还罕见地,飘了一点雪。春天,姗姗来迟。楼旁的花坛边,几棵野生的婆婆纳,却顺着雨势,率先开了花。粉蓝粉蓝的,泛出隐隐的白,像彩笔轻点的一小朵。谁会留意它呢?少有人的。况且,婆婆纳算花么?十有八九的人,都要愣一愣。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生命是它的,它做主。
②雨止。阳光哗啦啦来了。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阳光,浑身像装上了铃铛,一路走,一路摇着,活泼的,又是俏皮的。于是,沉睡的草醒了;沉睡的河流醒了;沉睡的树木醒了……昨天看着还光秃秃的柳枝上,今日相见,那上面已爬满嫩绿的芽。水泡泡似的,仿佛吹弹即破。
③春天,在阳光里拔节而长。
④天气暖起来。有趣的是路上的行人,走着走着,那外套扣子就不知不觉松开了——好暖和啊。爱美的女孩子,早已迫不及待换上了裙装。老人们见着了,是要杞人忧天一番的,他们会唠叨:“春要捂,春要捂。”这是老经验,春天最让人麻痹大意,以为暖和着呢,却在不知不觉中受了寒。
⑤一个老妇人,站在一堵院墙外,仰着头,不动,全身呈倾听姿势。院墙内,一排的玉兰树,上面的花苞苞,撑得快破了,像雏鸡就要拱出蛋壳。分别了一冬的鸟儿们,重逢了,从四面八方。它们在那排玉兰树上,快乐地跳来跳去,翅膀上驮着阳光,叽叽喳喳,叽叽喳喳。积蓄了一冬的话,有的说呢。
⑥老妇人见有人在打量她,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先自说开了:“听鸟叫呢,叫得真好听。”说完,也不管我答不答话,继续走她的路。我也继续走我的路。却因这春天的偶遇,独自微笑了很久。
⑦一个年轻的母亲,带了小女儿,沿着河边的草坪,一路走一路在寻找。阳光在她们的衣上、发上跳着舞。我好奇了,问:“找什么呢?”
⑧“我们在找小虫子呢。”小女孩抢先答。她的母亲在一边,微笑着认可了她的话。“小虫子?”我有些惊讶了。“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们寻找春天的小虫子!”小女孩见我一脸迷惑,她有些得意了,响亮地告诉我。
⑨哦,这真有意思。我心动了,忍不住也在草丛里寻开了。小蜜蜂出来了没?小瓢虫出来了没?甲壳虫出来了没?小蚂蚁算不算呢?
⑩想那个老师真有颗美好的心,我替这个孩子感到幸运和幸福。
⑾在河边摆地摊的男人,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些银饰,摆了一地。阳光照在那些银饰上,流影飞溅。他蹲坐着,头稍稍向前倾着,不时地啄上一啄——— 他在打盹。听到动静,他睁开眼,坐直了身子。我拿起一只银镯问他:“这个,可是真的?”他答:“当然是真的。”言之凿凿。
⑿我笑笑,放下。走不远,回头,见他泡在一方暖阳里,头渐渐弯下去,弯下去,不时地啄上一啄,像喝醉了酒似的。他继续在打他的盹。春天的太阳,惹人醉。
(选自丁立梅《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11.文章开头从雨雪写起,有什么好处?(3分)
12.自选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13.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从哪些事上可看出“春天的太阳,惹人醉”。(3分)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如何理解文题中的“醉”。 (4分)
15.【甲】【乙】两片段,都写到“春人”,请从立意角度比较它们的异同(4分) .. 【甲】……阳光照在那些银饰上,流影飞溅。他蹲坐着,头稍稍向前倾着,不时地啄上一啄——他在打盹。听到动静,他睁开眼,坐直了身子。我拿起一只银镯 ,问他:“这个,可是真的?”他答:“当然是真的。”言之凿凿。
我笑笑,放下。走不远,回头,见他泡在一方暖阳里,头渐渐弯下去,弯下去, 不时地啄上一啄,像喝醉了酒似的。他继续在打他的盹。春天的太阳,惹人醉。 【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朱自清《春》)
相同点: 不同点: 三、作文(40分)
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做如下解释:①名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②动词,从回忆中体会。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请以“回味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写真事,诉真情,内容完整。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 妆 莅 涩 漾
2.D 3.C 4.B
5.(1)吹面不寒杨柳风 (2)枯藤老树昏鸦 (3)一年之计在于春
(4)东临碣石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旧事重提》 《阿长与<山海经>》 《鉴略》 (2)B D
7.(1)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1分) (2)孤舟、微月、枫林,(1分)营造了一种凄清(或凄凉)的氛围,烘托出“流人”的一腔愁情。(1分)(“孤舟”写出孤寂之情,“微月”借月光点染羁旅之愁,“枫林”借深秋之景渲染凄凉之情。) (共2分)
(3)漂泊他乡、被贬他乡的愁苦心情或迁谪者的羁旅之愁。(2分) 8.(1)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到 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 (2)C (2分) (3)D(2分) 9.(4分,各2分)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10.(2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1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1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11.作者从雨雪写起,为下文写太阳的出现人们的沉醉作铺垫,(1分)同时也烘托人们盼望春日到来的急切心情。(2分)(从对比角度回答也可)
12.一个“撑”字,活灵活现的写出了玉兰花饱满的样子。“像雏鸡就要拱出蛋壳”一句用
比喻,(1分)把盛开的玉兰花比作雏鸡出壳,生动形象地突出玉兰花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玉兰花的喜爱。(2分)
13.①太阳唤醒了大自然,春景让人陶醉;②气温升高了,爱美的女孩儿醉迷于裙装;③太阳下的花开、鸟鸣让老妇人着迷;④草坪上母女俩阳光下找春天的小虫子的执着、幸福;⑤摆地摊的男人泡暖阳、打瞌睡。(写出三点即可得全分)(3分)
14.既写阳光下的人们陶醉于春天(2分),也写“我”内心为这些人们、这片春光而陶醉。(2分)
15.相同点:通过写春天里的人的活动,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2分)
不同点:甲文通过写摆摊人的语言动作来突现“春天的太阳,惹人醉”(1分);而乙文写春天到,人们都出来舒活筋骨,各做一份事儿去,表现“春早人勤”,告诉人们要珍惜美好的春色。 (1分)
亲爱的读者: 1、Be honest rather clever 20.9.239.23.202014:4414:44:49Sep-2014:44 2、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 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三日2020
感谢你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年9月23日星期三
3、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14:449.23.202014:449.23.202014:4414:44:499.23.202014:449.23.2020 4、By other's faults, wise men correct their
own.9.23.20209.23.202014:4414:4414:44:4914:44:49
5、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So let us seize it, not in fear, but in gladness.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20September 20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209/23/2020
6、I have no trouble being taken seriously as a woman and a diplomat [in Ghana].。2时44分2时44分23-Sep-209.23.2020 7、、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great talent without great will - power..20.9.2320.9.2320.9.23。2020年9月23日星期三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三日
8、Towering genius disdains a beaten path. It seeks regions hitherto unexplored.14:4414:44:499.23.2020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