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上物理苏科版第一二章测试卷(含答案,详解详析)

2020-09-27 来源:汇意旅游网


八年级上学期综合练习

物理试题2014.8.8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成绩:

第I卷(选择题)

注:请将答案填写在题号前面!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对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B.某物体正在振动,人耳肯定听到了声音 C.声音能传递信息不能传递能量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2.观众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好评如湖,大赛中涉及的下列成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A.震耳欲聋B.闪烁其辞C.掩耳盗铃D.耳熟能详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B.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4.对于下列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 B.乙图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响度与材料的关系 C.丙图中,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丁图中,听众能根据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 5.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环保部门在一些主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是为了减弱噪声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6.下列演示实验中,实验现象与结论一致的是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7.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消声来控制噪声的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8.婷婷自制了一个叫做“水瓶琴“的乐器,如图所示,它是通过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制作而成.让水面高度不同,主耍是为了在敲击不同水瓶时改变发出声音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传播速度

9.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

2019-8-5

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这种超声波具有能量 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0.试按温度计的使用步骤,把下面的叙述依次排列为

a.观察温度计的示数b.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c.估计被测物体温度d.选取适当的温度计e.取出温度计

A.abcdeB.dcbaeC.cdbaeD.dcabe

11.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12.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酒精灯可给体温计消毒 B.用寒暑表测量开水的温度 C.使用体温计前,应用力向下甩几下 D.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应紧贴容器底或侧壁 13.两支内径不同,下端玻璃泡内装有相同质量水银的温度计,将它们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升的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内径细的升的高,示数也大 D、内径粗的升得低,但示数相同 14.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A、春天早晨空中出现的雾——汽化、吸热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蒸发、放热 C、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液化、放热 D、冬季地面草丛上出现的霜——凝固、吸热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晶体熔化时放热 B.扇扇子是通过加快汗液的蒸发而使人感到凉快 C.高压锅可以使锅内液体的沸点降低 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从冰箱里冒出的水蒸气 16.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面上方的气压增大,水的沸点会降低 B. 冰在熔化过程中,内能、比热容都保持不变 C. 在卫生间洗澡时,里面的镜面变模糊了,这是由于水蒸气液化造成的 D. 深秋,室外物体表面上往往会形成一层霜,这是水凝固的结果 17.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属于凝华现象

B.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可以降低体温,属于汽化现象 C.冬天,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 D.家族电路短路时,保险丝烧断,属于液化现象

18.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9-8-5

A.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在EF段放热,温度降低

19.已知固态酒精、煤油和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A.酒精温度计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D.以上三种温度以计均可

20.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7.8℃,未经甩过,又先后用它去测量乙和丙的体温,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6.8℃和38.6℃,则在测量时两次读数分别是 A、36.8℃和38.6℃B、37.8℃和38.6℃ C、37.8℃和37.8℃D、36.8℃和37.8℃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44分,每空1分) 21.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是440Hz,它的物理意义是。 22.音乐会上,演员正在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空气柱在 ,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23.如图所示,敲响右边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泡沫球被弹开,这是因为右边音叉的振动在 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 ,从而使左边的音叉 发声。 24.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__________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__________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第23题第24题第25题 25.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波形,图是乐音的波形。

26.“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琴声是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模式,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在减弱噪声. 27.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控制噪声是政府部门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1)噪声是由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噪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噪声过大,会破坏听力,说明噪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___.

(2)城市道路两旁的隔声板是从阻断噪声的________________来控制噪声的;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是从防止噪声的________________来控制噪声的.

28.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某地今天的气温为-2℃,读作。

29.两支体温计原来的示数都是37.5℃,粗心的护士没有甩一甩就用来测量实际体温分别是36.5℃2019-8-5

和38.5℃的两个人的体温,这两支体温计测得的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0.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块一会儿就变成了水,这是(选填“熔化”或“凝固”)过程,水一会儿就干了,这是____________(选填“汽化”或“液化”)过程.

3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比较凉快,这是因为酒精________(选填“汽化”或“液化”)吸热的缘故。

3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选填“甲”或“乙”)所示,若实验环境气压明显低于标准大气压,则测得的水的沸点会100℃(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33.“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它用氢、氧作为燃料。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用_______的方式使它们(填物态变化),从而贮存在燃料室中。 34.在有些古代宫殿中,有许多空心铜柱子支持着宫殿的屋顶,在夏天走进宫殿会感到冷气沁人.原因是空心的铜柱中装进了许多冰块,由于冰块熔化时 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而且水的 较大,温度不易升高,所以宫殿里很凉爽. 35.我国民间有名谚语“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热。 36.(2分)如图所示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 min;加热至第10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 37.如图所示,把少量碘放人锥形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紫色的碘蒸气,此过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停止加热,碘蒸气凝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_______。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_______。 (4)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从发射声波到接受到回声所用时间为4s,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为_______m。

39.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温度低于–78.5℃。当干冰遇热直接变成气体时,会把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这就是白雾。如果把热水淋在干冰上,这些白雾就十分浓厚,显得云雾缭绕,仿2019-8-5

佛仙境一般。但人手若不慎与干冰接触,皮肤中的水就立即变成冰而被干冰粘住,这是很危险的,应立即用水浇淋,直到皮肤与干冰分离为止。

去年春夏之间,某地区出现旱灾,为了缓和旱情,人们多次实施人工降雨,用小导弹把干冰发射到高空,干冰在云层中散开,很快变为气体,使高空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这些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冰粒遇到暖气就变为雨点落到地面。

(1)依次写出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上面(1)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区大部分地方用水很紧张,作为公民都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请你提出一项节约用水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共10分,每空1分)

40.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衣、报纸、棉花、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_______.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再盖上盒盖,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比较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外,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下面的表格是为了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而设计的,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表_______. (4)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时间/min 石蜡的温度/℃ 海波的温度/℃ 水的温度/℃ 0 40 40 92 1 41 42 93 2 42 44 94 3 44 46 95 4 46 48 96 5 47 48 97 6 48 48 98 7 49 48 99 8 51 48 99 9 52 48 99 10 54 50 99 11 56 53 99 12 59 56 99 41.在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

时,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判断,石蜡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判断,水的是99℃。(选填“熔点”或“沸点”)

42.(2013泰州)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

(3)根据下表数据,在图(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019-8-5

(4)由图象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选填“变化”或“不变”)

四、计时间/m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6 算题in (共6… 温度分)

-8 -6 -2 0 0 0 0 0 0 0 43.声/℃ 音在

固态 固液共存态 海水状态 中的

传播速度是1530米/秒,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秒后被探测仪器接收.

(1)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什么声波?(2分)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4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所以A选项错误;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Hz之间,如果某物体振动频率不在该范围,人耳也听不见声音,所以B选项错误;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C选项错误;安装隔离墙和隔音板使声音在传播途中发生反射,能阻断其传播,故D正确 2.A 【解析】

试题分析: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只有第一项是描述声音的。闪烁其词是指声音不连贯,应该和振动有关。耳熟能详相当于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音色,掩耳盗铃本意是减弱噪声的,只是采用的方法不对。选项A对。 考点:声音的特性 3.B. 【解析】 试题分析: A、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多次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飞船内有空气,航天员可以直接交流,飞船外没有空气,就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交流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实际上是利用了超声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 4.C 【解析】 试题分析:

A、用力敲击鼓面时,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A错误;

B、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用相同的力敲打,尺子的振幅不变,即响度不变。所以实验是为了研究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子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错误;

C、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禁鸣是不让发声体发声,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2019-8-5

D、不同乐器的发声材料不同,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听众能根据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故D错误.

考点:声的特性,减弱噪声的方法,声的传播 5.B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要通过无线电交谈,A对;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显示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B错;公路两侧安装隔音墙、植树种草等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是正确的;“声纹锁”是根据音色来辨别主人的,D对。综上所述,只有B符合题意。 考点:声现象 6.A 【解析】

试题分析: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A说法正确;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说法错误;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说法错误;丁实验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说法错误. 考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7.A 【解析】

试题分析: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接收处减弱噪声,A选项中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消声来控制噪声的,是正确的;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B选项中“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是错误的;声速的大小与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C选项是错误的;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不能利用回声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D选项是错误的。本题应选A。 考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8.A 【解析】

试题分析:婷婷自制了一个叫做“水瓶琴“的乐器,既然是乐器那么就要使它们发出不同的音调才能演奏完整的曲子,所以8个相同的水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是为了使不同瓶子发出的音调不同即让水面高度不同,主耍是为了在敲击不同水瓶时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答案选A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9.A 【解析】

A、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声能传递能量,声波具有能量;“金噪子”发出的声波是高频声波,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因此不是超声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声音的强弱表示声音的响度;该声波的响度是145dB,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另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入耳处.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2)使用前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3)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的侧壁或底部,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方可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必须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选C 2019-8-5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 11.D 【解析】

试题分析: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选项A是错误的;常用温度计在测量物体温度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进行读数,选项B是错误的;由图知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读数为32℃,故选项C是错误的,选项D是正确的。 考点:常用温度计及其使用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温度计是实验室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它有特定的使用规则,使用时必须按照使用规则来进行,才能保证测量的正确性。A选项中用酒精灯可给体温计消毒,会损坏温度计,此说法错误;B选项中用寒暑表的量程是-20-50℃,用寒暑表测量开水的温度超过了它的量程,此说法也是错误的;C选项中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之前要甩一下,使上升到细管中的水银退回到玻璃泡内,此说法正确;D选项中温度计放入液体内水银泡不能与容器壁或底接触,这种说法不正确;故选C。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水银一样多,将它们同时竖直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升高相同,最后的示数都显示同一温度,故示数相同,体积膨胀的也相同,内径细的(横截面积较小),上升得更高些。用不同温度计测同一杯热水温度时,因为同一杯热水温度一定,所以温度计示数是相同的;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故选D。 考点:温度计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春天早晨空中出现的雾和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都是属于液化现象,液化要放热,A错误,C正确;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是蒸发现象,蒸发要吸热,B错误,冬季地面草丛上出现的霜是凝华现象,凝华要放热,D错误;故选C。 考点:物态变化 15.B 【解析】

试题分析:非晶体熔化时要吸热;加快蒸发的方法有: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扇扇子加快了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加快汗液的蒸发而使人感到凉快;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高压锅可以使锅内液体的沸点升高;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冰箱外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选B 考点:物态变化 16.C 【解析】

试题分析:A、水面上方气压增大,输的沸点越高,故A错误;

B、冰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但冰熔吸热使内能增大,熔化后水的比热容大于冰的比热容,故B错误;

C、镜面变模糊,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变为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造成的,故C正确; D、“霜”是水蒸气遇冷变为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内能的概念;比热容的概念. 2019-8-5

17.B 【解析】

试题分析: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属于升华现象。B.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可以降低体温,利用了蒸发吸热,属于汽化现象。故选B。C.冬天,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属于凝华现象。D.家族电路短路时,保险丝烧断,属于熔化现象。 考点:物态变化 18.A 【解析】

试题分析:观察图2可知,该物质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t=5min时,该物质继续吸热熔化,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A选项说法正确,选填A;晶体熔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吸热,BC段该物质继续吸热,B选项说法不正确;由图2可见,该物质凝固过程从12min开始到15min结束,持续了3min,C选项说法不正确;EF段物质处于凝固阶段,继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D选项说法不正确。

考点:晶体熔化(凝固)特点应用;图像信息获取与应用。 19.A 【解析】

试题分析:读题知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酒精的熔点是-117℃,使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南极最低温酒精不会凝固,符合要求,A选项正确,选填A;煤油和水银的熔点分别是-31℃,-39℃,若使用煤油或酒精温度计测量南极最低温,煤油在-31℃凝固,水银在-39℃凝固,无法测量,故B、C、D选项错误。 考点: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熔点、凝固点应用。 20.B 【解析】

试题分析:体温计液泡上方与毛细管之间有一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液柱在缩口处被拉断不下降,使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使用前必须用力甩,用没甩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若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准确,如果低,显示原来的示数。题中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36.8℃和38.6℃,那么两次测温后,他的记录数据是37.8℃和38.6℃,选填B。 考点:体温计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推理能力。 21.国际标准音调每秒钟振动440次 【解析】分析:频率是指物体每秒内振动次数,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用Hz表示.

解答:解:音调的频率是440Hz,它的物理意义是每秒内振动的次数为440次. 故本题答案为:每秒内振动的次数为440次. 22.振动;音调 【解析】

试题分析:管乐器是由空气中的振动发生的,吹奏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是为了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长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空气柱产生高音。 考点:声现象

【答案】空气波振动 【解析】

试题分析:音叉是在空气中振动的,音叉振动发声,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使左边的音叉产生振动(共振)发声。 考点: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有能量。 24.振动响度音调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声。声音有三个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的振幅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音色是由声源的材料、结构等决定,2019-8-5

可用于区分不同的发声体。 考点:声音的产生及特性 25.音色乙甲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跟发生体的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它跟发生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噪声是发生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如题9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乙是噪声的波形,图甲是乐音的波形。 考点:声音的特性、噪声 26.音调空气声源处 【解析】

试题分析:弦乐器的音调由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决定,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观众听到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是: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和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众在听音乐时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模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考点:弦乐器音调的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噪声的控制 27.(1)振动;空气;能量;(2)传播;产生. 【解析】

(1)无论是乐音还是噪音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包括乐音和噪声)都是通过空气传入耳中的;当噪声过大时,会破坏听力,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2)城市道路两旁的隔声板是从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的;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是从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 故答案为:(1)振动;空气;能量;(2)传播;产生. 28.热胀冷缩零下2摄氏度或负2摄氏度 【解析】

试题分析: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都是液体温度计,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读作零下2摄氏度或负2摄氏度。 考点:液体温度计原理,摄氏温度读法。 29.37.5℃38.5℃ 【解析】

试题分析:体温计的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体温计有小缩口,在使用之前,必须利用惯性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假如没有甩,如果测量对象的实际体温低于原来示数,读数结果为原来温度;如果测量对象的实际体温高于原来示数,读数结果为实际体温。对照题意这两支体温计测得的结果分别是37.5℃和38℃。 考点:体温计使用,液体温度计原理。 30.熔化;汽化 【解析】

试题分析:冰块,一会儿变成了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水发生了汽化(蒸发)现象。 考点:物态变化 31.汽化 【解析】

试题分析:酒精擦在手背上,会迅速汽化,而汽化吸热,所以人会感到凉。温度计的玻璃泡蘸酒精后示数下降也是这个道理。 考点:物态变化 32.甲;低于. 【解析】 2019-8-5

试题分析:甲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是沸腾时的现象,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缩小,所以是沸腾前的图象。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随着液面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若实验环境气压明显低于标准大气压,则测得的水的沸点会低于100℃。

考点:水的沸腾

33.压缩体积;液化. 【解析】 试题分析:将气体变成液体可以有效地减小体积从而便于储存,使气体液化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方法;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用液氢和液氧作为燃料,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从氢气和氧气发生液化而减小燃料的体积,从而贮存在燃料室中的. 考点:液化;使气体液体的方法. 34.吸收;比热容 【解析】

试题分析:固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所以熔化有制冷作用;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热量时温度上升较少,所以宫殿里很凉爽。 考点:熔化吸热比热容 35.凝华;吸 【解析】

试题分析: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凝华放热;雪在熔化时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考点:物态变化 36.10;固液共存.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知,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15min﹣5min=10min,加热至第10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考点:熔化和凝固 37.升华紫色碘蒸气消失,瓶内出现固态碘 【解析】

试题分析:碘常温下是固体,当微微加热,变成了碘蒸气,碘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停止加热,碘蒸气凝华,即瓶内的紫色碘蒸气消失,瓶内出现固态碘。 考点:物态变化及其应用 38.(1)高于20000Hz(2)能量(或空化效应)(3)真空不能传声(4)3000 【解析】 试题分析:(1)读题可知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2)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或空化效应);(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11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月球上是真空的;(4)hvt1500m/s4s3000m,海洋的深

22度为3000m。

1考点:阅读短文获取信息,真空不能传声,h=vt

239.(1)升华、液化、凝华、熔化(2)液化、凝华

(3)答案有多种,例如:不用水时注意关紧水龙头;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学生的表达基本正确可得分。

【解析】1、物态变化的定义

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吸热,反之放热。

a、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b、洗衣水洗拖帕、帚地板、再冲厕所。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 2019-8-5

c、大、小便后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冲洗,而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 d、夏天给室内外地面洒水降温,尽量不用清水,而用洗衣之后的洗衣水;

e、自行车、家用小轿车清洁时,不用水冲,改用湿布擦,太脏的地方,也宜用洗衣物过后的余水冲洗; 考点:物态变化

点评: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知识,应从定义出发,牢固掌握。 40.(1)机械闹钟 (2)B (3)表二(4)棉花 泡沫 毛衣 报纸 【解析】 试题分析:(1)因机械闹钟发声有规律并且振幅相同,所以选择它作为声源较为合适; (2)因方案A中的响度没法测量,所以方案B较为合适;

(3)距鞋盒越近,说明隔音效果越好,所以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棉花>塑料泡沫>衣服>报纸;

考点: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

点评:解决此类实际应用题目,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41.(1)温度计 (2)非晶体 (3)沸点 【解析】 试题分析:(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秒表测量时间和温度计测量温度;(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判断可知,石蜡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所以石蜡属于非晶体;(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在99℃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9℃。 考点:实验的设计;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沸点 42.(1)慢 (2)-4 (3)不变 43.【答案】(1)超声波(2)459m 【解析】 试题分析:(1)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超声波。 11(2)v=1530m/s,t=0.6s,svt1530m/s0.6s=459m. 221考点:超声波应用,s=vt 2

2019-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